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漢書》,常看到官員的俸祿有“秩萬石”、“秩二千石”、“秩八百石”,對這個“石”字,有不少《史》、《漢》注本比較輕忽,一般都不加注。《辭源》里的“石”字有多種義項,作量詞用時,一是容量單位,十斗為石;一是重量單位,百二十斤為石,音dàn。于是有的書上便把這個“石”字也當做量詞,說“漢官俸分石,讀擔,指擔米”。不少讀者按通常理解,也以為“秩二百石”的官員每月可領取兩千斗或兩萬四千斤糧食,這實在是一個莫大的誤解。其實《史記》、《漢書》中“秩××石”的“石”,并不是一個數量詞,而且也不讀dàn。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一一“漢祿言石”中說:祿以石計級,“所謂二千石至百石者,但以為品級之差而已”。石只是一個品級單位,而不是糧食單位。“秩××石”就如同今天的工資××級。謝肇在《文海披沙》卷一“二千石”條中說:“石字即古‘鈞石’之‘石’,五權之名,北人多讀作旦,非也。”他舉時人語“徒見二千石,不為一逢掖”等為例,證明“石音如字”,就是說仍讀shí。如果我們誤將品級“××石”當做俸祿為若干擔糧食,那對漢代官員的每月實際收入,就會產生很大的誤解。
我國古代官員按不同品級發給俸祿,遠在周朝就已施行了。據《禮記·王制》記載,那時王者制定的爵位等級,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國分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下士五等,共為十個等級,給以祿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百里之諸侯,以四十里為采地;七十里之諸侯,則以二十里為采地;五十里諸侯,則以十五里為采地”(程大昌:《續考古編·采地世傳》),卿士的采地比照公、侯、伯、子、男的標準分給。這些分封的土地叫采邑,用土地上的收入作為官員生活來源,可以世襲。
到了戰國時期,不少國家打破了以宗法血緣關系維系的世襲制,確立了郡、縣兩級制。地方行政長官由國君直接任免,官吏的俸祿由分級采地的祿田制改為發給糧食的俸祿制。各國用不同的容器計數發給,除用斗、斛外,還有用鐘、盆、釜、區的,各不相同。戰國末期的秦國,始用“石”作為爵位和俸祿的計算單位。據《商君書·境內》記載,當時對軍功的獎勵,獲一級爵位可任五十石之官,獲二級爵位可任一百石之官。但尚不成系列,每級沒有對應的俸祿。
漢承秦制,確定用“石”作為官員的俸祿品級單位,并把職位與俸祿一一對應起來,使之制度化,按品級發給俸糧和俸錢。據《后漢書·百官志》記載,兩漢官秩約分二十級,每級所領俸谷如下:
一、萬石俸谷月三百五十斛;
二、中二千石俸谷月一百八十斛;
三、二千石俸谷月一百二十斛;
四、比二千石俸谷月一百斛;
五、千石俸谷月九十斛;
六、比千石俸谷月八十斛(原表無);
七、六百石俸谷月七十斛;
八、比六百石俸谷月六十斛;
九、四百石俸谷月五十斛;
十、比四百石俸谷月四十五斛;
十一、三百石俸谷月四十斛;
十二、比三百石俸谷月三十七斛;
十三、二百石 俸谷月三十斛;
十四、比二百石俸谷月二十七斛;
十五、一百石俸谷月十六斛。
“百石”級以下,尚有斗食俸,月十一斛;佐史俸,月八斛等。俸祿的品級約二十級。
這張“百官受俸例”表,原無“比千石”一級;“比六百石”至“比四百石”的俸谷數量也與他書記載微有不同。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三四“官俸”條中說:“考其上下,二千石有比二千石,六百石有比六百石,四百石有比四百石,三百石有比三百石,二百石有比二百石,何以千石別無比千石?”他認為這是“傳寫者于‘千石俸’之下,誤脫落‘月九十斛比千石’七字”。此說十分有理,上表即據此改補。此外,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還有“諫議大夫,秩比八百石”一級,因而在“比千石”后似乎還應有“八百石”、“比八百石”兩級,表中也沒有,這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漢代官員俸祿最高一級為“萬石”,俸谷月三百五十斛,一斛為十斗,等于三千五百斗。若將“萬石”當做俸祿,一石為十斗,就有十萬斗,相懸之數實在太遠,可見作為俸祿等級單位的“石”,是絕不可誤為俸祿實際收入的。
漢代官員的俸祿雖以“斛”計量,但在發放時并非全部發給米谷,而是“半錢半谷”(《漢書·百官志五》)。據荀綽《晉百官志》注記載,東漢延平年間官員俸祿的錢谷數如下:
中二千石月錢九千,米七十二斛;
真二千石月錢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
比二千石月錢五千,米三十四斛;
一千石月錢四千,米三十斛;
六百石月錢三千五百,米二十一斛;
四百石月錢二千五百,米十五斛;
三百石月錢二千,米十二斛;
二百石月錢一千,米九斛;
百石月錢八百,米四斛八斗。
這說明當時每月俸祿有錢有米,官員在俸錢之外還領祿米。東漢有個官員貢禹上書就曾說自己“年老貧窮”,“妻子糠豆不贍,褐不完”。后來他做了諫議大夫,“俸錢月九千二百,廩食太官”,及為光祿大夫,“俸錢月萬二千,祿賜愈多,家日以益富”(見《漢書·貢禹傳》)。這都證明當時的俸祿是半錢半谷。俸錢的錢數“按照當時谷之貴賤,以錢代給其半”(見《十七史商榷》卷三四)。糧食市價早晚不同,月錢就有些上下,這就是各書所記錢數常有不同的原因。這張半錢半谷的俸祿表也是以“石”計級,就更證明“石”是品級的單位了。
現代人的工資全部發錢,古代官員何時才改為發錢的呢?有一本書上說:“唐以后,薪俸才專發錢,叫做俸錢或俸料錢。”這大概是看了唐詩中“今日俸錢過十萬”(元稹《遣悲懷》)、“歲愧俸錢三十萬”(白居易《醉后走筆酬劉王主簿長句之贈》)等詩句,不遑細考造成的錯誤。其實唐朝官員的俸祿還是半錢半谷。王《野客叢書》卷一六《漢唐俸祿》說:“唐初祿制:正一品,米七百石,錢九千八百;正二品,米五百石,錢八千;正三品,米四百石,錢七千,大率如此。”到了宋代,官員俸祿除祿米、俸錢之外,還有職錢、料錢等,十分豐厚。俸錢是“一分現錢,二分折支”,所謂折支是以實物折算的一種補貼。宋代對下級和邊遠地區官員的俸祿似乎比較靈活,“縣尉全給現錢,廣東川峽并給現錢”(見《宋史》卷一七《職官志·俸祿上》),這大概就是官俸全發錢的濫觴了。后來官員俸祿全部發錢,那恐怕要到清代了。
據聞《辭源》將出修訂本,希望新版《辭源》在“石”的義項中能補上這一條。
作者單位:江蘇教育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