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起源
“董”字在《說文解字》里作“董”,從艸拜童聲。漢代通儒杜林在《倉頡訓詁》中說:“董為藕。”“董”正式變為“董”字來使用應始于東漢。據王鈞《說文解字句讀》里講:“至董卓時,童謠云:‘千里草,何青青。’知董之為董,自東漢始矣。”從釋字來看,“蕫”原為一種植物,是一種草的名稱,確實當姓講過,但是很難解釋董姓起源。
要尋求董姓之源只有從現存最早的文獻中去找線索,目前史籍中關于“董”記錄最早的應屬《左傳》。《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昔有,颼叔安,有裔子日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日董,氏日豢龍氏,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杜預注云:“颼,古國也。叔安,其君名。”《漢書·地理志》作“廖”,在今河南唐河縣南八十里。由此可知,“颼”乃封國,叔安為其國君,但仍不知“颼叔安”又出自何處,《左傳》只提到“颼叔安”卻沒說明出處。但從上述《左傳》引文看,董姓源起應為帝舜賜姓。命姓受氏來源于建德立功,如大禹治水安民有功,于是“黃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日姒,氏日有夏”。董父豢龍而深得帝舜嘉許,也算有德有功,因此被賜“董”姓。所賜“董”既非黃帝之姓,也非賜姓者帝舜之姓,很明顯是一個獨立的“姓”,僅僅屬于以董父為獲姓始祖的部族群體。北京聯合大學的尹黎運和張靜文教授認為,“早期的賜姓只是允許被賜姓者建立一個獨立的家族,早期的賜氏也僅僅是允許被賜氏者建立一個獨立的部族”(尹黎云、張靜文:《呼名喚姓皆學問》,載朱耀廷主編:《中國傳統文化通論》,北京圖書出版社,1998年版)。帝舜賜董父“董”姓,并賜氏為“豢龍”,從此一個以董父為得姓始祖并以“豢龍”為特別標志的獨立部族便建立起來了。
董姓源于帝舜賜姓應該是關于董姓起源最早的一種解釋。這種解釋雖然傳說成分頗多,但是有靠遠古殘余傳說而記錄保存下來的可能。根據本人所查閱的資料來看,關于解釋董姓起源的說法很多,比如把董姓起源解釋為圖騰或出自己姓或以官為氏等等。
董姓流變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董氏出自姬姓。黃帝裔孫有颼叔安,生董父,舜賜姓董氏。裔孫辛有,辛有子孫分適晉,有董狐。裔孫翳項羽封為翟王,都高奴,子孫遂居隴西,江都相仲舒少子之孫,自廣川徙隴西,裔孫徙河東。”從這個簡單的源流支系圖中我們發現自出自晉國太史一支的董翳之后,出現了斷代。郡望反映的是姓氏望族的歷史地理分布,但不是姓氏發源地。發源地是姓氏之“源”,郡望是姓氏繁衍發展之“流”。鬷川(今山東定陶縣)乃董姓第一源地,至春秋時辛有子孫分適晉,這一時期晉國的都城在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因此這一支董姓應出自今山西翼城,山西翼城應是董姓第二源地。自董翳之子孫居隴西,董姓郡望始出,隴西應為董姓第一郡望,其后有河東、廣川等。據《元和姓纂》記載董氏郡望有四:隴西、弘農(今河南靈寶)、河東、范陽(今河北涿州)。由此可以肯定,董姓在西漢及西漢以前主要分布在山東、山西、隴西、河北四地。王大有在《尋根萬年中華》中認為董姓郡望為“濟陰郡”(王大有:《尋根萬年中華》,中國世代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其實就是山東定陶。《漢書·地理志》記載:“濟陰,定陶,故曹國。《禹貢》:陶丘在西南。”《后漢書·郡國志》載:“濟陰郡,定陶,本曹國,古陶,堯所居,有三鬷亭。”我認為鬷川和陶丘都是董姓的發源地,前者為董父的封地,后者為豢龍之所。楊伯峻認為鬷川在定陶北部,《漢書·地理志》載陶丘在定陶西南。總之,兩地都應該在今山東定陶縣,都是董姓的發源地。
后據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晉文公時有大夫董因。后有良史董狐,大夫董叔,趙氏臣董安于。又項羽封將董翳為翟王,都高奴,翳孫遂居隴西。此外,《萬姓統譜》、《元和姓纂》等書,都有關于董姓源流的記述。
以上只是文獻記載的一部分,如果對整個董姓的繁衍遷徙進行考察,必須根據社會歷史的重大發展變化來看。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百姓四處流散,大舉迂徙南方。安徽、江西、江蘇、湖北等地區均有董姓遷徙而來者。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軍隊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遷,浙江余杭一帶董姓族人出現。如現存《濮院董氏家譜》記載,該支自北宋靖康末年,由歸州扈蹕南渡,遷居海鹽,始為海鹽支。明清之際,政府多次組織移民,在這樣大規模的遷移之后,董姓分布更加零散。比如《鎮原董氏族譜》中有甘肅慶陽鎮原縣的董姓是從山西遷移到隴東之后再到處分居的說法。
綜上,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直接影響了家族的繁衍和遷徙。董姓從起源到傳續至今,同樣受到了社會歷史變遷的影響。由于社會歷史因素的影響,使得董姓分布十分零散,但董姓同出一源的史實和現存各種文獻的記載為董姓族人尋根問祖提供了比較充實和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