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東常、西常兩村,流傳著這樣一首《罵社火》歌謠:
罵社火,真稀奇,這事出在靈寶地。
靈寶縣西陽平鄉,東常西常有此習。
兩村相隔一條河,一在河東一在西。
彼此連畔種莊稼,相互往來結姻戚。
低頭不見抬頭見,誰也不肯失和氣。
一旦社火罵破口,霎時親戚變仇敵。
此習未知何時起,不知是誰出主意。
相沿成習代代傳,后人一輩傳一輩。
社火越罵火越大,誰也不肯讓服誰。
為罵社火起糾葛,官司打到京城里。
皇上曾經下圣旨,準罵不準結仇氣。
只許罵家開口罵,不許聽者來接嘴。
一村一村輪換罵,各罵三天就停息。
正月十一到十六,不許超過此時期。
假若有誰違圣旨,罰他三石黃小米。
年逢正月社火期,兩村各自有準備。
東廟鐘聲為號令,東起西落老規矩。
社火出動一條龍,浩浩蕩蕩出了村。
報馬前行打開路,高蹺芯子緊跟隨。
海蚌旱船齊出動,后邊壓著社火墜。
社火配合罵手隊,鑼鼓旗炮來助威。
擺出一個長蛇陣,只見有頭不見尾。
紅男綠女老攜幼,四路觀眾如流水。
罵手隊,臉抹黑,翻穿皮襖像小鬼。
示意裝扮是畜生,不必計較在心里。
罵手隊,口齒利,罵的對象有目的。
罵貪官,罵污吏,罵他做事不講理。
罵鄉紳,罵狗腿,依權仗勢把人欺。
罵那閨女不正經,年輕寡婦多淫穢。
罵那兒子不孝順,罵那媳婦不賢惠。
罵那懶漢不勞動,罵那小偷沒臉皮。
罵那賭博不正干,地痞流氓壞東西。
罵那婆婆偏心眼,多嘴婆娘惹是非。
壞人壞事全罵遍,接著再罵社火隊。
抓錯誤,抓漏洞,抓住缺點罵到底。
有諷刺,有嘲笑,一點一滴罵仔細。
罵他祖宗老八輩,后代兒孫不爭氣。
你罵他,他罵你,兩村相互揭老底。
有人聽了臉發燒,正好罵的是自己。
心里雖然不耐煩,無可奈何把頭低。
有人聽了心高興,只因替他出了氣。
有人說這不文明,有人說這有道理。
這次如果挨了罵,今后應當作警惕。
此種習俗傳現在,社火罵得有新意。
歪風邪氣怕人罵,以民治民辦法奇。
這首歌謠平白如話,揭示了當地“罵社火”的形成、形式、內容及功能。這一獨特的“罵”文化,曾受到不少民俗學家的關注。
東常、西常兩村“罵社火”活動時間固定,通常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二舉行,正月十六結束。在社火活動中,兩村民眾幾乎全體參與,上陣者皆翻穿皮襖,以一種非常態的面目出現于公眾面前。在當地,此行為意味著罵者是畜生,對辱罵的行為作以形式上的削減和消除。
“罵社火”有相應規則,如一不罵老實疙瘩莊稼漢,二不罵異族外來戶,三不罵出嫁的閨女。罵虛不罵實,專罵村蓋子、人員子、社火頭。從正月初二晚上開始,兩村百姓各組成罵陣(俗稱后場子),敲著鑼鼓,鳴放土炮,到對方村里,找一場地落腳,以鑼鼓將群眾吸引到場,開始叫罵對方村中的社火頭子、人員子、村蓋子等有威望者,用以激怒這些決策當權者出社火。罵人者翻穿羊皮襖,化妝成花臉(意為我不是人了,被罵者請勿見怪)。叫罵者可采用快板書、順口溜、獨角戲等單人獨罵方式,也可采用相聲、問答等雙人合罵形式。被罵者絕不允許當場還罵,違者則要受到全家人手剝一斗稻谷的懲罰。這樣來來往往,一直罵到正月初十。直到當天晚上東常村關帝廟的鐘聲被敲響。鐘聲一響,就表明兩村正式開始耍社火。社火從正月十一開始,正月十六結束。東起西落,交替進行三次,即正月十一下午東常村開始社火,晚上西常村去罵出牌子、彩桿方面的失誤。依次交替,正月十六下午罵社火結束,晚上不能再罵。
“罵社火”中的“罵”主要針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貪污腐敗、不敬不孝、賭博等歪風邪氣和不良現象而罵,語詞尖刻犀利,極盡謾罵之能事。
如罵貪污腐敗:
各位鄉親往前站,我把貪官來批判。
××消費檔次高,他從公家得稍。
整天到處胡球轉,不給群眾把事辦。
這種作風不改變, 百姓一定把你換!
罵不敬不孝:
村里有個張三混,視他爹娘如大糞。
小時人稱張二干,長大就他不要臉。
他爹要飯他不管,他媽吃飯他奪碗。
若再虐待爹和娘,必定爛心又爛腸。
罵賭博:
××娃子不聽勸,從小就把賭博干。
打出八餅偷二萬,每夜賭到兩點半。
他媽怕他眼熬爛,回回尋他來阻勸。
媽呀媽,你別管,勝過選金刮汞板。
娃呀娃,聽媽勸,別在人前丟臉面。
罵歪風邪氣:
×××,作風壞,吃喝嫖賭他都愛。
又賭博,又喝酒,見了婆娘不想走。
白天在家睡大覺,晚上到處胡球鬧。
你若繼續不正干,必定叫你變太監。
罵對方村干部:
東常村,真不小,村委干部真真好。
村長名叫張生智,把東常踏得咯咯吱。
捐錢他把村長干,不準社員有意見。
哪個社員有意見,抓他辮子踢他蛋。
今天不把別的說,進你東常得背腳。
因為你路上水坑多,我怕稀泥把腿作。
只要趕緊把路修,才能不把干部丟。
如果再要不正干,老虎巴子發一擔。
由以上罵的內容可見,在“罵”與“被罵”的統一中,世俗狂歡節日凸顯出有別于官方節日的特點。活動中體現出一種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特殊類型的人群交際形式,充滿著一種表達的坦率和直白,一種節日氛圍下的放任的絕對的自由。官方節日使人不能偏離現存的世界秩序,將現有制度神圣化、合法化和固定化,以永恒的、不變的形態和面目出現。而罵社火則體現出民間的一種精神領域內的狂歡,民眾慶賀擺脫占統治地位的真理和現有的生活凝固的常態,擺脫看待世界的正統觀念,擺脫各種陳規虛禮,以一種動態的、全新的方式看待生活,感受一切現存的事物的相對性。它以提高民眾的倫理道德為主線,以“罵”為載體,蘊涵著民眾深層意識下渴求不斷生成、不斷更新世界的感受。在社火活動中,深刻體現著民眾在倫理道德領域內對理想和現實完美結合的渴望與追求,對日常官方倫理制度的呼應和進一步的超越。當然,這種為當地民眾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帶有鮮明的民間立場、民間視野和地域文化烙印。
在當今時代,民間文化的狂歡節儀式—演出形式日漸狹隘化、程式化、庸俗化和貧乏化。節日生活一方面被國家化,另一方面又被日常化,退居個人、家庭和室內的日常生活。而靈寶東、西常村“罵社火”民俗文化活動,則以特殊的世俗狂歡形式,表達出特定地域群體對生活世界的特殊感知,呈現出人類對精神領域中的全民性、自由性的不懈思辨與追求。
(題圖:“罵社火”盛景)
作者單位: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