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規律教育教學因常受上級指令、教師主觀經驗和學校規章制度等的沖擊而難以正常運行。隨著規律離教學漸行漸遠,高等教育質量亦遭致越來越多的非議。認識規律的力量,通過啟蒙運動,才能招回教學之魂。只有當人們都能老老實實按規律辦事時,大學才能重拾榮譽、重現昔日之輝煌。
[關鍵詞]大學教學;偏離規律;返璞歸真;重現輝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0)01-0030414
一、高校教學偏離“四規律”
規律又稱法則,是事物發展中本質的必然聯系。和任何事物一樣,教育教學也有它自身的規律。“二主律”、“簡捷律”、“發展律”和“育人律”,即是教學必須遵循的規律。可在我們大學中,本該建立聯系的幾方面卻基本處于分離狀態:
1.教與學的分離
“二主律”又稱“教與學辯證統一規律”。貫徹“二主律”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大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自主發展的外部環境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其作用主要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實現自身發展。
但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師大都扮演著主宰角色,常常大包大攬。而學生大都只是被動聽課,被動記筆記,被動完成作業,被動參加考試。由于教育者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施教,往往很少考慮學習主體的志趣需要,由此加劇了教與學的矛盾。2008年3月24日《中國青年報》刊載了北京大學“首都高等教育”學科群項目組發布的《2007年首都高等教育質量問題調查》。數據顯示:“有52.6%的高校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部屬高校和市屬高校中,該比例分別為42.7%和60.3%。”這說明教與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處于分離狀態。
2.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分離
“簡捷律”又稱“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統一”。“簡捷律”的核心內涵之一是“學生學習書本知識離不開自身經驗的支持”。由“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的唯物認識論原理可知,直接經驗是人們獲得真知的前提,也是學生理解書本知識的重要條件。目前我們又是如何落實“簡捷律”的呢?從以下兩方面看,情況不容樂觀:其一,課程計劃中課堂教學時間多。課堂教學時間多,實踐教學比例偏低,學生積累的直接經驗就少,難以形成對理論學習的支撐,其學習基本停留在書本層面。其二,課堂教學中照本宣科的居多。照本宣科是一種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它無法處理好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實際的關系,難以使教學和生活、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觀點和材料實現結合。可見“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之間并未建立緊密的聯系。
3.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的分離
“發展律”又稱“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規律”。落實發展律的關鍵是指教學要注重發展學生智力。這是二戰后,教學觀念與目標的重要轉變。單就傳授知識而言,注入式教學不失為有效方法。但人們也認為一味使用注入式教學會嚴重制約學生智力、創新等能力發展。因此人們早就提出廢止注入式教學,但時至今日,“廣大高校和專家普遍認為,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至關重要且十分艱巨”。由注入式教學仍然充斥大學課堂的現實看,高校教學的基本價值取向仍停留在知識目標上,僅此一點足以證明我們在落實發展律上存在著嚴重問題。
4.教書與育人的分離
育人律的含義,簡而言之即教書必須育人。教學是進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徑。育人律要求各科教學都必須結合知識的傳授有機地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教育。但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只看重知識教學,加之課堂缺乏直接思想互動、課后缺少交流,“育人律”也同樣遠離我們。
二、教學離規律為何漸行漸遠
大學是探索高深學問、追求真理、關懷終極價值、關注人類命運的場所,是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精神殿堂。按規律教學是一個基本常識問題,可現實教學中存在這樣多的分離,這種現象引人深思。教學規律是如何遠離我們而去的?
1.從宏觀方面看,主管部門以指令文件代替規律
最近教育主管部門正在某些高校試點“自主辦學”,主管部門負責人問高校領導有關“自主辦學”的想法與打算,高校領導反問:你們希望我們怎樣自主辦學?因為長期以來,高校已經習慣了聽上級的通知、看上級的文件來辦學,現在要他們自主辦學,當然還要繼續聽上級的通知,看上級的文件,指導自己怎么“自主”。從高校已形成的這種辦學習慣看,其中就存在潛在的危險。
從總體上說,國家出臺的教育大政方針都有理論支撐,大都符合規律。如,高等教育的法定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要求看,我國教育的大政方針與法規均符合教育基本規律。但大政方針是由人來貫徹的(尤其是主管部門和主管領導擁有更多話語權)。因此,在落實大政方針的過程中,各高校都面臨一個按“上級文件”、“領導指示”辦學的問題。由于擁有話語權的人受個人認識水平、知識積累等因素制約,他們發出的某些具體指令文件,不一定會完全體現大政方針精神。現實中就不乏這樣的實例。如,前幾年大學合并與擴建的決策,就導致不少高校負債累累,艱難前行。接踵而至的高校評估則弄得人心惶惶。當每個學校評估合格的時候,也造成了“千校一面,萬眾趨同”的現狀,每位學生如何獲得最佳發展、高等教育如何獲得最佳效益等問題也就擺到了人們面前。此外,為迎接評估,學校帶領師生造假,“育人律”被拋到九霄云外等現象也不鮮見。可見,下發“文件”、“指示”等有時難免夾雜些別樣的成分,而高校又養成了聽上級的通知、看上級的文件來辦學的習慣。當上級指令夾雜不合理成分時,也就難免導致教育教學偏離規律。
2.從微觀方面看,教師以主觀經驗代替規律
教師是學校辦學的主體,教學規律歸根結蒂要通過教師去落實,所以教師能否掌握教育教學規律至關重要。現實中這方面情況又是怎樣呢?其一,“大學對教師以及其他員工的‘進入’,往往都有文憑、職業證書等硬性規定,但卻沒有對教育素養方面的硬性要求”。其二,雖然十多年前出臺了通過上崗培訓獲取資格證的規定,但現實中大都流于形式,教師的教育素養并沒得到實質性提高。其三,“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大學中有每周政治學習,卻沒有教育學知識和教育素養的學習”。那么,“大學教育工作者們‘懂得教育’的途徑,除了極少數出身于師范院校的教師具有直接的教育學知識外,大部分人都只能是在教育實踐中通過模仿和學習來達到”。這種自發性和隨意性的學習,在一般情況下是有限的、低效的。要達到相應水平一般需經歷較長的過程。目前高校教師正趨年輕化,45歲以下占到了八成多,其中還多有非教育專業出身的。如此,隊伍雖然更具活力了,但教育素養方面的問題卻更令人擔憂。
由以上情況看,我們的教師隊伍還遠不是一支高教育素養的隊伍。規律在這里往往被教師的個人主觀意愿和經驗所代替。這可從前面所述“教師扮演主宰角色”、“填鴨式”等教學行為方式中得到印證。
3.從中觀層次看。學校以規章制度代替規律
近些年來,尤其是溫總理提出教育家辦學問題后,社會對“大學有官長無校長”現象的批評逐漸增多。王長樂在“有多少大學教育工作者懂得教育”一文中指出:“一些身為大學教育工作者的人,不但沒有自覺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甚至缺乏基本的教育意識和教育素養。”大學真正懂得教育的人越來越少,學校領導層中真正能稱得上教育家的更是鳳毛麟角。
那么“當課堂教學拋棄了教育教學規律之后,它又何以為據呢?學校行政管理成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力量。在學校管理者看來,促使教師努力工作的動因,是學校行政管理與績效考核;促使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因,也是學校對學生的監督管理與考試考查”。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只有通過制定精細規章制度或強化行政命令等手段去達成監管目標。為了制定監管制度,他們往往東拼西揍,東拉西扯。規章制度齊全了,至于與規律究竟有什么聯系,則不在考慮之列。這一點在許多一般高校、特別是新建學校表現尤為突出。他們既缺乏名牌老牌學校的辦學底蘊,又不注重教育理論研究,常常雙眼迷離,要么仰望上級指示,視為救命稻草,不加思考地強制推行;要么緊盯別的學校,見到自己沒有的,馬上現買現賣。規章制度未能覆蓋的事情就依靠行政命令解決問題。因為苛刻的規章制度,并未建立在規律基礎上,且隨著規章制度的日益精細化,隨著學術行政化的日益嚴重,教學規律也就逐漸遠我們而去。
三、讓規律招回教學之魂
違背教育教學規律就無真正意義的大學可言,所以要提高大學人才培養質量,我們就必須讓規律招回教學之魂。
1.感受成功秘訣。認識規律力量
只要稍加考察,古今中外真正的教育家、真正著名的大學,無一不是規律發現者或踐行者。例如孔子,雖然當時沒有規律之說,但他在踐行發展律、簡捷律等方面則堪稱楷模。在孔子的教學中,既有課內的看書學習、思考、問難、論辯,又有課外的演練和周游列國的社會歷練。因為踐行規律,他培養出了許多能直接擔當大任的人才——既有“可使面南”的又有“可使為其宰”的和“束帶立于朝,可與賓客言”的,等等。
回到現代,中國科技大學在踐行二主律和發展律等方面就做得十分出色。具體說,他們倡導學生個性化和自主學習。學生有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選擇院系專業等5個“自主”。該校成立50年來,其本科畢業生成才比例、人才層次都高居全國高校第一。如前所說,二主律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于學生有5個“自主”,學生在學習中主體地位就有了保證。同時,中國科技大學還拒絕“填鴨”式教學,鼓勵探究式、研討性教學,這說明該校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同一種管理體制下,中國科技大學的生源、師資等并非全國最好,為什么其人才產出比例卻能高居全國高校第一?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擁有比別人更先進的辦學理念,在落實教學規律方面比別人做得更好。
在育人律方面,牛津大學的導師制值得稱道:導師在學期中,每周和學生見面一次。見面聊天過程實際上是進行思想、學術的深入交流過程。徐志摩在《吸煙與文化》中曾說:“牛津大學學生的學問,是在教授的煙斗中熏出來的。”我們捫心自問,有多少學生在課堂上向你問過“我該怎么辦”這類問題?試想沒有深入交流與引導,學生又怎能向深層發展?
上述學校人才培養成功的秘訣就在于,他們都是老老實實按規律辦事。人們不是正指責大學越來越不像大學了嗎?原因不就是規律正在遠我們而去嗎?
2.實施啟蒙運動。招回教學之魂
有人認為,當前中國大學教育走到了“一個既熱鬧又迷惘、既現代又落后的虛華時代”。近些年來,我們擴大了高等教育規模,新建許多現代化大樓,添置了現代設施,制定非常精細的規章制度。從外觀上看,確實轟轟烈烈。然而讓人感覺滑稽的是,在熱鬧非凡的同時,高等教育質量也受到社會各界的尖銳批評。僅僅一句“學生多了學校大了,杰出人才為何不‘冒’了”的責問,就讓我們無言以對,也足可說明大學在怎么發展的問題上的迷惘。
筆者認為,大學走進“虛華”時代,完全是拋棄規律的結果。在大學發展處于迷茫的當口,我們有責任為高校教學喚回其靈魂。為此,有必要按照老一輩教育家的建議開展一場全國性的教育啟蒙運動,以克服人們的幼稚狀態,否則大學教育教學無疑會走入一個黑暗時代。
實施教育啟蒙就應以人本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自覺學習教育科學理論,使上上下下都能去發現、思考、理解與內化教育教學規律。這樣就可促使主管部門的政策指令、學校的規章制度等,盡可能多地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其關鍵在于“對教育千萬不要瞎折騰,要讓教師和學生有盡可能多的時間靜下心來看書、想問題”。由目前主管部門一學校一教師的隸屬關系看,只有制度指令符合規律,我們才能順暢地實現返璞歸真。
作為一線教師,筆者一直認為,課堂教學能否落實規律,關鍵還是在教師。如果當教育教學規律真正內化為教師自身素養的時候,即使校長不是教育家、即使管理制度滯后,他們照樣可以有所作為,規律仍可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當規律深入每位大學人心中之日,便是教學靈魂回歸之時。也只有人們都老老實實按規律辦事的時候,大學才能重建形象、重拾榮譽、重現其昔日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