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于信息不通,交通閉塞,一些鄉村或溪渡隘口,常常遭遇盜賊匪幫的襲擊,他們輕則劫走錢財,重則傷害人命。因此,民間為保家護宅,習武之風很盛。如今,我們還能看到許多沉默于鄉村的習武工具,有的是百余斤的關公月牙刀,有的是打磨精致的石鎖,有的是遺存民間的武舉石。由于這些習武工具的笨重,不少仍能完好地在農民家中保存著。這些石石鎖,反映了古代村野之民具有強烈的保安意識,還有就是受“以武舉魁天下”的科舉觀念影響,崇尚武學,試圖通過武科考試,進入官場。筆者在武夷山民間對遺存的習武用具進行了調查,足見當年閩北一帶習武風尚濃厚。
肖家灣與黃西壢,坐落在武夷山黃柏溪畔,由贛入閩后進入武夷山西南的一條古道,連接著這兩個已蕭條的古村落。由于這里是兵家商賈出行的要道,當地村民防守保安意識極強,清代這兩個村的青壯年農民習武成風。有一具重320斤的習武石,被遺棄在黃西壢農家門前。雖然它長起了青苔,但上面刻著的重量“三佰二”三字依稀可見。從石上刻著的“連魁閣”三字來看,似乎與清末武舉出身的連魁將軍有關。但筆者走訪肖家灣兩戶大姓尹姓與肖姓的后人,目前還沒有找到這方面的可靠史料可證連魁與他們家族之間的關系。
此石與連魁將軍的身世沒有必然關系,倒是與古代的武科考試有關。武科的鄉試會試,連續考中第一名的,美稱為“連魁”。因此,民間有許多用于紀念這一榮耀的建筑,如連魁塔、連魁樓等。由此說來,武夷山肖家灣的這具連魁閣石,應當是武夷山一帶參加武舉應試的考生,平時自備的習武訓練工具。它是仿制的,其形狀、重量與科場上用的石并無兩樣,一方面讓參加春、秋二闈的應試考生能更接近考試實體,一方面用“連魁”二字激勵考生努力拼搏,以實現連連奪魁的愿望。連魁閣,應當是清代武夷山民間習武的機構。
石,見證了一場場武科考試的艱辛。有人數十寒暑苦練,終于征服了三百多斤重的石,摘取武狀元。據商衍鎏的《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載:清朝武科各級考試,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其考試形式與明代一樣,分一、二、三場進行。一、二場試“弓馬技勇”,稱為“外場”;三場試“策論武經”,稱“內場”。所謂“技勇”,實際上主要測考生的膂力,一共三項。第一項是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號,另備有十二力以上的出號弓。應試者弓號自選,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滿為準。第二項是舞大刀。刀分120斤、100斤、80斤三號,試刀者應完成左右闖刀過頂、前后胸舞花等動作。刀號自選,一次完成為準。第三項是舉石,即專為考試而備的長方體石塊,兩邊各有可以用手指頭摳住的半圓形凹耳,但并不深。也分為三號,頭號300斤,二號250斤,三號200斤。考場還備有320斤的出號石。應試者石號自選,要求將石提至胸腹之間,再借助腹力將石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獻印”,一次完成為合格。凡應試者,弓、刀、石三項必有兩項為頭號和二號成績,三號成績超過兩項者為不合格,取消三場考試資格。
現在,那些曾被村野青壯年用來鍛煉的石,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沖洗,也未能沖淡凝聚在上面的武科應試者流下的汗水,他們未能舉起的300斤、200斤重的石,隨著遠去的歲月滯留在了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