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電視頭上的“緊箍咒”或將被松開了。有消息稱:廣電總局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終于坐到一起,就互聯網電視的發展進行溝通。一向“嚴格”的廣電總局開始重新審視互聯網電視這一似乎代表著未來視聽方向的新事物。
還有一件事情似乎和互聯網電視的發展前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廣電總局對網絡內容進行了管制,關閉了部分不具備視聽節目許可證并充滿盜版內容的BT網站。如果網民不再能從PC上獲得高質量的免費視聽產品,那么用電視收看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至少目前互聯網電視的內容還沒有涉及版權問題。
電視到底能不能駕馭互聯網,用戶能不能像使用電腦一樣使用電視隨時、隨地、隨需獲得內容、進行分享,互聯網電視的路還有多遠?
電視也互聯
趕著圣誕、新年的趟兒,國美、蘇寧等3C賣場也迎來了購物旺季。走訪多家賣場之后,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電視品牌開始把互聯網作為賣點,大肆宣揚。康佳,長虹、海信、創維、TCL等大票廠商都推出了不同尺寸、屏幕的互聯網電視,幾乎所有的彩電促銷員都早已把電視的各種互聯網應用爛熟于心。
然而,你會發現,不同品牌的促銷員對于互聯網電視的解釋并不一致。關于互聯網電視的標準,也一直沒有出臺。到底什么是互聯網電視?
通過觀察,我們認為,互聯網電視在普通電視的基礎上集合了部分互聯網功能,以寬帶網絡為載體,以視音頻多媒體播放、上傳、下載為主要形式,以互動性、可選擇性為特性,既保留了電視形象直觀、生動靈活的表現特點,又具有了互聯網按需獲取的交互特征,是綜合兩種傳播媒介優勢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傳播形式。
互聯網對電視產業的沖擊讓電視廠商開始在互聯網電視上押寶。2009年11月,TCL宣布停產40英寸以上的大屏非互聯網電視,不久之后,長虹宣布將在2010年全面停產旗下32英寸及以上的非互聯網電視。據統計,互聯網電視的零售額已超過彩電總量的10%,市場規模可能超過300億元。
正如新生伴隨著陣痛,互聯網電視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2009年8月14日,廣電總局,要求通過互聯網連接電視機或機頂盒等電子產品,向電視機終端用戶提供視聽節目服務,必須取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以整頓互聯網電視內容市場。
廣電總局的政策讓不少家電廠商犯了難。面對三網融合的趨勢、面對眾多廠商的利益,家電廠商的主管單位工業與信息化部開始了和廣電總局的積極接洽,廠商們也在努力尋找即不損害版權利益,又能推動互聯網電視發展的良方。比如,長虹與TCL合資成立一家公司共享網絡內容,雙方集結正規網絡視聽內容提供商,共同投資經營互聯網電視內容,以解決網絡資源使用問題。
機遇與風險
就在各電視廠商紛紛布局互聯網的時候,廣電總局“封殺”BT網站能否給互聯網電視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免費下載的“退”能否帶來互聯網電視的“進”?
可以肯定的是,電視廠商利用這個節骨眼兒對互聯網電視開展了新一輪高強度的宣傳攻勢,互聯網儼然成為了平板電視的“標配”——插上優盤就能播放其中的高清視頻,連接互聯網就可以收看(聽)在線內容,甚至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的上傳下載功能實現視聽內容的共享……如果說以前互聯網電視還“標配”著一個看似高高在上的價格,那么現在,大力的促銷和這些充滿誘惑的配合,讓這個新鮮事物一下子親和起來。
其實,早在2003年,TCL就與英特爾成立了3C聯合實驗室,聯合開發基于3C融合的新技術產品。2009年4月,TCL全面推出互聯網電視,攪動了國產互聯網電視的一江春水。英特爾執行副總裁馬宏升表示,英特爾一直在包括互聯網電視在內的互聯網領域尋找新的機會, “電視將一方面連接互聯網,一方面播放廣播電視節目。這是未來一段時間里32納米技術將要針對的主要目標。”
TCL背后是一大票電視廠商的齊頭并進。近日,康佳發布了其全新的品類電視——網睿TV。網睿TV搭載了康佳自主研發的“睿芯”技術,為高清視頻在線播放拓寬了道路;還可以實現智能搜索服務,自動搜索到外接設備的目標資源;建立了內容識別系統,包括智能防火墻和智能網絡安全防護兩大功能,可以進行內容安全保障,設置上網定時、未成年人防護等,有利于家長控制孩子電視上網的時間和內容。
這種看起來很美的現象背后還隱藏著難以忽視的風險。市面上絕大多數互聯網電視還只能上特定的合作網站,平臺之間幾乎不能互聯互通,現有內容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相比從PC接入互聯網,互聯網電視菜單設計粗糙,遙控器控制不夠便捷,互動性不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除了內容版權問題外,互聯網電視尚未行程有效的商業模式,目前提供的各種服務業乏善可陳;互聯網電視涉及電視廠商、運營商、電視臺、內容服務提供商等多方利益,多方如何協調合作也是今后一段時間必須面對的問題。
有多少人會為了電視殘缺的互聯網功能埋單?
PC模式的電視演繹
電視的傳統面貌正在被互聯網電視改寫。隨著數字電視、寬帶通信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電視成為了三網融合的重要載體之一。互聯網給原本作為家庭視聽娛樂中心的黑匣子賦予了更多個性化的要素,互聯網電視或將成為比爾·蓋茨口中的那個傳統電視的“絞殺者”。
蓋茨曾在2007年預言:“五年之后,我將會吃驚的看到許多人已經不熱衷于看電視了,人們甚至會嘲笑今天我們所觀看的電視節目。”他認為,許多觀眾將會渴望網絡視頻的便捷性,并放棄傳統的、時不時用廣告中斷電視劇播出的廣播電視。但這些并不意味著電視已經走到盡頭,通過互聯網或者傳統電視和網絡視頻的收看體驗是蓋茨當時給電視廠商指出的一條路徑。
這條路并不好走。從技術的角度看,一般家庭網絡帶寬只有1MB,難以支持在線觀看高清的影視節目,帶寬是推動互聯網電視必須要跨越的門檻;從內容的角度看,互聯網電視的主要賣點是可以在線觀看或下載視聽節目,下載內容的版權問題以及廣電總局的監管問題,為互聯網電視的未來增添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
互聯網電視可以效仿PC的發展路徑,將電視本身與互聯網分離,但不斷提供能更好的獲取網絡內容的技術或軟件產品。模擬電視時代成就了索尼,日本電子企業領導全球消費電子產業長達三十年之久;三星和LG則抓住了數字電視的機遇,使得韓國的消費電子企業成了世界新寵;在互聯網電視時代,國產品牌卻走到了前列,一旦抓住了這個機遇,將極有可能再次改寫國際電視市場格局。
互聯網已經習慣于變革,電視圍繞互聯網將產生新的產業鏈,電視廠商、運營商、內容提供商甚至各個地方電視臺都是利益相關者,利益方越多,風險也相應增加。現在需要做的,是為互聯網電視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健康環境,而互聯網電視時代的到來,需要各方長時間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