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姓是我國的稀姓之一,現全國留姓人口約有1.5萬人。留姓主要分布于浙江青田、衢州衢江區、蘭溪、松陽,福建永春、晉江、同安、泉州、大田、仙游,江西上饒,廣東增城,臺灣云林、彰化、臺北等地。
留姓得姓歷史悠久,奉留因為始祖,以會稽郡為郡望。大型聚居地隨宗族遷徙而產生變化,東漢兩晉時期金華興盛,唐代以降泉州漸強,均出現留姓巨族。閩系留姓中有返遷浙江者。清代晚期,留氏散布全球各地。留姓歷史上曾出過左將軍留贊、東海太守留略、左將軍留平、晉江王留從效、宰輔留正等人物,經世濟民,報效國家,為推進中華民族文明進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得姓之始:外溯帝堯內浙中
《路史后紀》載:“堯有九子,其封于留者為留氏,字亦作‘鎦’。”留國即今江蘇沛縣五段與銅山縣馬坡交界一帶,東臨微山。
留氏尚有其他淵源。一支出自春秋時期鄭國留邑(今河南偃師),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另有一支,系南朝宋竟陵王劉誕謀反伏誅,宋武帝改其族為留氏。此外,我國蒙古族、滿族也有留姓,均出自宋、元時期留佳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最早關于留氏人物的記載,在詩歌總集《詩經》中。其《國風·王風·丘中有麻》詩云: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將其來施施。
丘中有麥,彼留子國。彼留子國,將其來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貽我佩玖。
詩中的留子嗟、留子國可能是西周、春秋時期黃河流域的地方貴族。《古今姓氏書辨證·十八尤》的理解是:“周莊王時,有留子國、留子嗟,皆賢人。莊王不明,留氏放逐,國人作詩刺之,《丘中有麻》詩是也。”
史書載有留姓早期人物留勝、留盼、留長孺,世系均不可考。《史記》卷十八載有漢高祖功臣疆侯留勝的事跡,《漢書。功臣侯表八十七》記載了疆圉侯留盼“遷居東陽”。
因先秦時代留姓活動蹤跡難考,留氏族譜皆推留因為始祖。留因,字廷大,東漢南帥刺史。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二月渡江,入浙居會稽郡之長山縣長樂鄉。娶林氏,生三子曰贊、贄、賀,葬騰眈村。由于留因子孫蕃盛,皆居長樂,遂為長山縣望族。
東陽之盛:武將風采耀華夏
據《暨陽上林斯氏宗譜》(諸暨清光緒二十九年重修本)記:“婺郡八大姓,斯實冠于留、路、駱、厲、哀、苗、樓之先。”婺郡即今金華地區。留姓入浙初期,金華一帶屬會稽郡,后世遂將會稽郡作為留姓郡望。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分會稽郡立東陽郡,郡治縣治均設于今孝順鎮,直到唐開元年間。可見,留這個古老的姓氏稱得上東陽郡著姓。從三國至南朝的三百多年間,留姓興盛于東陽郡,涌現了名人群體,建立起豪華的莊園。
留因后代中,留贊、留略、留平、留慮、留憲系祖孫三代,仕吳,有戰功,見諸《三國志》、《晉書》等史籍。
南朝蕭梁后期,東陽郡長山人留異,任東陽太守,紹泰二年(556年)以功除散騎常侍,封永嘉縣侯。陳文帝天嘉五年(564年),留異因謀反被擒,“子侄及同黨無老少皆伏誅”(《陳書·留異傳》),自東漢末年以來稱雄東陽郡的長山留氏從此走向沒落。
六朝時留氏家族多有高官厚祿者,致財富饒裕,所建莊園奢華壯觀,有著優美的自然與人文景觀,這從孝順鎮考古出土結果可窺一斑。遺址先后發掘出地下八角井、8厘米厚的雕花門樓用磚、大型鋪地方磚、刻花的墻磚、井磚、精制的青瓷和彩陶,井磚上刻有“本居東陽長山”,“花園”地名沿用至今。
流變之律:枝繁葉茂居浙閩
留姓在唐代起向閩粵發展,宋代以后一度成為泉南巨姓,人口播遷至古代南安郡所轄地區(即今莆田、泉州、漳州、廈門一帶)。據考,浙江入閩始祖為18世留鐘,唐中期授泉州刺史,慕泉州清源紫帽山水之勝,卜居于晉江陰里開元寺西南隅。
留姓先祖遷居他處大多與仕進有關,再者為族繁派分。福建留氏經歷了兩次大遷徙。
第一次約在960~1000年,時27世留從效為晉江王,留從愿為南(漳)州刺史,留氏在泉南為巨族,子孫為官各地甚多,故有遷居興化、漳州、惠安章坑、永春嘵口以及浙江青田、松陽、衢州等地。留從效落籍永春縣桃城鎮留安村,留安村遂被推為留氏人閩祖庭。
第二次大遷徙約在1200~1250年,33世宋宰相忠宣公留正后裔遷往廣東增城螺崗、博羅、潮州、潮陽、饒平、海陽、廣州石壁鹽場,福建福清海口、漳平縣。
其余遷徙地有福州泉州府晉江福全、陳埭、旦厝、湖內、南安潤埕十九都、洪瀨,德化姑青、英溪小尤中、張坑、蘇坑,建寧,同安縣內小西門、濠口,大田縣四十六都,安徽廬州合肥縣、河南、湖廣五開街、南京,臺灣臺北縣三重后埔、云林東勢鄉、彰化縣鹿港鎮。
泉州留氏自41代分三房派:(1)七留府主要居住泉州、南安澗埕、洪瀨。此支原為留氏大宗,但目前只有陳埭分支,南安無消息,推測應改姓。(2)西留府自泉州遷居福全,目前知福建晉江溜江、旦厝、內坑,臺灣云林東勢、北港,彰化鹿港皆此支系。(3)新留府為第44代能字行留志淑支系。目前已知福建同安后爐宮、臺灣臺北三重后埔為其支系。
現浙江留姓多為青田留姓后裔。明清時代,金華地區留姓曾處于絕跡狀態,可能是留異家族遭“株連”的結果。但在清中葉以后又有留氏復居,系青田留氏后裔,遷徙原因為躲避戰亂或逃荒。蘭溪現有留氏202人,分布于香溪鎮松樹塘村、山背村,馬達鎮早立村等。松樹塘、山背兩村諸姓均自青田移來,長期保留有青田口音。松樹塘村63歲的留良貴,自稱是遷蘭溪留氏第5代;山背村74歲的留土根透露,祖上在太平天國時期從青田一個叫“后門山”的地方移來。
留姓人口勇闖異域,創業經商,生根發芽,譜寫了壯麗非凡的移民史詩。據青田《留氏宗譜》載:清嘉慶二年(1797年),青田山口陳半山村留國云攜石刻東渡日本銷售,這是有據可查的青田出國第一人,也是青田18世紀唯一的出國者,堪稱“僑鄉”的“領路人”。清道光五年至十七年,山口村的留抱謙、留柱南等先后攜石雕赴日本銷售,后轉為苦力或小商販。道光晚期及咸豐年間,青田章旦鄉留慶云等人到俄國彼斯堡、明斯克等城市販賣石刻,后轉為礦工。次年,小令鄉石礱村留藝園橫渡大西洋,到巴西經商,獲利甚巨,交族人帶回黃金20市斤。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小令南木宕村留甘木等人,到荷蘭、美國經商,另有二人在荷蘭當海員。現青田系以遷居歐洲大陸為主。福建留氏族譜中也記載了留從效派人出國經商之事:“陶器銅鐵,泛(販)于番國,取金貝而還。”近代閩系留氏遷居海外大多在東南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地。
留姓歷史上發生過改姓。永春縣留安村因39世天錄公立遺囑而改姓劉,自49世恩字行后自立字行。改姓的支派還有福建大田縣奇韜鎮永德村,廣州市增城區荔城鎮螺崗村、石角社村。
文化之觴:人才輩出建筑美
唐代以降,留姓再次迎來人才高峰,金榜題名的不計其數,為官者在政治上多有作為。自宋至清,泉州留氏出了15位進士,衢州留氏出了20位進士,處州留氏有21位進士,信州(江西上饒)、漳州也出有進士。仕進之潮的涌現,也為留姓聚居地建筑、文化等事業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泉南留姓世系傳至27世留從效,五代時為漳、泉兩州割據軍閥,被南唐李}景封為晉江王。再傳至33世留正,為南宋高、孝、光三朝宰輔,從政40余年,清正廉明,直言敢諫,孝宗稱其“純誠可托”、“真宰相也”。留正孫留元剛,號云麓子,著有《云麓集》,作品收入《全宋詞》。44世留志淑,登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
在浙江,衢州人留夢炎雖為宋理宗淳祜四年(1244年)甲辰科狀元,卻是臭名昭著的賣國賊。南宋滅亡后投降元朝,任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曾誘降狀元宰相文天祥,被罵出,后文天祥慘死于他的手下。直至明代,浙江仍有“兩浙有留夢炎,兩浙之羞也”的俗語。
著名現代史學家留金鎖,蒙古族人,他20多年從事蒙古史研究工作,主持編寫并審定三卷本《蒙古族通史》等多部專著。
留氏古代族眾遺留的建筑景觀及其聚居地的佳麗山水,豐富了后裔對先祖的文明記憶,陶冶了人們的性情,激發了啟迪與思考。留從效故居,進深三間,穿斗式構架,富麗堂皇,被評為“泉帥1名祠”;泉州承天禪寺原為留從效的南花園,占地70余畝,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光孝寺、毗盧殿、功德祠、留公祠等建筑;永春縣留安留氏宗祠(映紫恒堂),為留氏入閩的祖宇。著名的留氏村落自然景觀有衢州大洲鎮東岳山。該山山脈由西向東綿亙,形若伏龍,山上有東岳禪寺,傳說黃巢起義軍、朱元璋部隊均曾駐扎此山。
留姓族人為銘記宗祖恩德,傳承文化,積極纂修家譜,計有永春《留安清源留劉氏族譜》、晉江福全《溜江留氏族譜》、晉江龍湖《崳上留氏族譜》和《留氏世家序錄》,臺灣有彰化縣鹿港鎮《留氏族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