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的發明改變了中國歷史,中國紙與印刷術的發明改變了世界歷史。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數千年綿延不絕、推陳出新,主要得益于文字、紙。印刷術與書的發明。文字的發明將人類從蒙昧與野蠻引向文明,紙的發明使人類記錄自己的理想與抱負、思想與行為變得簡單而易行,印刷術的發明則是孕育人類現代文明的“文明之母”,而書的發明為人類文明的進階與加速奔跑立下了汗馬功勞。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紙與印刷術的兩大發明。對古代乃至現代人類政治、思想、學術文化與社會秩序變遷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圖從中國書與出版史的分期角度,縷析不同時期不同形態的書籍對中國文明的宏觀影響,以就教于同道。
一
在世界文明的大家庭里,值得中國人至今仍然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漢字的獨立發明與書籍的誕生及其發展。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證明,中國最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它的載體是龜甲骨或牛肩胛骨,這是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間的事,當時是中國的商代。周革商命后,甲骨文朝大篆字體過渡,仍然以考古發現為依據,至遲到周宣王時期(前9世紀),大篆的載體開始轉向青銅器,并逐漸蔚然成風。但以中國傳統的書籍概念來看,這還不能視為真正意義上的書籍,盡管文字已附著于甲骨以及青銅器物并表達了某種思想與行為。
漢代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著于竹帛謂之書。”由此可見,在漢人的心目中文字寫在竹片、木片或縑帛(絲織品)上并加以編排,才是真正的書的樣式,也就是說,中國書籍的最早材料是竹片、木板或縑帛,這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書籍概念。如果從這一概念出發,我們依據文獻記載發現早在周朝立國時,武王克商后,《尚書·多士》中就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薄皟浴弊肿钤缫娪谝笊碳坠俏闹?,象征著一捆竹簡,中間編以兩道繩子J而“典”字則象征著將“冊”放置在案幾上。也就是說,早在殷商甲骨文時代就已經有將文字書寫在竹簡上的現象。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的書籍至遲在商代就已誕生,盡管我們還沒有商代竹簡實物發現。
以簡牘(木片)為載體形式的書籍在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年)已開始放射光芒??鬃娱_創私學,他為授業學子,曾編定六經,以致“韋編三絕”,就是說他將編連竹簡的繩子翻斷過多次。比孔子稍晚的墨子在其書中說:“今天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边@說明,諸子充分利用了書籍的力量,以書為利器,紛紛著書立說,互相攻訐。到了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書籍已從官府王宮普及到民間,不僅成為傳播知識、宣揚思想、普及教育的重要工具,而且還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工具之一,甚至它還成為個人炫耀財富與知識的重要工具。公元前4世紀時,詭辯家惠施“行事多方,其書五車”,而呂不韋主編了長達二十萬言的《呂氏春秋》,集各種學說之大成,對秦國的施政方針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不能不說,這也是書的力量。
晚于竹木載體形式的是帛書。根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縑帛已用于書寫,戰國時期用于書寫的繒書實物在長沙出土過,而文獻記載則更多,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自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期,中國的書籍已進入竹、帛并用時期。
西漢時期中國發明了紙,東漢時用于書籍材料,但竹帛并未立即退出歷史舞臺,竹簡、木牘直到3~4世紀的晉代才被紙所取代,而縑帛則延續的時間更長,直到5~6世紀才壽終正寢。
在竹帛并用以及紙本書時期,以石版為書籍材料的特種書也數次作為插曲寫入書籍歷史,如東漢的熹平石經、西晉的正始石經、唐代的開成石經以及始刻于隋而終于明的佛經刻石房山石經。前三部石經的內容為儒家經典,相當于朝廷頒布的標準教科書,盡管這些石經不是現代人心目中的書籍標準樣式,但它們的確起到了紹介知識、普及教育的書的功能。
總的來說,竹木自殷商至公元3~4世紀被中國人用于書籍材料,縑帛自公元前5~6世紀至公元5~6世紀被中國人用于書籍材料,但因竹木太過笨重、縑帛又太過昂貴,自公元前后質輕價廉的紙開始用于書籍材料,中國開始進入紙本書時代。
竹、帛并用時期,正是中國建立鞏固國家、開疆拓土、統一國家、確立國家制度與社會秩序、思想哲學與文化奠基、科技發軔與發展、經濟逐步繁榮時期,書籍作為一種傳播媒介,無疑,為中國文明的進步起到了不可磨滅與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紙作為書籍材料的起始年代我們還不能具體確定,但文獻中紙作為書籍材料的最早記載我們則可以確定。據《后漢書·賈逵傳》記載,東漢章帝建初元年(76年)詔賈逵入宮講《左氏傳》,有學生20人,“教以《左氏》,與簡、紙經傳各一通”。文物發現最早的實證是居延所發現的一張殘紙,上面書寫有隸草文字20多個,年代據專家鑒定為公元109~110年左右,相當于蔡倫造紙的年代(105年)。現存最早的紙卷書籍實物,大都寫成于公元3世紀,現藏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的三國魏甘露元年(256年)用“六合紙”抄寫的《譬喻經》是最早的寫本之一。
依據文獻與文物。我們可以推定自公元1世紀中國開始進入紙本書時代。但紙并沒有立即取代竹帛,紙與竹木并存了300年,與帛書并存了500多年,到了公元3世紀的晉代“紙卷本完全取代簡牘,而帛書直至唐代仍在使用”。
自公元3世紀以至21世紀,紙介質成為中國書籍材料的主流,居統治地位長達18個世紀,并且仍將繼續。因為公元7世紀中國人發明了一件驚天動地的技術——雕版印刷術,所以,中國的紙本書時代又被劃分為寫本書、印本書兩個時期;而印本書時期又因為19世紀西方傳教士馬禮遜將西方印刷機械與鉛活字引入中國,中國的印本書時期又被劃分為雕版手工印刷與機械印刷兩個階段,其年代的大致界定為自公元1~7世紀為中國的寫本書時期,自公元7~18世紀為中國的雕版手工印本書時期,18世紀中葉以來為機械印本時期。當然,這只是一個以主流為依據的大致的時間劃分,實際上抄書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人孜孜不倦。
自從紙被用作書籍材料,抄書成為時尚,以致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抄書成為一種職業。我們已經知道,晉代紙逐漸取代竹帛,公元3世紀兩晉朝廷在秘書監內設專職抄書手,抄寫典籍,以供收藏,如東晉初荀勖(231~289年)將新發現的汲冢竹書抄寫到紙上,一本藏于中經,一本藏于三閣。隋煬帝時(605~617年在位),曾選圖書3.7萬卷,每書抄寫正、副本,分別藏于東宮修文殿、觀文殿,如此大批量的抄寫任務都是專業抄書手完成的。在敦煌發現的大量佛經寫本,有許多是由以抄書為生的抄書手們以規范的書法體抄寫而成書的,這些寫本是標價出售的,如現藏英國不列顛圖書館的《中阿含經》卷八,全卷共10663字,公元602年由經生張才抄錄,用紙25張,注明抄書人張才名字的做法似乎有點現代書籍上標明出版人的意謂,這也同樣說明,抄書的確是能養家糊口的。
雕版印刷術發明及普及之前,中國的書籍靠手工抄寫。唐代盡管已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但真正普及到書籍還是五代、北宋時期的事,因此,唐代基本上還屬于寫本書時代。中國的寫本書時代,正是中國儒家獨尊后魏晉玄學興起的階段,而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并迅速發展,道教也開始誕生并得到初步發展,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不斷沖突、交鋒、融合,以致到唐代開始三教合流。因為政治與宗教的發展需要,書籍越來越成為一種占領人們思想灘頭的工具,因此在新的社會文化思潮的推動下,寫本書相較于竹帛書也獲得了空前發展。我們對比一下《漢書·藝文志》(著錄書目597種)、《隋書·經籍志》(存書4626種,佚書6450種)、《舊唐書·經籍志》(著錄書目3062種)、《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書目3277種)的著錄書目數量就可以得出明顯的結論。同時,從以上四部書著錄的圖書內容范圍也可以明確地認識到,中國人的思想文化觀念與知識視野在寫本書時代變得更加豐富與開闊。因為書籍材料的變化,書籍數量不僅有了顯著增加,傳播的速度得到加快,而且中國文明的影響范圍也得到擴大,以致連域外的日本等國也開始被漢文化所熏染。無疑,寫本書在文化與文明交流中起到了推動與推進作用。
三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引發一場世界意義上的書籍革命,對于西方它還引發了一場社會革命,而對于中國由書籍革命而帶來的出版革命,維護并光大了中國文化傳統,推動了學術興盛,儒家開始復興并促進了教育制度的變革,強化了科舉選官制度并影響到社會文化風尚,同時漢文化的影響力波及東亞其他國家,并通過中西交通對西方也產生了部分影響。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并應用于圖書印刷,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現代意義上的書籍出版時期。自公元7~10世紀,中國逐步完成由寫本書向印本書的過渡。印本書無論從開本、裝幀、版式、字體等形式,還是復制手段、編輯??钡攘鞒?,都與寫本書有較大的變化。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普及,使書籍形式依內容開始逐步統一,版面字數與行數逐步標準化,字體逐步由書寫體改為宋體字的印刷體,插圖作為藝術進入書籍,書頁內還裝飾有魚尾、象鼻等折疊圖示,書籍外形逐步由卷軸形式演變為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甚至在書內還出現了帶有廣告性質的“牌記”,內容??币哺鼮榫_,這些都是由印本書帶來的書籍的新變化。
但印本書革命帶來的新變革更重要的文化意義在于它使書籍大批量生產成為可能,傳播知識的速度與廣度加快、加大,它可以使同一本書流傳到更為廣大的地區并流傳到后世更長的時間,而這些正是因為印刷術使生產書籍的成本大大下降的緣故。據錢存訓博士研究,晚唐時期(9世紀初),專業抄書的工作是每卷書一千文,每卷書5000~10000字,相當于一文錢5~10字,而同時期印本佛經的價錢每卷平均售價100文,印本與抄本的價錢比為1:10,也就是說印刷術使書籍的成本降低90%。無疑成本的降低與圖書內容的??本_以及書籍外形的藝術精美,使得印刷術得到了較快的普及。
推動印刷術發明、發展的原動力是佛教,但兩個多世紀以后,五代后唐朝廷開始大規模介入雕版印刷,刊印佛家經典,從這時開始,由歷代朝廷所主導的大量印行儒家經典,使儒學得以復興,而佛教的影響力則開始減弱,宋代理學家的思想開始長期支配中國社會,直到晚清的19世紀下半葉西方的思想與制度傳入中國,宋明理學才開始衰落。
同時,依然是由朝廷主導,印刷術被廣泛運用于為科舉考試服務領域??婆e考試的主要內容為儒家經典學說,以“五經四書”、諸史、律令、詩賦等為主要考試科目,由此,宋元明清時期,為準備考試印行了大量的教科書、工具書、類書、字典與韻書,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科舉考試對于大量應試圖書的需求也是推動書籍出版的動力之一。
中國自10世紀開始,出版書籍的機構逐步形成官府、私家與書坊三大系統,印本內容也逐步依社會知識的需求變化開始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印本內容依經、史、子、集而分為四大類,子、集兩部帶有知識分子的個人取向與旨趣,而經、史兩部基本上是為考試以及練習做官而準備的。在正統文化之外,民間書坊還刻印了大量的唱本、歷日等與百姓日常生活有關的書籍,同樣這也是印本書內容中不容忽視的一股來自民間的力量。
然而,總的來說,10~19世紀,中國的雕版印本書的影響力與西方相對比,卻是更多地保護與延續了中國固有的傳統思想、哲學與文化,使得中國的漢字文獻與文化更加多產、連續與普及,而西方的印本書則促成了文藝復興,造成了拉丁語系的分裂,民族方言、語言、文字、文學得以獨立發展,并鼓勵了民族主義以及民族國家的興起。反觀中國,雕版印本書的推廣與普及,反而促進了漢字音、形、義的標準化與統一,提高了教科書內容的標準化與影響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與社會的穩定。
四
中國印刷術維護了中國文明的存續與發展,宋元明清時期,畢昇等人進行了泥活字、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等活字印刷的偉大創制與實踐,但與手工雕版的蔚然大觀相比,活字印刷僅僅是幾段插曲而已,囿于整體的科技水平,中國的印刷術直到19世紀還依然處于手工作坊階段。而西方,則晚畢昇一個世紀后德國人谷登堡發明鉛活字,并迅速進入半機械化操作階段,隨后印刷機械不斷改進,進入完全機械印刷階段,并于19世紀初由傳教士馬禮遜將活字機械印刷反哺中國。181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副中文鉛合金漢字用于機械印刷《中國語文字典》,中國從此開始有了機械印刷紙本書。步馬禮遜后塵,來自西方的基督教傳教士在19世紀紛紛在中國設立印刷所與出版機構,引進印刷機械并不斷改進中文漢字活字鑄造技術,出版了一大批反映西方思想與制度的中文印本圖書。19世紀60年代,石印技術傳人中國。70年代王勝、黃韜創辦中華印務總局,開始運用機械印刷書籍,這是中國人最早創辦的一家現代概念的民辦出版社。直到19世紀末中國人才開始較大規模地運用機械印刷書籍,中國的活字機械印刷書籍才開始真正進入新時代,雕版手工印刷開始式微。
同雕版印刷應用于書籍一樣,機械印刷使書籍形態再次發生變化。紙張逐步改用工業造紙,裝訂形式引入西方書籍形制分精裝、平裝等多種形式,內容版式設計更加靈活、多變且容量大大增加,開本與封面材料更加豐富,色彩也由單色走向多色。
就書籍出版行業的流程而言,機械印刷出版圖書效率的提高,促成了行業內的編輯校對圖書內容、印刷商、發行商等社會分工的專業化,書籍出版的組織機構、經營模式以及管理方式、生產流程等方面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就書籍的文化功能而言則沒有性質上的變化,書籍依然是介紹知識、普及教育、傳承文化、影響社會變革的重要工具之一。
中國印本書的機械印刷階段自19世紀初至今,正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歷史時期。伴隨著西方印刷機械而來的還有西方人的新思想與新學說、新文化與新制度,在西方先進的槍炮和戰艦的護衛下自1 840年蜂擁進入中國。機械印刷使得圖書成本更加低廉,知識信息得以更大規模交流,并迅速突破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加速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解體,使中國社會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同時還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與中國救亡圖存運動的廣泛開展。從1840年到1949年再到21世紀的今天,中國一直在變革、探索、創造、復興與振興,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領域的革命與變遷,我們都可以在印本書中找到見證。同樣,我們也可以說,書籍也毫無疑問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兩個世紀以來的社會革命與變遷。作為書,它依然是充滿活力與影響力的。
目前,我們正處在書籍革命的又一紅火年代。人類的知識信息包括圖文聲像被數字化存儲于磁、光、電子介質里,這些介質讓我們越來越感到書將越來越虛擬,其傳播的速度已是人類目力所難企及,一張圓圓薄薄的塑料制品的光盤上所存儲的文字也許我們窮其一生也無法讀完,新興的網絡出版我們還無法界定它還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不過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紙介質的圖書正在接受挑戰,我們目前已經進入電子介質與紙介質圖書的并用時代,虛擬圖書與有形圖書已經并存。最后,還有一點我們也可以肯定,無論書將如何變臉,書的功能是不會變的,它依然會一如既往地影響人類的文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