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的書信多稱“書”或“尺牘”。在先秦時期,《左傳》等歷史文獻中就已經記載了春秋時期大夫們以“書”用于通信往來,如“鄭伯如晉,子產寓書于子西以告宣子”(《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在秦漢時期,將書寫在長度約一尺的簡牘上的用于往來傳遞信息的文字泛稱為“尺牘”。秦漢時的“尺牘”既包括官曹文書,也包括私人書信。魏晉以后,“尺牘”一詞漸指代私人間往來的書信。但無論是官府的公牘(也稱公文書),還是私人的書牘,都有保密的需要,為了防止書牘在傳遞過程中被私自拆閱,于是就有了密封方法的產生。“封緘”就是保持書牘機密的措施之一,秦漢時稱“檢署”,唐宋時稱“封題”,近現代才稱“信封”。同時,隨著書寫的載體由簡帛向紙變化,在書信的封緘方法上既有對傳統的繼承,又有新方法的創新。
從出土文物來看,秦漢時期對書牘的封緘方法一般有三種:檢封、函封與囊封。檢封,又稱“檢署”,是最常用的一種封緘書牘的方法,即在木牘之上加一木板,以繩縛之。此木板名日“檢”,大小約與木牘相近,用來掩蓋住牘上的文字內容。即《釋名》所言:“檢,禁也,禁閉諸物,使不得開露也。”檢的兩側刻線槽、表面鑿有封泥槽,是緘束的束繩通過和打結的地方。封泥即捺于槽內繩結之上,用于加蓋印章(見圖1)。這一完整的過程又叫“封”。在封檢上題寫收受書牘者的名字謂之“署”。
“檢”有書信檢(見圖2、圖3)與物品檢(見圖4、圖5)兩類。書信檢與物品檢的區別,主要在檢的長度大小、題署文字的不同上:書信檢與木牘大小相近,題寫收信人姓名;而物品檢的尺寸可大可小,主要依物品的大小而定,其上的題署為物品的名稱,或關于物品的說明。書信檢又分為內置檢與外置檢兩類。內置檢是被系結在書牘上的,其上只題寫收信人地址、姓名;而外置檢上則需要題寫送達的具體地址,或者“郵行”、“亭行”、“吏馬馳行”等送達的方式。這實質上就是兩重封緘,一般見于檢封與囊封(詳見下文)的結合,即先檢封后囊封。從居延漢簡出土實物來看,主要是漢代戍卒通過郵驛傳遞文書所用,即將若干已經檢封好的書牘或簡冊裝在布囊中,然后在布囊外加一寫有收件地址的檢,并按照檢上題寫的送達方式送遞。外檢上的收件地址是指囊袋的最終到達地點。依照漢代的文書制度,囊袋在經過各個亭郵時,布囊的囊口要被打開,里面的郵件細目要被記錄在案。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兩漢對西域的開發與經營,以“檢”封緘書信的方法也漸漸傳播到了西域的少數民族地區,在新疆地區也發現有怯盧文的書信檢及書牘緘封的實物(見圖6)。這說明“檢封”書信也成為當地民族封緘書信的方法之一,顯示了漢文化向外傳播及擴散的影響力,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第二種封緘書牘(包含物品在內)的方法是函封,又稱篋封。目前未見出土的裝書牘的木函(或竹篋)實物,但有裝物品的藥函及裝物品的竹篋出土。如居延出土的甲渠候官顯明燧的藥函的函蓋基本保存完好(見圖7),呈長方形,上有封泥匣及線槽。相應地,下面的“函”也應是一個呈長方形的木盒子。推測裝書牘的書函應與之相去不遠。篋,呈方形,是個可盛文書或衣物的竹箱。圖8為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裝物品的竹篋及其上的檢與褐(標簽)。
到目前為止,雖未見函封書牘的實物,但漢代文獻中以木函封緘書牘的記載屢見不鮮。如漢代舉行婚禮時對婚書的封緘程序:“六禮文皆封之:先以紙封表,又加以帛囊,著篋中,又以帛衣篋表訖,以大囊表之,題檢文言:謁篋某君門下。其禮物……各內有謁文,外有贊文各一首,封如禮文。篋表訖,蠟封題,用帛帔蓋于箱中,無大囊表。”(杜佑《通典·禮典》卷五八引用東漢鄭眾《百官六禮辭》)東漢時期,婚書(可以稱為一種特殊的書信)的封緘方法是:將寫在木牘上的婚書先用紙包裹,然后放在黑色的布囊里,再將布囊放在竹(木)篋中,再將竹(木)篋用一個布囊包裹嚴實。用線扎緊囊口,附上封檢,在檢上題寫“謁篋某君門下”,這是收信人地址。又如,東漢樂府詩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有人認為“雙鯉魚”可能是后世的信封,但其實應是木函。聞一多認為,“雙鯉魚”乃藏書之木函,“此或刻為魚形,一孔以當魚目,一底一蓋,分之為二魚,故曰雙鯉魚也”(《聞一多全集(四)·樂府詩箋》),此說甚確。即“雙鯉魚”是刻成魚形的木函,有底有蓋,合而成一魚。魚腹中即可藏紙質的書信或帛書。
第三種封緘書牘的方法是囊封。囊是布囊,方底、四角底,是用不同顏色的布帛做成的,兩端是開口的。一般而言,皇帝的詔書用青色或綠色的布囊,臣下奏密事用黑色的布囊,而邊境的緊急文書用紅色或白色的布囊。如漢代天子詔書“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布囊,白素里,兩端無縫,尺一板,中約署”(《漢舊儀》)。臣下“章表皆啟封,其言密事,得以皂囊盛”(蔡邕《獨斷》)。用布囊封緘書牘的方法是:用布囊將木牘或簡冊包裹入內,兩端不縫,將兩端開口裹在中間用繩捆扎,再施檢封。此種封檢與書信封檢相比,可根據囊的大小配封檢。漢代的囊封也可以有兩重檢封。如詔書,按壓了“皇帝行璽”印的檢,先以別布重裹,再(在外檢上)用“尚書令”之印重封,形成兩重封裝。這種重封方式也影響到后代書牘的封緘方法。
書寫的載體從秦漢的簡帛過渡到簡牘與紙張并用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書信的封緘方法就存在木檢與紙裹并存的兩種方式。
首先,簡牘作為書寫材料,依然保持著固有地位,木檢仍然被使用。物品檢(見圖9)、書信檢(見圖10~圖13)仍然沿襲下來。如在樓蘭出土的書信檢也像漢代的書信檢一樣,分為外置檢與內置檢。但樓蘭出土的書信檢自有其特點。與漢代的書信檢相比,樓蘭出土的魏晉時代的書信檢在尺寸上要較小,這種檢是作為紙質書信所配用的檢而出現的。通過仔細觀察樓蘭出土的簡紙資料,發現木檢的大小(見圖12)與包裹紙背面顯現出來的折線(見圖15)大小相吻合,同時又殘留有檢上的封緘繩捆扎過的痕跡(見圖14、圖15)。即紙質書信寫好之后,先折疊成方塊,大小與封檢相同,再用一張紙將其完全包裹,以防止字跡被污損。在這張包裝紙上題寫收信人的姓名,然后在其上用木檢封緘后,施以印信,派使者傳遞至收信人處。
其次,魏晉時期,紙張已經被大量使用,因此,紙也被用來代替布帛,既用于書寫,也被用來包裹書牘,成為后世“封皮紙”的雛形。如在樓蘭出土的晉代書信草稿的抄寫件上,往往發現在書信的背面上題寫有發信人及收信人的姓名(見圖14~圖17),但有的姓名的題寫方式是以45°斜角書寫(見圖14~圖17上部),有的封題卻是直行書寫的(見圖17下部)。為何形成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用紙包裹書信的方法不同而造成的,前者用紙包裹書信時,將包裝紙的四個角折疊在一起形成“X”形,在其背面題寫時,必然會形成以斜45°書寫的情況;后者則是將包裝紙的四個角折疊成“#”字形,在其背面題寫時,就會形成直行書寫的情形。這種以包裝紙裹封書信的方式在唐五代時期就演變成了以“封皮紙”斜封或直封書信的方法(詳見下文),再演變成宋元以后的信封。
再次,魏晉時期,函封書信的方法也被繼承了下來。據推斷,有一些出土實物(如樓蘭出土的紙書信)是裝在小木函里,然后施以檢封后再遞送的。文獻里,有“發函伸紙”(吳質:《答東阿王書》,《文選》卷四二),即打開木函,取出書信。魏武王曹操令下屬提意見,要求“紙書函封”(《初學記》卷二二),即將寫在紙上的意見書用木函封裝后上交。東晉時,殷浩回復桓溫書信時十分謹慎,怕出謬誤,以致“開閉者數十,竟達空函”(《晉書·殷浩傳》)。以上資料都表明是將紙質書信折疊后放入小木函中再檢封傳遞的。這種封緘書信的方法可能只適用于禮儀較為嚴格時,或者是卑者對尊者所用。
隋唐五代時期,紙已經取代了簡帛的地位。檢封書信已經不被日常應用,此時書信的封緘方法主要是以紙封題。但以木函封裝書牘的方法仍然被沿襲下來,體現了文化傳統的強大生命力。函封書信主要見于較莊重的禮儀場合,一是臣下給皇帝、皇太子上賀節日表時的封緘,一是用于婚禮時的婚書及禮書的封緘。這在敦煌書儀文獻中有詳細的記載,此不贅述。同時,在魏晉時期以包裝紙裹封書信的基礎上也發展出了一些新型的書信封緘方式,即以“封皮紙”封緘書信和隨紙卷封的封緘方法。
在唐宋文獻中都有用封皮紙封緘書牘的記載。以封皮紙封緘書牘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封皮紙斜封書牘,一種是用封皮紙直封書牘。《新唐書·李朝隱傳》記載了唐中宗時,官員的任命狀被用封皮紙斜封之后送中書省宣付吏部執行。不僅公文有用封皮紙斜封的,私人書信也有用封皮紙斜封的。如唐詩人盧仝有“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詩(《走筆謝孟諫議贈新茶》),宋代歐陽修有家書一封,紙斜封(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三)。用封皮紙究竟是如何“斜封”書信的?從文獻記載中并不能詳其方法。但在敦煌文獻中保存有一件以封皮紙斜封書信的實物(見圖18),可以使我們了解斜封的具體方法。它是一張封皮紙,長約38.9厘米,寬約15.9厘米,上有封題字5行,在紙面上約呈45。書寫,在最后二行封題字上殘留有一方官印的痕跡。觀察這件封皮紙實物,取一張大小與之完全一樣的封皮紙,作封皮紙斜封書信的試驗,將信件緊緊地包裹起來,最終形成一個長方形的信筒,在此信筒的正反兩面依次題署(見圖19、圖20)。題寫封題完畢后,蓋上印章,推測可能還要用線捆扎三道后才交信使送出。打開此試驗封皮紙,便會在封皮紙背面的左半部分留下五行封題字,字體在紙面上呈45°角;而右側則是一片空白,與原封皮紙的外表特征完全一致(見圖21)。用封皮紙直封書牘的實物在敦煌文獻中有六七件。所謂“直封”,即將書信用封皮紙卷裹好后,在封皮紙的接縫處寫上封題(而不是正反兩面書寫)(見圖22),圖23即是將封皮紙展開之后的形狀。
除以封皮紙裹封書信之外,唐五代時期,還有一種封緘書信的方法:隨紙卷封。所謂隨紙卷封是指書信寫好之后,并不用封皮紙緘封(無論是斜封還是直封),而是將書信卷成一個圓柱體,在中間用線系緊之后,再在紙縫中間寫上封題及蓋印。隨紙卷封書信有兩種方式,即向左卷與向右卷,在敦煌文獻中均有發現。向左卷封的實物見圖24(圖25是局部放大的效果),向右卷封的實物見圖26(書信正面既有豎條狀的折紙痕跡,又有橫向的三道折紙痕跡,清晰可見)。至于向左卷與向右卷的區別,仍在于禮儀上:“凡名紙,吉儀左卷……兇儀右卷。”(司馬光:《司馬氏書儀》)
隨紙卷封書信與以封皮紙裹封書信之間的區別主要是在禮儀上:對私人信柬(一般是長官或長輩給下屬或晚輩的私人書信)或非關機密事的書信,不需要以封皮紙封緘;對于公函或給長官、長輩的書信或是言機密事,無論是在禮儀上,還是在保密性上,均需要以封皮紙封緘。即,隨紙卷封書信適用于尊對卑,禮儀較輕;以封皮紙裹封書信適用于禮儀較為嚴格的范圍內。小小的封皮紙,折射出來的卻是唐宋時代尊卑有序的禮儀制度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的具象反映。
宋元以后,書牘的封緘方法與唐五代時期相差不大,但是函封已經完全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以封皮紙斜封及隨紙卷封的方法也漸漸不再流行,但是以封皮紙直封書信的方式完全被傳承了下來。圖27左邊是蘇軾書信的直封題,圖27右邊是蘇軾書信封題的拓片,從中可見該信被雙重封緘,先用封皮紙封緘一次,再用封皮紙外封一次,顯然是受到了秦漢時期的書牘重封方式的影響。宋元及以后,封皮紙有越做越大的趨勢,圖28、圖29是黑水城出土的元代的兩件封皮紙,與唐及五代的封皮紙相比較,尺寸已經相當大。近代以來,這種“擴張”的封皮紙終于發展成“信封”(見圖30、圖31)。
考察古代書牘封緘方式的演變,不難發現:唐宋時期,盡管紙已經取代了簡牘的地位,但書信的緘封方式仍然受到了秦漢簡牘時代書信封緘傳統的巨大影響。紙在替代了簡牘作為書寫材料之后,利用紙的特性,發展出了一些新的封緘書牘的方法,如用封皮紙斜封及隨紙卷封等。這顯示了唐宋文化與秦漢文化傳統的密切淵源,文化傳統始終是一脈相承的,并不隨著改朝換代而中斷,這正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特色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簡牘制度有其極為重要和深遠的影響”(錢存訓:《書于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就書牘封緘方法而言,確是中華文化傳統一脈相承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