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移民聲勢浩大,地域廣闊。北方主要從山西移民到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即從江西移民到湖廣地區(qū)。據(jù)《中國移民史》統(tǒng)計,在洪武年間,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蘇者達(dá)210余萬人。在這210余萬人中,有近百萬是饒州人。江西的大多數(shù)移民,是從饒州鄱陽瓦屑壩遷出的,瓦屑壩是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
明初移民時,官府在瓦屬壩設(shè)局駐員。饒州府各縣移民沿樂安河、昌江到達(dá)鄱陽瓦屑壩集中,然后登記造冊,發(fā)放“川資”,編排船只,乘船駛出鄱陽湖到達(dá)湖口。移民們順長江而下,到達(dá)安徽各府縣,逆長江而上,到達(dá)湖北。湖南各府縣。
在這聲勢浩大的移民中,移民的具體流向,史書未作詳細(xì)記載,地方志中也只是片言只語,以致數(shù)百年來,移民后裔無法準(zhǔn)確地說出及找到自己的“根”在何處。而家譜、族譜的記載,則成為人們研究移民流向的一個重要依據(jù)。
族譜是后人記載世系及世系中人物的譜籍。撰修者根據(jù)其祖輩的傳說,寫清其姓氏先祖及后人的來龍去脈,標(biāo)明該姓氏祖先的始遷祖地,即所謂“根”。
家譜的序言是一部家譜的精華。它記載著姓氏的淵源,支譜始祖遷徙、定居的時間和地域,家族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地位等。
從有關(guān)瓦屑壩移民各姓氏家譜的資料中,可以斷定明初瓦屑壩移民的流向。
安徽安慶地區(qū):
安慶市圖書館藏有家譜36種,其中遷自瓦屑壩或鄱陽縣的家譜有18種,占其總數(shù)的50%。洪武年間,瓦屑壩至少遷出移民30萬人。
安徽桐城有族譜63種,其中20%家族的始祖來自江西鄱陽瓦屑壩。
安徽宿松縣256個家族中,有182個是明中期以前遷入的,這182個家族中,遷自江西饒州的有82族,明確記載來自瓦屑壩的有38族。
下面我們來看部分家譜對這次移民的記載:
安徽桐城《張氏宗譜》載:“桐之一派遷自豫章鄱陽,貴四公、貴五公則始遷桐之祖也。”“自鄱陽同遷之貴一公,最后住蕪湖,貴七公其后居住潛山。”
陳熙寒編撰的《逸田齋陳氏宗譜》載:“吾素聞家鄉(xiāng)父老口言及吾族先祖來自江西瓦屑壩,另有云先祖本姓余。”道光六年惠迪堂《朱氏宗譜》云:“懷寧受泉朱氏本胡氏,祖籍鄱陽……”《陳氏家譜》云:“我族世居豫章,因元末兵燹,貴一公偕貴二公,由鄱陽遷皖之懷邑。”
桐城《璩氏宗譜》載:“德先公諱魁,配吳氏,生三子,居鄱陽瓦屑壩,洪武六年遷安慶府桐城之西鄉(xiāng)。”
宿松縣《朱氏宗譜》載:“吾祖來自江西鄱陽瓦屑壩,一世祖白(本三公)三兄弟遷自瓦屑壩。本一公遷舒城,本二公遷太湖,本三公遷宿松。”
懷寧《吳氏宗譜》載:吳氏堂號“崇讓堂”,“始遷祖吳壽一,原籍江西鄱陽瓦屬壩。元季兵亂,渡江來居懷寧大豐鄉(xiāng)”。卷一總系中明確記載:“壽一公原籍江西饒州鄱陽瓦屑壩。”
皖西南《潮氏家譜》載:“善長公由饒州瓦屑壩遷皖宅白云山下。”
安徽合肥地區(qū):
花崗鄉(xiāng)過崗村張樓房《張氏宗譜》載:“原籍江南,明洪武三年詔遷合肥居德脂門,歷四世祖貞公遷邑之西鄉(xiāng)樓房始矣。’
董崗陳七灣《陳氏家譜》載:“始祖南崧公于明季(初)自江西饒州鄱陽瓦屑壩遷肥南鄉(xiāng)上銀河。”
肥西《唐氏家乘》載:“始祖輝公之子德潤、德憲兩公,自江西瓦礫(屑)壩遷肥南張家市,德潤公子聞中公,復(fù)遷肥匪紅石山。”
1918年撰修的《袁氏宗譜》載:袁氏自鄱陽瓦屑壩迂合肥撮鎮(zhèn)三清觀28堡。
《鄭氏宗譜》載:“我鄭氏始祖公,李唐以后居江西饒州鄱陽瓦屑壩,歷代三十余世也。傳至堂金公,于明初洪武遷合邑北鄉(xiāng),卜居斗自鎮(zhèn)。”
《賈氏宗譜》棠字號卷一載:“三始公祖之由,源發(fā)江西礫壩,遷至廬郡肥邑北鄉(xiāng)自龍廠地方居住。”
安徽巢湖地區(qū):
巢湖金家村《金氏宗譜》載:“我金氏一脈,古籍江西瓦屑壩地方,因前元擾亂,遷肥水南鄉(xiāng)。”
巢湖羅榮八村族譜中載:“榮八公洪武三年,自江西瓦屑壩遷徙而來。”
巢湖笏山藏《臧氏宗譜》載:“公原籍江西瓦屑壩。”
巢湖金牛鄉(xiāng)金牛村《陳氏宗譜》載:“元末裕公自江西瓦屑壩遷至合肥西鄉(xiāng)煙墩印合圩。”
巢湖金牛鄉(xiāng)上圩村《郭氏宗譜》載:“明初由江西瓦集壩遷至合肥郭家山洼。”
從已收集到的安徽各地家譜資料中,筆者發(fā)現(xiàn)瓦屑壩移民流向安徽的主要分布在:合肥、鳳陽、肥東、肥西、長豐、桐城、潛山、宿松、太湖、安慶、懷寧、池州、貴池、樅陽、青陽、六安、壽縣、黟縣、舒城、滁州、望江、東至、蕪湖、含山、巢湖等地方。
湖北地區(qū):
湖北東北區(qū)136種族譜中,遷自外省的計125族,其中來自江西的有110族。東南區(qū)69種家譜中,外省遷入者63族,其中江西籍49族。
《夏氏宗譜》載:“我族一世祖柏太公,妣尤氏,生子五,張氏生子四。由江西饒州府瓦屑壩筷子街遷湖北黃岡縣舊州陳門外。”“二世萬一乾公遷居麻邑毛田,萬二元公遷居黃安,萬三享公遷居孝感,萬四利公遷居鐵冶,萬五貞公遷居武昌。”
湖北《邱氏宗譜》載:“開基祖元末由江西饒州瓦屑壩迂湖北黃州府感化畈。”
《魏姓族譜{》卷一《魏氏源流》載:“惟有希寵公發(fā)籍(跡)江西饒州鄱陽縣,系元代歲貢生候補(bǔ)訓(xùn)導(dǎo)。至正二年徙宅來楚居襄陽,為二世祖。”
湖北黃石《魯氏宗譜》載:“(宋)天禧五年,一世祖紫潭公自饒州鄱陽十字街,又名瓦屑壩遷楚之武昌符石村石鄉(xiāng)。”
重慶巴縣南二圣黃家崗黃氏始祖福四,明初臣江西饒州古樓埠遷居湖北黃岡。子受一復(fù)遷麻城縣孝感黃蓮墩。受一公十二世孫薪益公,明末避張獻(xiàn)忠亂逃往貴州,旋徙重慶巴縣。
考儇東《胡氏宗譜》源流載:“始遷祖榮柒公于明洪武二年由江西遷麻城,后轉(zhuǎn)至土門湖房落籍。”
從已收集到的湖北各地家譜資料中,筆者發(fā)現(xiàn)瓦屑壩移民流向湖北的主要分布在:武漢、武昌、黃州、黃石、麻城、孝感、荊州、羅田、仙桃、監(jiān)利、漢陽、黃岡、英山、浠水、襄樊、壽州等地區(qū)。
湖南地區(qū):
另從已收集到的湖南各地家譜資料中,筆者發(fā)現(xiàn)瓦屑壩移民流向湖南地區(qū)的主要分布在:長沙、岳州、邵陽、岳陽、南縣、永州、武陵、零陵、辰州、常德、寶慶、靖縣、郴州、平江、衡陽、桃源等地區(qū)。
江西鄱陽地區(qū):
1997年鄱陽《徐氏宗譜》載:“遷居鄱陽凰崗的一世祖,自公元924年到此(鄱陽凰崗)定居以來,已有1080多年,后代多有遷徙變動。其中一支遷瓦屑壩,至元末明初,1368年前后,隨大批移民遷到皖西南地區(qū)。居宿松、居望江、居太湖、居潛山、居懷寧、居桐城及其他地方。”
鄱陽北關(guān)《大雅堂胡氏會修宗譜》載:“六十二世志和公居休寧槐源。”“鐘公子三,焰、爛、煙。六十三世焰公名暖,遷黟縣凰崗。爛公名仿,居休寧環(huán)碧。煙公名曜,遷居黟縣”。“六十七世,七十四世遷貴池唐口。”“十二世其子顯二、四、六、十四公。顯二公生子明一公諱廣居楚,明二公諱朝居楚。”
《鄱陽學(xué)門口胡氏宗譜》載:“第五世世權(quán)公,迂湖南桃源縣。”“第十世備公遷湖廣。”“第十四世薦用公遷湖北襄陽,明初同其弟薦舉公同遷。”“胡金公、胡群公兄弟同遷江蘇武進(jìn)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