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族丁溯源
丁姓有漢族丁和回族丁,民族淵源有別。漢族丁始于商、周。商諸侯丁國,為周武王伐紂所滅,國人以丁為姓。姜子牙子姜謚號丁,子孫以丁為姓,發族于山東濟陽。著名物理學家、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為丁之后裔。回族丁源于波斯、阿拉伯等穆斯林后裔。他們宋元期間東來中國經商、傳教、做官,與當地中國女子結婚,定居下來,繁衍而形成族群,散布全國,1957年統計有393萬人。回族丁雖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但主要與漢族雜居,使用漢語文,信仰伊斯蘭教。
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莊為璣《海上集·鄭和祖先是元代泉州賽典赤瞻思丁》謂:鄭和原姓馬名三保,其先馬哈只系瞻思丁的后裔。烏馬兒是瞻思丁嫡孫,這就是云南馬家與福建丁家的血緣關系。莊教授最后結論云:“云南馬氏與福建丁氏原是一家。”
《云南賽典赤家譜》載:鼻祖穆罕默德,卅一世祖賽典赤瞻思丁,封咸陽王。白壽彝《中國伊斯蘭史存稿》云:“賽典赤瞻思丁的生年,《元史》本傳,僅說他是在至元十六年卒,年六十九。我們中國人的習慣,是以出生的那一年作為一歲的,依照此例,瞻思丁當生于蒙古成吉思汗六年,即宋寧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死于至元十六年,即1279年,正合年六十九數。”又云賽典赤是尊稱,有榮譽貴族之義,瞻思丁是名號,意為宗教的太陽。《八閩通志》、《泉州府志》資料,賽典赤瞻思丁之子納速拉丁任元代泉州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元帥,其孫烏馬兒,元代至元至延間先后任泉州府同知,平海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左承、泉州市舶司提舉等職,建泉州、興化兩府廟學,置學田,又筑興化莆田等縣海塘,民頌之。1962年,泉州通淮門發現賽典赤瞻思丁曾孫杜安沙墓碑石,他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卒葬于此,碑為阿拉伯文,其譯文為“死者殉教者,賽典赤杜安沙,系賽典赤·烏馬兒之子,卒于回歷七○二年(1302年)”。證明賽典赤家族中確有一支在泉州繁衍,大約在元末明初,采用漢族姓氏,以賽典赤瞻思丁末字單一詞丁為姓。明時晉江陳埭丁氏十世孫丁衍夏在《陳埭丁氏族譜·感紀舊聞》中說:“夫以瞻思丁之寬仁,而膺子孫之貴盛,豈有不眾多,及入我朝散處,去夷姓而以其末字為氏未可知也。元前中華雖有丁姓,未必祖回之教。”
福建回族丁
福建回族丁源自晉江陳埭丁氏回族社區,賽典赤瞻思丁后裔丁姓子孫在泉州繁衍。明初,泉州戰亂,丁善在其妻的勸導下,偕同年邁父母到濱海陳埭村,轉商為農,與當地漢人共同墾荒灘、修水利,建設家園,即今晉江市陳埭丁氏回族社區。《陳埭丁氏族譜》世系表:丁謹(1251~1318年)—丁嗣(1273~1305年)—丁夔(1298~1379年,三世葬泉州東門靈山)—丁善(徙居陳埭)。族譜《仁庵府君傳》載:“公諱善,字彥仁,仁庵其別號也。”配莊細娘,宋少師莊夏六代孫女,“元至正末,隨父皋公徙居城南門外廿里許,是為陳江今族姓櫛居江上公所貽也。公為人倜儻志大,以才略雄于里中”。子孫與漢人通婚繁衍,在和漢人接觸、互動和交融中,丁氏家族不斷充實和壯大,形成一個漢文化和伊斯蘭文化交織發展的獨特家族。《族譜·祖教說》:“殮不重衣,殯不以木,葬不過三日,封若馬邋而淺,裹以木棉,祀不設主,祭不列品,為會期日西,相率西向以拜天,歲月一齋,晨昏見星而食,竟日枵腹。薦神惟香花,不設酒果,不焚楮帛,誦清經,做所傳夷音,不解文義,亦不求以曉,吉兇皆用之。牲殺必自其屠而后食,肉食不以豚,恒沐浴,不是不敢以交神明。衣裳木棉不以帛,大率明法為尚也。”說明他們仍然保留著伊斯蘭教信仰習俗。
陳埭丁氏回族社區包括:江頭、岸兜、溪邊、西坂、鵬頭、四境、花廳口等回族行政村,今在社區人口2.2萬多人,是福建回族較集中的聚居地,由此散居在海內外各地的超過4萬人。其中徙居國內各地1.5萬人,臺港澳2萬人,東南亞各國1萬人。陳埭丁氏宗祠在岸兜村,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歷代重建重修,1984年又全面整修,1991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祠坐北朝南,由進廳、廳堂、后堂和左右廡廊組成,三開間廳堂,單獨建于中央平臺,由進門兩廡后堂環護,后堂右后方裁出一角,整座建筑平面猶如一漢字“回”字。門柱楹聯不少,如:“秀擢龍門六試七聯捷,名魁虎榜四闈大登科。”“海內詩名齊十子,漢廷經義冠諸儒。”“堂開三孝懸旌額,國賴孤忠能致身。”說明族人登科多,忠孝多。如烏馬兒派下十八代孫丁拱辰(1800~1875年),愛國軍火科學家,著《演炮圖說》等書,為魏源、林則徐所推重,后應欽差大臣賽鶴丁之聘,到桂林鑄造各種大炮106門,是當時一種實用的武器。其故居也在岸兜村,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坐東朝西,有大廳、櫸頭、中堂和后軒各房與護厝,為磚石木結構,穿斗式木屋架,硬山式屋頂,屋脊魚尾形高翹直插藍天。石雕窗花精美,保存完好。祠堂匾額“百代瞻依”、“綏我思成”和門額“丁氏宗祠”,隱喻回族瞻思丁后裔。中廳門楣裝飾“吉祥鳥”造型奇特,孔雀頭鳳尾,鴿身鷹爪,是穆斯林的吉祥象征。傳說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開始在麥加傳教,受到異教徒圍攻,逃至山洞,洞口有此鳥悠閑跳躍,迷住追捕者而幸免被害。
陳埭丁氏祖墓在泉州東門靈山,墓群石柱聯曰:“漫道進前三宰相,何如退后萬人丁”。墓碑皆豎于墓后。這是為什么?傳說丁善次子丁誠齋,請地理先生找到風水寶地為父母建壽域,地理先生說建成后,墓碑若豎于前,子孫可出三個宰相,若豎于后,子孫可有萬人。即“進前三宰相”,“退后萬人丁”。丁誠齋拿不定主意,請父母定奪,母親莊氏說,“做官只是顯赫一時,萬人丁才是世代根基”,這就是柱聯含意和碑豎于墓后的由來。
陳埭回族丁播遷閩南各地:南安市回族丁近千人,主要聚居在官橋鎮等地,先祖由晉江陳埭徙居于此。惠安縣回族丁2003年統計有199人,主要分布在崇武和洛陽兩鎮,崇武居民包括回族丁渡臺很多。安溪縣上世紀30年代,丁文土自晉江陳埭遷入本縣依仁里,即今龍門鎮龍門村,子四:清德、清益、清□、清志,瓜綿椒衍,2004年統計回族丁有43人,主要分布在龍門和鳳城兩鎮。德化縣回族丁始于明代遷入,2006年統計有25人,主要分布在潯中鎮和龍潯鎮。明登進士3人,丁自由(嘉靖庚戌科)、丁啟浚和丁啟鷗(萬歷壬辰,同科)。
回族丁渡臺
由福建東渡臺灣的丁姓有漢族丁和回族丁。前者如臺南縣西港鄉林村太西部落,有幾十戶丁姓聚落,均來自漳州府龍溪29都白石堡,《漳州府志》載:“陳元光軍諮祭酒丁儒,先世濟陽,后徙光州固始,總章二年從元光開漳州。”可能是其后裔渡臺。晉江《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世系表:“十三世仕暉外出臺灣,長殤。”又其兄仕厚“在外,長殤,不知其處”。族譜未有兩兄弟生卒年月,但其族弟仕應生于崇禎元年,據此可知他們兩兄弟去臺灣時間當在明崇禎年間或靠前。臺灣嘉義縣義竹鄉后鎮莊之東北東后寮,丁島南先生廳堂開基祖丁神主牌記:“陳地(埭)丁花廳口二房,掩口鄉人氏,移民南鞍(安)縣 35都(山仔腳)。十五世丁卒乾隆戊申年五月十八日戌時,妣陳氏媽,諱推,卒乾隆丁亥年五月廿四日。”說明臺灣回族丁有從陳埭直接渡臺,也有遷居他處后再渡臺。乾隆末年,晉江丁藤枝、丁克家父子,遷居臺灣鹿港,家號丁協源。克家子丁壽泉,光緒三年進士,族人入泮多人,成為彰化望族。晉江《陳江分派東石丁氏族譜》記載:五代時陳洪進在陳江圍海筑埭,因名陳埭。陳埭丁氏遠祖系賽典赤瞻思丁,仕元,官至平章政事,其裔孫丁節齋(丁謹)行賈泉州,遂卜居泉城為一世祖。元明易代,泉州城里戰亂,四世仁庵(丁善)避居晉南陳江鄉。后來瓜綿椒衍,子孫播遷四方,省外至粵、浙與江左之間,省內同安、南安、惠安、安溪等縣。明清之際,有一支徙居東石丁厝寮,是為東石丁氏開基祖。清代開始遷臺,幾百年來,這些回族兄弟在臺灣繁衍生息的結果,已使丁姓為臺灣省第61個大姓。該譜記載自清初康熙至清末光緒,十五世至廿世遷臺45人中,其移民臺灣形式上有以下幾種情況:1.舉家搬遷。二家先后15人渡臺,如“十五世肇祿,諱萬,生康熙癸酉,其子祿隨、祿斗、祿真、祿略同繼妣移居臺灣后鎮莊”。其長子祿隨“妣蔡氏,子二,公妣同二子(顯開、顯占)移居臺灣后鎮莊”。四子祿略子“顯營、顯諭亦往臺”,全家三代11人同往。又十六世“祿牟、肇安三子,妣吳氏,公妣同二子移居臺灣后鎮莊”,一家四人同往。2.父子往臺。三例11人。如十六世“祿完,肇平次子,往臺。妣洪氏,生雍正辛亥,螟子一(顯任)往臺”。又十七世“顯專,諱名貴,祿明長子,生乾隆辛酉,卒嘉慶甲子,公耆年往臺,卒葬臺灣嘉義縣山。三男仕金居臺奉侍(子詒裕、詒賦亦往臺)。其(六)子仕仁往臺,仕金移居嘉義城”。又如十七世“詒篆,仕宣次子,生嘉慶癸酉,卒光緒癸未,在臺灣九塊厝溪沉水身亡”。“謀訓,詒篆長子,生道光丁未,往臺身亡。謀旯,詒篆次子,生咸豐甲寅,卒光緒戊子,卒在臺。謀秩,詒篆四子,生咸豐己未,卒光緒癸未,在臺灣九塊厝溪沉水身亡”。父子可能因當年水災溺水身亡。3.兄弟同往。三例6人。如十八世“仕水,顯晚長子;仕蔭,顯晚次子,俱往臺灣后鎮莊”。“仕江,顯知長子,生乾隆丙子,往臺,卒未詳。仕夏,顯知次子,生嘉慶辛酉,卒咸豐丁巳,葬嘉義城外”。又十九世“詒滴,仕玉長子,生道光己亥,卒同治辛未,死在臺灣朱羅山。詒自,仕玉三子,生道光己酉,卒光緒庚寅,在臺灣東石寮”。4.單身渡臺。計13人。有的在臺灣再娶,如十九世“詒閃,生咸豐庚申,側室黃氏蘭娘,號香夢,臺嘉義城女。側室蘇氏桂花娘,生光緒戊子,卒光緒丁未,葬臺”。有的與臺女結婚,如十九世“詒蘇,生咸豐癸丑,往臺灣入贅”。又祿略次子“顯營,娶臺女,生二子”。這45人多居嘉義后鎮莊,其中有生卒年月18人,最早十五世肇祿,生康熙癸酉,最晚廿世謀益,生光緒戊子,卒民國7年,葬嘉義南門外。
“回回善賈”,丁氏回族渡臺經商不少。如《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載:十七世丁德馨“少時學賈東歐,壯歲經營臺郡”。十八世丁秀庇“壯年賈于臺”。十九世丁義亭“隨父渡臺,在鹿港經營商店廿余載,至艾年以返”。回族丁氏也注重文化教育,讀書入仕,《陳埭丁氏齋公圖譜》載:十五世丁煥新“乾隆廿二年(1757年)東渡,考彰化縣童生,是歲赴覺羅四學道科試,撥入臺灣府第一名”。十五世丁蓮“康熙癸巳(1713年)進士,任興化教授,學行淳謹……調臺灣學,介明經術,海外化之,秩滿擢儀征令”。十七世“丁樹璧、丁廷璧,先后渡臺,樹璧入臺庠,廷璧入嘉庠”。
1978年臺灣人口統計,丁氏有35382人,主要分布在云林、臺北、高雄、屏東、嘉義、桃園等縣市,成立丁氏宗親會,人才濟濟。如丁瑞圖曾在鹿港制鹽會社任職;丁瑞彬任大和行總裁;丁瑞魚,臺灣衛生署科長;丁瑞鐵,大同理工學院教授兼系主任;丁瑞乾、丁瑞云任校長,等等。上世紀80年代,兩岸關系松動,回族丁氏紛紛回大陸尋根祭祖,解放前曾任晉江縣縣長的丁維禧1989年回陳埭探親謁祖,丁氏宗親在宗祠舉行歡迎會。1995年9月丁東德族親組團20人,在陳埭丁氏宗祠和泉州靈山祖墓祭祖。1996年3月國際華商協進會會長丁楷恩博士,到陳埭探親謁祖,視察陳埭民族中學,捐資設立“獎教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