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叉”是佛教詞語,梵語音譯詞,隨佛教傳人中土而生根發(fā)芽,并被漢語詞匯吸收,并引申出新的意義。夜叉不僅出現(xiàn)在佛教典籍中,在中國文學作品中也大量出現(xiàn),完全被漢語化了。
在漢譯佛經(jīng)中,夜叉有很多譯名,音譯有:藥叉、閱叉、野叉等;意譯有:能啖鬼、輕捷、貴人、祠祭鬼等。唐·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五:“閱叉,以拙反,或云夜叉,皆訛也,正言藥叉。此譯云能啖鬼,又云傷者,謂能傷害人也。”在宋·釋法云《翻譯名義集》中也提到夜叉為訛誤。此蓋從對音來說,“閱”與“藥”的中古音都為以母人聲韻,正好與yak對應,而“夜”為以母陰聲韻,稍次于前者。其實不然,閱叉、藥叉、夜叉等皆音譯詞,在使用上本無誰正誰訛。經(jīng)對《中華大藏經(jīng)》的檢索,夜叉似乎更早于閱叉及藥叉,三國時吳國的支謙譯《撰集百緣經(jīng)》,共出現(xiàn)四處“夜叉”,其譯《佛說須摩提長者經(jīng)》共出現(xiàn)三次“夜叉”,二書卻無一例“閱叉”、“藥叉”。后蓋由于吃人夜叉夜出,故后人便以夜叉為常說。
夜叉原是印度神話中一種半人半神的生類,是婆羅門教里的小神靈。夜叉是財神俱比羅的侍從,與羅剎作對,從其漢意譯詞“能啖鬼”亦可看出其源頭。后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教,把原先婆羅門教里的許多神化為本教所有,夜叉也被列入,為一種鬼類,成為守護正法的神,但是有時也以威勢害人。后分為兩類,一類是守護正法的護法神,一類是害人的惡鬼。
在漢譯佛教文獻中,夜叉大都以護法神的身份出現(xiàn)。據(jù)我們所知,最早出現(xiàn)夜叉的漢譯佛教典籍是三國時吳國支謙譯的《撰集百緣經(jīng)》:“為諸天,龍,夜叉,楗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此為天龍八部眾,皆為護法神。《漢語大詞典》所引例證《維摩詰經(jīng)》為后秦·鳩摩羅什譯,時間稍后。支謙也譯過《維摩詰經(jīng)》,《乾隆大藏經(jīng)》第33冊收有此譯本,但與什譯本差別較大,其為“及諸、龍神、捷沓惒、阿須輪、迦留羅、甄陀羅、摩什勒等并其眾皆來會”,脫漏“夜叉”。《中華大藏經(jīng)》第15冊收有《維摩詰所說經(jīng)》,其文為“并余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等,悉來會坐”。而《漢語大詞典》為“并余大威力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等悉來會坐”。脫漏一“神”字,并且引文標點亦錯誤。這是由于對“諸天”不了解。諸天即二十諸天,守護正法的大神,天龍八部眾之首,八部眾中,以天、龍二眾為上首,故標舉其名,統(tǒng)稱天龍八部。漢譯佛教文獻中,夜叉也以害人鬼的身份出現(xiàn),并常常與羅剎共現(xiàn)。《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一:“羅剎夜叉惡鬼等,加被今朝受戒人。”卷三:“慈力王時,見五夜叉,為啖人血肉,饑火所逼。其王哀愍,以身布施,喂五夜叉。”
食人夜叉形象丑惡,神通廣大,好食人肉。夜叉隨佛教傳人中國后,也與中國鬼神觀念相結(jié)合,以食人鬼的形象出現(xiàn)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成為一種“中國化”的鬼,這在唐代傳奇中屢見不鮮。唐·谷神子《博異記·馬侍中》云:“近夜半,有物閃閃照人,漸近戶牖間,見一物,長丈余,乃夜叉也。赤發(fā)蝟奮,金牙絳礫,臂曲癭木,甲挈獸爪,衣豹皮褲,攜短兵直人室來,獰目電蜒,吐火噗血,跳躑哮吼,鐵石消鑠。燧之惴栗,殆喪魄亡精矣。”在文學作品中我們亦能看到夜叉的聚居地:夜叉城,夜叉國等。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就有一篇故事名為《夜叉國》。
由于夜叉形象經(jīng)常被使用,人們自然而然就拿它的兇殘丑惡來比喻人,隨之,夜叉便成為丑惡兇狠的人的代名詞,有時成為人的別號。《魏書》卷十六下《道武七王列傳第四·京兆王》:“元叉,繼長子,字伯儁,小字夜叉。”唐·張鶯《朝野僉載》卷二:“監(jiān)察御史李全交素以羅織酷虐為業(yè),臺中號為‘人頭羅剎’,殿中王旭號為‘鬼面夜叉’。”此種用法在文獻中很多,此不贅舉。
夜叉也有性別之分,男的叫夜叉,女的就叫夜叉女。丁福保主編《佛學大辭典》:“女性夜叉,稱為夜叉女。”與羅剎有羅剎女一樣。從我們掌握的資料看,漢譯佛教文獻中很少出現(xiàn)“夜叉女”,后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有夜叉女的記載:“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yǎng)。”在我國古代鬼怪小說中,我們沒找到女鬼“夜叉女”的稱呼。其實,“夜叉女”是半音半意詞,梵語是yakSirli,中心語是“女”,而在漢語的構(gòu)詞方式中性別一般是修飾限制成分,所以在漢語文獻(僧人所撰佛教文獻除外)中幾乎沒有“夜叉女”,但卻有“女夜叉”,也是女鬼、女惡人的意思,不失為漢語對外來詞的改造。明·湯顯祖《牡丹亭》第55出《圓駕》:“[北出隊子]真乃是無媒而嫁。[外]誰保親?[旦]保親的是母喪門。[外]送親的?(旦]送親的是女夜叉。[外]這等胡為!
[生]這是陰陽配合正理。”
男人兇惡者稱為夜叉,那女人兇惡者是不是稱為“女夜叉”呢?不然。根據(jù)文獻,我們暫找不到資料證明女人兇惡者為“女夜叉”,而是稱兇惡的婦女為“母夜叉”。《水滸傳》第27回:“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母夜叉即孫二娘。這也是我們看到的關(guān)于母夜叉的最早的漢語書面資料。
與“母夜叉”義同的一詞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母老虎”,此詞也指兇悍的婦女,但是在文獻中出現(xiàn)的時代晚于“母夜叉”,我們所見有關(guān)“母老虎”最早的書面文獻出現(xiàn)在清代,如清·石玉昆《俠義傳》卷二十四記載:“這老婆子也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母老虎。當初,有她男人在世,這店內(nèi)不知殺害了多少呢。”
此詞出現(xiàn)后,漸有替代“母夜叉”之勢而常用。利用北京大學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檢索系統(tǒng)的檢索結(jié)果來看,“母老虎”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是“母夜叉”的兩倍,且涉及“母夜叉”的語料也多與孫二娘有關(guān)。現(xiàn)在人們口頭經(jīng)常使用“母老虎”這個詞,幾乎不用“母夜叉”,可見,漢語自身產(chǎn)生的詞已在慢慢戰(zhàn)勝外來的融合后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