
新書網上銷售不低于8.5折,被稱為“圖書新規”。這是1月8日推出的《圖書公平交易規則》中的新規定:對出版一年內的新書(以版權頁出版時間為準),進入零售市場時,須按圖書標定實價銷售,網上書店或會員制銷售時,最多享受不低于8.5折優惠幅度。
其實,網商只用了一天就找到了對策:一本新書搭一本舊書一塊賣,舊書打一折。圖書新規就成了一紙空文。現在要說的不是圖書新規可行可不行,而是合理不合理,即圖書新規對于網商來說是不是“公平交易規則”。
有關方面解釋說,“據我們了解的情況,一些網上書店是虧損的,為了做大規模,有時候難免進行書價的惡性競爭,這擾亂了市場,也不利于提高服務質量。”這種好意可以理解。不久前,兩家著名網上書店,開展過5折價格戰,也確有這方面嫌疑。但這種情況注定只是個例。針對個例已有現成《價格法》管著。《價格法》規定了經營者不得隨意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傾銷、擾亂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因此問題是有法可依,不難解決的。
然而,單獨針對網上書店的“8.5折”,與《價格法》“低于成本的價格”是什么關系,低于8.5折就不等于低于成本;難道“規則”要把《價格法》關于“擾亂”的標準,提高到成本線以上去了?如果各行各業都建立如此行規,將置《價格法》于何地。
《價格法》還有另一面的規定,規定經營者要明碼標價,規定經營者不能違反法律,法規牟取暴利。對圖書公平交易來說,這一條做到了嗎?我看遠遠沒有。從實體市場上的瘋狂打折現象,人們有理由懷疑價格虛高和圖書暴利。一個圖書交易會上,16卷本的《中國全史》標價5980元,實際只賣610元;號稱欽定的《四庫全書》,精裝16卷本,標價3980元,實際售價是480元,網上不讓打折到8.5折,網下如果打過8.5折管不管?
我贊同這樣一種說法:圖書交易公平前提在于遏制暴利。否則維護交易公平的裁判員就容易拉偏架。據《價格法》,確定成本是界定“傾銷、擾亂”前提。對那些存在暴利圖書來說,其成本不透明,是尚未解決問題。行業自律部門少做了一個功課,這就是公布圖書成本核算方法,增強圖書定價的透明度,形成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此功課不做,先出臺圖書新規,一旦圖書價格包含暴利,就會因阻止對暴利的打擊,對消費者形成不“公平交易”。
如果發現圖書普遍存在價格虛高現象,主要矛盾就應是打擊暴利。因為圖書價格虛高,危害比價格戰更大:一是妨礙了全民素質提高,讓老百姓買不起書,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設,二是助長腐敗,許多“精品圖書”主要面向公款消費,被當做一種“高雅的禮品”,迎來送往,已是公開秘密,其中有多少回扣、有多少腐敗,行業主管部門應該切實關注。
網上書店的積極意義,第一在于以人為本,通過市場公平競爭打掉圖書暴利,讓老百姓少花冤枉錢;第二是有利于反腐敗,反回扣,促進市場公平。對于網商發展,要多支持鼓勵,引導他們正常發展。
出版業要經受市場經濟和網絡經濟的雙重考驗,這是潮流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