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傳說中,泰山是一座死者魂魄聚集之山,泰山神則是掌管地獄的最高統治者。唐代以后,泰山神被封為天齊王、天齊仁圣帝、天齊大生仁圣帝。東岳廟就是專門祭祀泰山神的祠廟。到清代,除一些邊疆地區外,幾乎所有縣級行政區域都有東岳廟,有的縣還不止一處,東岳廟在各地的稱呼還有岱廟、天齊廟、泰山廟、泰岳廟等。
泰山最早有上、中、下三座東岳廟,上廟在泰山頂唐摩崖前,中廟為泰山南麓之岱岳觀,下廟即現在的岱廟。上廟、中廟現均已無存。位于泰安城中心的岱廟是全國東岳廟的祖廟,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岱廟始建于秦漢,拓建于唐宋,到宋徽宗年間達至鼎盛,時有“殿寢、堂閣、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合八百一十有三楹”。金、元、明、清諸代又多次重修,現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后寢宮、厚載門等,廟內古柏參天,碑碣如林,文物薈萃,是泰山上下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建筑群。天貺殿內的“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壁畫總面積200平方米,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岱廟伴隨著泰山經歷了兩千年的風雨,成為泰山和泰安歷史上幾乎所有重大事件的親歷者。近一個世紀以來,岱廟的歷史尤其跌宕。
圖1為正陽門照片,這是岱廟歷史上最早的影像之一,約攝于20世紀初。拍攝的是岱廟正陽門和岱廟坊。從照片可見,正陽門城樓和遠處的角樓都很完整,當時的岱廟還相當壯觀。
圖2為天貺殿照片,攝于1929年。1928年的5月,日本軍國主義為阻止國民黨軍北伐,在濟南制造了慘絕人寰、震驚中外的“五三慘案”。由于省會濟南被日軍侵占,泰安城成為山東省政府的駐地。8月,省政府為向世人表明繼承中山先生遺志的決心,標榜國民黨政權的親民政策,斥資10萬元改造岱廟,將岱廟前半部改為“中山市場”,后半部改為“中山公園”。天貺殿正中的額枋上寫上了中山先生的座右銘—“天下為公”,兩邊額枋及檐柱上也都寫滿了中山先生的名言警句,假如再有先生的塑像,岱廟儼然就成為中山祠了。山東省政府在制造這種氣氛的同時,也給這座千年古廟造成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人為損壞。在改造工程中,撤除天貺殿、配天門內神像,在大殿西壁修建戲臺。岱廟祭告碑多被推倒,被鑿為石料。環詠亭和雨花道院改為旅館、浴池。城墻多處遭拆毀,四角樓及門樓僅存正陽門左右二樓。岱廟前半部成為市場后,終日熙熙攘攘,熱鬧非常。由于飯館、小攤林立,整日煙熏火燎,濁氣彌漫。
1930年中原大戰中,晉軍(閻錫山部)“以一旅守(泰)城、以一旅守(泰)山,沿盤道設防”,后被蔣軍擊潰。是役中岱廟壁畫遭“炮毀數處”,古建筑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解放戰爭中,泰安城及岱廟多次遭受兵燹,尤以1947年4月的泰安戰役對岱廟破壞為甚。1947年春,盤踞泰城的國民黨軍整編第72師指揮部設在廟內,為修筑作戰工事,弄得岱廟內碉堡林立,塹壕縱橫。4月25日,泰城大部分被解放軍攻破后,第72師殘部撤至岱廟負隅頑抗,在戰爭炮火中岱廟又一次受到重創。
自清末至泰安解放,岱廟建筑、文物、古樹遭到嚴重破壞,到處斷垣殘壁,破敗不堪。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即對岱廟進行保護。1948年8月,泰山專員公署成立古物保管委員會,后改稱泰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簡稱古管會),負責管理泰山文物,在岱廟東御座辦公。此后,在古管會主持下,政府多次撥款對岱廟進行修葺(圖3),先后維修天貺殿、配天門、仁安門等,對唐槐、漢柏等增設護欄,岱廟氣象煥然一新。除維修古建筑之外,管理部門還清理了已經毀圮的炳靈殿遺址(圖4),并在此建亭一座,因位于漢柏院后,故名漢柏亭(圖5),工程于1959年竣工。登臨此亭,漢柏院、東御座盡收眼底,可見掩映于翠柏間的天貺殿,還可遠眺泰山南天門。施工過程中將一些碑刻,其中包括乾隆“詠對松山”、“詠回馬嶺”等御碑,嵌入亭基,給柏亭增添了一些古意。
圖6為正陽門照片,攝于1959年。為了更好地保護岱廟及其附屬文物,政府于是年成立了泰安市博物館,1964年并入泰山管理處。
圖7攝于1959、1960年前后,配天門門額上張貼著“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宣傳標語,這是1958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黨的八屆二次會議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此標語在當時隨處可見,岱廟也未例外,被深深地打上了歷史的印記。由照片可見,當時配天門東的三靈侯殿還在。正陽門和配天門之間的花壇建于1960年,整體格局保存至今,當時栽植的柏樹現在已有碗口粗,郁郁蔥蔥。
“文革”時期,泰山文物在經過十余年的悉心保護后再次遭到嚴重破壞,岱廟因位于城中,交通便利,更是首當其沖。先是1966年8月,泰安幾所學校的學生將天貺殿內的泰山神像拉倒,繼而砸毀正在展覽的文物,幾近瘋狂的學生們還用大刷筆蘸墨汁在“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壁畫上書寫了“砸爛舊世界,創立新世界”的標語,甚至用鐵鍬橫豎鏟劃,致使壁畫大面積受損(圖8)。有幸逃過軍閥破壞、日寇摧殘、國民黨部隊劫掠和戰火硝煙的廟內一些碑刻,也在運動中被推倒和砸毀。更令人痛心的是1968年,此時全國人民對偉大領袖的崇拜達到了狂熱程度,各地為了表達對毛主席的忠心,紛紛建立“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泰安也不甘落后,并將館址選在了岱廟內。為建設展館,拆除了配天門東的三靈侯殿,及仁安門兩側的東、西神門,在配天門、仁安門兩邊建起了現代水泥平頂建筑,門前豎立了毛主席漢白玉雕像(圖9)。“文革”后,展覽館成了泰安市科技館的展廳。但由于該建筑嚴重影響了岱廟整體建筑風貌,遭到眾多專家學者的抨擊,一致強烈要求拆除,恢復岱廟原貌。1997年年底,泰安市科技館搬出岱廟,重新修建三靈侯殿、太尉殿及仁安門兩側的東、西神門和復廊。整個工程于1998年年底竣工,距離當年拆除這些古建筑整整30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岱廟又一次迎來文物保護事業的春天。1984年,復建岱廟厚載門、正陽門。在清理正陽門地基時,發現宋代基址,通過考古發掘,基本搞清了宋代城門的建筑式樣,對正陽門及厚載門的復建起到關鍵作用。同年,翻修御碑亭,續建廊房15間。以后又陸續恢復了乾、坤、艮、巽四角樓及四周城墻,復建正陽門城樓馬道,清理、恢復唐槐院等。1986年,市政府再次成立泰安市博物館,負責岱廟的保護和管理,現有館藏文物1萬余件,古籍圖書近4萬冊。1987年,岱廟作為泰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泰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清單,1988年,又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國著名的古建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曾多次游覽岱廟,并帶領學生對古建筑進行了詳細測繪,對岱廟極為推崇。他曾說過:“在我國古代城市中心如今能保存這樣瑰麗與完整的大建筑群,岱廟在山東乃至全國也占有極高的地位,是研究中國文化史與建筑史的一個重要實例。”作為全國著名的風景旅游區,作為泰山風景區這座王冠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歷經兩千年風雨的岱廟正煥發出勃勃生機,以其獨特的魅力迎接來自五洲四海的賓朋。
(本文照片除注明出處者之外,其余均由原泰山管理局副局長翟所淦提供。翟老先生是泰安地區最早的文物工作者之一,為泰山、岱廟的文物保護事業作出了貢獻,在此對這位老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題圖:岱廟全景)
作者單位:泰安市文化局泰安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