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石室第一墓
我在商丘講學期間,在商丘師院文學院院長王增文教授陪同下,參觀了梁王漢墓。西漢梁國王墓群散布在豫東永城市芒碭山諸山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位于保安山主峰上的梁孝王劉武及夫人李王妃墓,山的東南角被叫做立山頭的地方是梁共王劉買墓。導游帶我們首先看的是有“天下石室第一墓”之稱的李王妃墓。
李王妃墓位于保安山主峰北端,墓門面東而開。該墓是1991年冬當地村民在山東坡開山采石時發現的,1993年進行了有計劃的發掘。這是一座“斬山作廓”的石崖墓,墓兩側東西向各有一墓道,分別通向山之東西兩側。我們由東墓道進入前庭,前庭北向有兩側室,東側室是車庫,西側室是馬房,分別置有車馬俑等復制品。據講解員說,此墓出土文物皆已運往河南省博物院收藏,這里的展品皆為復制品。過前庭經東墓門道進入一號甬道,甬道長28.65米,南北兩側各有三個側室。兩側靠東的兩個側室像套間,均高于地面,有臺階連接。這里出土有銅帶扣、弩機構件、銅鏃等,應該是放置兵器的武庫。甬道南側靠西的側室位于甬道中段,出土有銅帽、銅環等,應該是放置甲胄的裝備室。甬道北側靠西的側室位于甬道北側西端,出土有少量釉陶片,應該是放置生活用品的儲藏室。一號甬道兩側的六個側室葬俗中稱為外藏槨,或者叫外藏室,顯然是模擬生前出行車馬和儀仗隊的布置而安排的。浩浩蕩蕩的車馬出行儀仗是貴族生活的象征,因此古代墓葬造型藝術中多有車馬出行題材。
從一號甬道西進,便到了前室。甬道和這里出土的塞墓石上刻有“東宮”字樣,相對于更深處的后室,前室位于東部,故稱東宮。東宮南北兩壁分別有三個側室。北壁最東端的側室由一個過道和兩個耳室組成,兩個耳室是廚房和飯廳。其余諸側室皆發現有陶片和釉陶片,說明東宮是仿地面宮殿建筑“前堂”的建筑,是主人接待賓客、宴飲和生活的場所。從東宮西出進入二號甬道,甬道呈東高西低斜坡狀,南北兩壁分別有兩側室。
經二號甬道西進,過門道進入后室。門道兩側各立一守門彩俑。在后室之西部的甬道和塞石上有“西宮”字樣,所以這里應稱西宮。西宮里,面東塑有李王妃像,從塑像后通過左耳處東望,可見東墓門一線天光,當早上所有墓門打開、太陽從東方升起時,有一線陽光是可以通過東墓道、前庭、一號甬道、前室、二號甬道而射進西宮的。王妃像正面對東升的太陽。當然,那一線微弱之陽光是難以穿透墓室之幽暗的,何況墓門是封閉的。西宮北壁有三個側室,西壁有兩個側室,諸室遍施朱砂。北壁東側一室是棺床室,是李王妃棺槨置放處,其中發現殘磬一段。現存放金縷玉衣仿制品,用玻璃罩罩住。北壁西北角北向開一過道,過道西壁有兩個耳室,靠南一室系沐浴房,內置洗澡盆。靠北一室為廁所,內有糞坑、蓋板和石便座,這讓我們知道了二千多年前的廁所是什么樣子。
后室西壁最南側一室發現有半兩銅錢和一條形玉飾。西宮周圍有回廊環護,用講解員的話說,這是王妃散步的地方。回廊環繞西宮,隧洞式,地面挖有規整的排水道,截面呈倒“凸”字形。西宮東有門道與甬道和東回廊相通,南壁東側有過道與南回廊相通。經此過道過回廊進入一室,是儲冰室。古時沒有現在的空調設備,古人降溫防暑用冰,冰需要深藏保存。這個地下冰室是一個樓閣式側室,室中部鑿一方形地窖,邊長2.55米,深1.8米,坑口用榫卯結構的石板圍擋,從此側室的東壁北部有一斜坡過道,繞行后可進入儲冰室內。
南回廊中段南側有一隧道,長50多米,向南通向梁孝王墓,但未鑿通,從末端粗糙狀況看,似未完工。講解員稱之為“相思道”,以為是王妃與梁孝王幽會之路,這個理解有一定道理,似乎又不太準確。在我看來,這條隧道似乎可以理解為梁孝王自王廷回宮的道路,卻為何沒有完工,給后人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
從西回廊中段向西,有一條長約50多米的甬道,通向保安山西側墓道,從而使王妃墓東西向貫通山體。這條甬道呈西高東低斜坡狀,道中仍放置有部分塞墓石,但被欄桿擋住,游人至此止步。據說甬道中段南北兩壁各有三個耳室。北壁東側一室出土有銅泡、蓋弓帽、銅環等車馬飾件及玉衣片,中間一室出土過幾枚半兩銅錢,西側一室出土過少量銅帽,南壁三室無文物出土。這里與李王妃墓東側一號甬道相對,也是象征車房和馬廄,供出行之用的。出甬道進入西墓道,與東墓道相同,過去都是用塞墓石封堵。
看完李王妃墓,我們對當時厚葬之風有了直觀的認識。伴隨厚葬出現的便是盜墓,這兩種情況都是社會陋習和弊端。李王妃的墓也沒有躲過被盜的厄運,多數室內空無一物,劫余物品散見于墓中各處和盜洞中。有一盜洞正打在后室北壁東側耳室上方,由此進入墓室,從遙遠的泰山運來那么多塞墓石成為虛設。
空空蕩蕩“梁王洞”
從李王妃墓向南走,去梁孝王墓。兩墓之間的保安山東側有一片開闊的平地。孝園南北長110米,東西寬60米,主體建筑皆在園墻內。現在地面上的建筑已經蕩然無存,石基保存完好。從基址看,這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建筑群,有兩堂、六院、寢殿、回廊、七房和棚式建筑,北、西兩側有排水溝,園內有七條排水道,布局規整,結構合理,可以想見當年對梁孝王的祭祀多么隆重。
沿著寢園東側筆直的道路往南走100多米,向西仰望,我們便看到了梁孝王墓的墓門。孝王墓位于保安山頂部南端,開口于山東坡半山腰。因為此墓在保安山墓區發現最早,因此編號為保安山一號墓。20年前,人們尚不能肯定這是梁孝王墓,因為此墓早在東漢末年即被盜掘,內部被劫掠一空,不知道已經過了多少年,一直裸露任人出入,當地群眾稱為秦王避暑洞,或梁王洞。在1992年至1994年的發掘過程中,在寢園建筑基址發現“孝園”文字瓦當,西漢諸梁王中死后謚號為“孝”者,只有劉武一人。因此確定這是梁孝王墓。山上有較厚的封土,墓室上方最厚,象征墓冢,且高于李妃墓。墓頂發現有漢代建筑基址,出土有漢代筒瓦、板瓦碎片,可以判斷墓頂漢代有祠廟建筑。孝王和李妃兩墓共同占據保安山南北兩端,造成山勢呈馬鞍狀。
我們沿臺階而上,進入墓道,墓道分平面和斜坡兩部分,進入山體部分兩壁用石條砌筑,頂為小平頂兩面坡式,也用石條砌筑。墓道內用塞墓石封堵。清理時墓道內發現過20枚“貨泉”,可能是盜墓者遺落。經墓道進入前庭。前庭呈狹長形,寬度和頂部建筑方法與墓道相同,長約5米。南北兩壁各有一側室,南側為門衛房,北為車馬室,平面皆呈不規則形。經前庭進入甬道,甬道為斜坡式,長20多米。甬道南北兩側各有一側室,各有門道與甬道相通。北室面積較大,中有數百兵俑,皆高1米左右。甬道西端穿過東回廊與主室相通。
主室呈長方形,面積約60多平方米。地面偏西有一長方形坑槽,可能是蓄水池,用于蓄水和排水,所以東端有一排水溝與回廊內排水溝相連。靠主室西壁現塑有梁孝王半身像,威風凜凜,再現了梁孝王劉武的英姿。主室北側有三個側室,皆有門道與主室相通。南側亦有三側室,東起第一室為棺床室,與主室有門道相通,現置有金縷玉衣仿制品。棺床室西側有一室,有門道與棺床室相通,是廁間。主室南壁西端一側室有門道與主室相通,應是浴房。繞主室一周有回廊,為長方形隧道式,地面挖有排水溝槽。回廊四角各有一角室,東北角室有一盜墓洞。
令人不解的是,梁孝王墓為什么比李王妃墓規模要小?梁孝王墓室總面積約700平方米,不及李王妃墓二分之一。相比之下,李妃墓構造復雜,而梁孝王墓則簡單多了。對此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釋,但都難以讓人信服。我認為梁孝王和王妃的墓應該是梁孝王在世時已經動工,其規模形制都出于梁孝王的考慮,其設計方案必然經過梁孝王的認可。即便他死后,別人也不可能改變梁孝王的遺愿,重新設計和改動方案。李王妃墓也是梁孝王墓的一部分。既然死后的墓穴是生前宮殿的模擬和象征,王妃的居所其實代表了梁孝王的后宮生活,梁孝王墓兼有王妃墓,而王妃墓只是梁孝王墓的一部分。李妃墓那段沒有打通的隧道似乎也在說明這個問題,梁孝王生前遺囑一定要打通兩座墓,難道不也有這種考慮嗎?
遠近聞名壁畫墓
走出梁孝王墓,跟著講解員的腳步,我們下得山來,向東南方向走去。路過漢高祖斬蛇處,前面矗立著一個山頭,被稱為立山頭。芒碭山山石久經開采,此山頭北、東兩側皆已劈成斷崖,北面更成為數十米深的池塘。1986年,當地村民開山采石時,在立山頭西側發現一座大型漢墓。這里地屬山頭西側柿園村,故稱柿園漢墓。據村民們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山頭北側采石時曾發現一座古墓,被炸掉。根據近年來對芒碭山諸峰古墓布局分析,凡大墓埋藏者皆南北并列兩座,還沒有發現一座山頭一座大墓的情況,說明那被炸掉的一座應與這座大墓為一組。
專家們對此墓主人持謹慎態度,因為沒有發現任何能夠說明墓主身份的標志。但據此墓距梁孝王墓較近,并與之東西相對的布局看,講解員說是梁孝王之子梁共王劉買墓,卻有一定道理。那山頭北側被炸掉的一座當是共王之妻的墓。
這座墓屬單墓道多洞室崖墓,由墓道、甬道、主室、棺床室、巷道和七個耳室組成。墓道位于墓門向西的半山坡處,露天開鑿。墓道曾出土不少文物,有陶俑、車馬明器、兵器等。墓道底部靠近墓門的地方,有一東向平面呈“凸”字形坑槽。據講解員說,槽內東南角發現一個錢窖,錢幣整串南北向整齊擺放,用麻繩串連,有八銖半兩、四銖半兩、榆莢錢等,約在萬斤以上。靠近墓門的一段墓道長十七八米,全用鑿制規整的青石條封堵,共2000多塊。塞石條上有刻字,為崖工姓名、塞石尺度和甲子記時等。
通過墓門,進入甬道。甬道為長方形隧道式,全長22.95米。從甬道向東進入主室,主室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15米,南北寬5.17米,高3.095米。進入主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北側靠近主室門口的棺床室,現置金縷玉衣一件(仿制品)。主室前端頂部,有一幅著名的彩色壁畫。壁畫為長方形,約30平方米,底色為朱紅色,以墨線勾勒或平涂構圖,輔以彩色。畫的主題內容是一條昂首騰空的巨龍,龍身精細地使用彩色;另有鳳鳥、似虎似豹的猛獸和鴨嘴魚身獸攀附龍身。巨龍頭朝東方,張口揚尾,身體蜿蜒,伸出的長舌卷起鴨嘴魚身獸,鳳鳥口銜龍角,猛獸在龍之下方,作追隨狀。畫面上南、西、北有靈芝、云氣縈繞,給人騰云駕霧之感。壁畫邊飾是綬帶玉璧圖案。畫面色彩鮮艷,用筆流暢,動感強烈,講解員以早于敦煌壁畫600多年而流露出自豪的語氣。
考古發現戰國帛畫如長沙陳家大山楚墓《龍鳳人物圖》、長沙子彈庫楚墓《御龍圖》和西漢馬王堆漢墓帛畫都以靈魂升天為主題。柿園漢墓壁畫以龍為主體,有鳳鳥,其寓意大概也是如此。古代有黃帝乘龍升天的神話,楚墓帛畫和馬王堆漢墓帛畫都畫出墓主,可能受這一神話觀念影響。柿園漢墓壁畫沒有人物形象,可能更符合靈魂升天的寄托,龍象征墓主的靈魂,鳳則是王妃的象征。壁畫原作已被揭取,現存放在河南博物院,游人看到的是永城市文管會在原壁畫位置按原作復制的作品。與之相對的南壁、西壁也有保存較好的壁畫,內容有豹、朱雀和變形云氣紋。
主室周圍有八個耳室,主室北壁西端一室就是我們剛才看到的棺床室,從位置上判斷應是劉買的棺床。北壁中部有一室,據說這里曾清理出金餅一枚,重80多克。主室南壁有二耳室,東壁有二室,皆有門道與主室相通。東壁南端一室壁上大面積涂有朱砂。主室東端向北有一巷道,長5.5米。巷道東側有二耳室,北端一室為廁所,靠東部有一石便池,池上有石蓋板、石便座,便座后部有一方形石板,用以連接便座,便座頂為弧形,前端側面細線陰刻菱形回紋和長青樹。便座前端為踏腳,踏腳為前低后高的斜面,斜面上細線陰刻回字紋。這些畫像石屬西漢前期畫像石,對研究西漢畫像石發展有重要參考價值。更有趣的是,正對便池的東壁上有直上直下的一個凹槽,是下水道,原來還是沖水廁所。巷道東壁中部一室,地面刻有象征浴池的淺石槽,可以斷定這是仿生人的沐浴間。
柿園漢墓發掘時已被盜,考古工作者在墓上封土內、墓道封石下、封土下發現若干文物,如守陵陶俑、陶車輪、錢幣、車馬器、兵器等。車馬器達15000余件。總的看,柿園漢墓規模比之梁孝王墓規模更小,這可能與其時梁國國力有關。梁孝王時梁國有“大縣四十余城”,梁共王時僅余十三縣。
看了梁王墓,仿佛進入2000多年前的歷史深處,通過這象征人世生活的墓室結構,我們直觀而具體地了解到漢代貴族的生活,透視了他們的心理和欲望。墓室的構造反映了他們心靈最深處的情欲和追求。但現在看來,他們的愿望太虛幻了,而且事與愿違,墓中的寶物沒有成為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里享受的物品,卻成為吸引盜墓者的誘餌。2000多年前的梁王身世如何,人們并不特別關心。在大家心目中,他們似乎還沒有那一方壁畫更有價值。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