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在七朝古都開封,除了滿眼大宋的遺跡外,還有一處輝煌的中西合璧的經典建筑——天主教河南總修院。雖然歷經歲月的鉛華,斑駁的廊柱依稀可見的色彩,仍然顯示出它曾經的尊貴與輝煌。
天主教河南總修院從1930年開始籌建,1931年建成。其設計為中西合璧型,外觀為中國古典式,內部為西洋裝飾。
天主教河南總修院主體建筑為一座平面呈橢圓形的環形二層樓房,樓的上下二層均有寬約3米的外走廊圍繞全樓。整座建筑南北對稱,造型莊重大方,氣勢宏大,裝飾細膩精巧,色調素雅,做工考究。共計占地57.21畝(約3.8萬多平方米)。大門位于整體的偏西位置,亦為古典式。大門兩側各有傳達室一間。從大門向北是廣場,是修生體育活動的場所。
總修院樓的正面大門為封火山墻式,上原書寫有紅色行楷字跡:“河南總修院”。《開封市文史資料》曾載文說,總修院旁邊曾有小字“北宋大花園故址”,為開封著名書法家關百益的手筆,現已被鑿去。下面浮雕著線條優美的宗教圖案,最頂端佇立著一柄十字架,一扇紅漆斑駁的木門鑲嵌在半圓的門洞之中。
總修院的主體建筑位于中央,南北長51.1米、東西寬91.4米,大小房間共有190間。上千平方米的院落,被首尾相接的小樓環抱著,樓群屬于中西結合式的磚木及磚混建筑結構,高近10米,分為上下兩層,采用中國古典式,造型為出廈,下層為水泥柱,上層為木柱,均有走廊圍繞,粗大的廊柱壯觀、肅穆、大氣。走廊的梁檁及木柱外露者皆加油漆。外墻青磚對縫砌造,墻身厚重,收分明顯。立面上混雜使用中國古建筑手法,所用的瓦皆為灰色筒瓦,整座修院建筑主體保存基本完好。
信步在曲折的回廊中,一邊享受著精美建筑帶來的震撼,一邊咀嚼著歷史留下的濃重滋味。當年的修院,是分男院和女院的,“獨身”是天主教會修士的一條戒律,身為天主教的神父必須要遵守這不結婚的戒律。通往女院的門緊緊地鎖著,滿布蜘蛛網,通過門縫的微光可見彩色的玻璃窗。不少房間里零亂地堆放著碎磚爛瓦,彌漫著一股嗆鼻的霉味;天花板墻皮大塊大塊地脫落,露出一些木條。一座教室樣的房子屋門敞開,里面殘留幾張桌子,地面上是厚厚的一層積塵,墻壁依舊潔白,只是不見了當年眾多修女、修士靜修的情景,不見了那些身著長袍的神職人員,緩緩聚集在一起合唱圣歌的情景。
一樓的四角各有樓梯相通。在修院正樓與正門相對的樓北向開有一個小門,有一走廊與后面的教堂相通,名為“圣母無染原罪堂”。其建筑面積為301.7平方米,可容200人左右參加宗教儀式,直到今天,每到周末,這個教堂中還有人在做彌撒。
建筑構件充分顯示出濃厚的中國元素。比如圖案多由浮雕和透雕構成,滴水、瓦當均以龍或者植物紋飾為圖案,做工精細。前主樓垂脊上端坐兩只小獅子,造型栩栩如生,威嚴而不失情趣,就連通氣孔的鐵藝圖案也是四角蝙蝠吉祥圖案。這一切都顯示出中國傳統建筑的藝術特色。
主樓北部山墻上有白色浮雕山花造型,山花整體保存基本完整。造型中無論是花朵還是枝干,均構圖完整飽滿,線條流暢。整座建筑封火墻是全磚體,老式灰磚,墻體為空心。這種設計使簡單的人字屋面變得錯落有致,而且還有防火功能。當火災發生時,高墻可阻擋火勢的蔓延,同時,由于墻體為空心,熱量傳播得較慢,而且墻體又厚,無疑為隔壁的房子提供了另一重保護。
二
1932年天主教河南總修院開始招生。院長先后由意大利人羅克信、張景芳、博覽閣擔任,宗教課全由意大利教師擔任。招生修士的范圍是河南全省9個教區和陜西漢中教區,入院者必須出身于天主教徒家庭,未婚,并在初級小學畢業的男青年,經費由羅馬教廷傳信部撥給。分哲學班和神學班,期滿合格后,由院長推薦,一般即可授予神職。到1949年,河南總修院共為河南九個教區及陜西漢中、安康等教區培養了幾百名神職人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意大利投降后,外來經費減少,河南總修院只能勉強維持。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以華人馬昌仁為院長,但在1953年10月前,意大利人仍控制著總修院。1954年以后,因天主教河南總修院在院的修生、教師及職工總共不到30人而空房甚多,為解決該院的自養問題,由該院副院長李華藩神父出面,將樓房的一半出租。1958年秋,該院因修生僅有4人不能開班而停辦。此后總修院先后為幾家工廠租用,亦曾有職工家屬入住。這,也顯示了宗教的仁愛吧!
1992年4月,天主教河南總修院被開封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被河南省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灰色的墻面,灰色的筒瓦,處處都滲透著神秘和威嚴;大方莊重的排窗,雖然玻璃殘缺不全,但仍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優雅的墻飾浮雕,厚重的鐵質柵欄,仿佛還在向人們訴說著往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