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姓一支源出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在周朝時封于傅邑,子孫世居于此,以此地名為姓,稱傅姓。
另一支源出商代名相傅說(悅)。《名賢言行類稿》記載:高宗武丁繼位時,國力已經衰微,武丁決心振興朝綱,有所作為。夜夢一位仙人把一個弓身駝背,身著破衣,胳膊上系著繩索的奴隸模樣的人,推薦給他說:“你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依靠這位賢人?!蔽涠⌒押?,率領群臣四處尋訪,終于在傅巖(今山西平陸縣東南)找到了夢中人,名叫說,經交談后發現他確是腹有良謀的賢人。武丁任他為相,修政行德,國力迅速發展。武丁讓說以傅為姓。傅說為相之前,系泥水工奴,發明版筑(用兩塊木板相夾筑土墻),傅姓“版筑堂”、“版筑傳芳”由此而來;為相之后殷商中興,傅姓因而又有“興商堂”堂號。
傅姓在歷史發展中形成北地郡望和清河郡望。北地郡即今甘肅、寧夏地區,治所秦在義渠,漢移治富平(今寧夏吳忠)。清河郡即今河北、山東部分地區,成為我國東部地區傅姓的主要來源。
傅姓入閩
傅姓開閩始祖傅實(866~926年),傅說69世孫,字仲誠,祖居山東濟州,遷居河南光州固始,唐僖宗授予威武軍節度招討使,于廣明元年(880年)奉命入閩,進兵泉州,平亂治安,威震宇內,時人賦贊日:“一劍南來,安民定疆,武榮播澤,版筑傳芳?!碧瞥㈦肥谄溷y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仆射,為傅姓住宅大門匾書“銀青衍派”由來。傅實子八:長居中,官左侍禁,居晉江安海陽山;次居獻,官左侍禁,居南安豐州;三仁遠,居晉江石湖;四仁裔,官金吾左衛大將軍,居仙游羅峰(今仙游賴店);五仁濟,居仙游臘村,徙居江西建昌;六仁坦,居長泰白沙;七仁和,居連江后溪;八仁盲,居漳州白蕉湖。八子繁衍福建內外,為簪纓昌盛之族,據不完全統計,登宋進士93人,明進士36人、舉人34人,清進士15人、舉人76人。傅姓桃源大宗祠聯曰:“公侯將相忠貞奕世留青史,唐宋明清科第聯魁步玉臺?!?/p>
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傅懿為將佐隨行,安家落戶,子孫分布福建各地。
1995年由泉州南安、仙游及海外的傅氏宗親成立了“泉州海內外版筑宗親聯誼會”,愛國僑親傅仰泵先生任理事長,聯絡宗親,為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繁榮家鄉服務。
傅姓渡臺
南安傅氏渡臺傅實次子傅居獻,居南安豐州桃源周井堡,子三:廷章、廷笏、廷器,其后裔分居豐州鎮者達一萬多人,其中桃源村5000多人,桃源傅氏宗祠,三開間連南護厝,門額“版筑流芳”,門聯云:“巖野傳家三篇簡在,泉州開府一劍南來?!奔软炦h始祖傅說的功德,又贊近始祖傅實開創的偉業。又分拓金鎮近3000人,美林街道4000多人,康美鎮3000多人。南安為著名僑鄉,徙居東南亞和港臺很多。其中傅維丹曾任印尼椰城《生活報》經理,1955年周總理在參加萬隆會議時,他奉命以記者身份,日夜跟隨,保護周總理安全。乾隆年間傅扶入墾臺中清水、傅益入墾嘉義太保。道光年間傅烈入墾高雄鳳山,傅登榜入墾臺北。咸豐年間傅春、傅土水入墾臺北。南安、晉江、安溪等地傅姓,從22代起共同昭穆:夫卿理世,朝士侯伯。若維孫子,仰承茂績。于以詔之,尚其有及。修和肇啟,景瑞斯興。裕文建武,奕祀恒升。
安溪傅氏渡臺傅居獻次子廷笏,子三:觀我、觀國、觀壽。其中觀壽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由南安遷居安溪尚卿鄉陳圾洋,后裔傅盛齋于嘉靖年間遷居金谷鎮洋內村。繁衍子孫今居安溪6500多人,其中蓬萊鎮4000多人,金谷鎮近1600人。而金谷鎮先后移居東南亞和港澳臺的傅氏族人很多,乾隆年間傅永貞、傅道入墾臺北平林,咸豐年間傅金串入墾臺北。金谷鎮洋內村東山祖字聯曰:“從光州入泉州,上承巖野源流遠;由南邑來安邑,下埭陽春世澤長?!闭涯峦习病?/p>
晉江傅氏渡臺傅實長子居中,居晉江安海陽山,三子仁遠居晉江石湖,繁衍生息。傅金星先生《武榮傅氏族譜紀要》提到,開閩始祖傅實的后代衣冠不絕,愛國人士也很多。傅實七代孫傅堯俞是宋哲宗宰相,第九代孫傅察,出使金國,不屈被殺。康熙六十年(1721年)傅成登東渡臺灣,入墾今美濃,后裔繁衍屏東南州。傅仙桂入墾苗栗等。
漳州各縣傅氏渡臺傅實八子傅仁盲居漳州白蕉湖,子孫繁衍各縣。乾隆初年,南清傅隆源入墾今臺中潭子,乾隆中期龍海傅明輔入墾今屏東市。
仙游傅氏渡臺傅實四子仁裔居仙游羅峰,即今仙游賴店,五子仁濟居仙游臘村,徙遷江西建昌。仁裔子孫播遷各地,《羅峰傅氏族譜》宋紹興甲戌年(1154年)序日:“仙游之祖招討使(傅實)之第四子十五公仁裔也。第十五公早世(逝),葬泉州晉江縣圣姑山。恭人鄭氏領一子創居仙游大羅峰之東,好廿三公瑞,今葬留仙山是也。生二子:長三十九公(獻),次四十一公(逸),至今合族三百余家,丁壯七百余人?!?世祖傅楫(1042~1102年),字元通,號金石,宋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官至龍圖閣待制,贈少師,廉潔奉公,正直無私。1997年僑親傅慶榮先生獨資221萬元在羅山上建傅少師紀念祠,殿宇巍峨,璃瓦熠輝,蔚為羅峰勝景。譜中記載渡臺的很多,如涂山后樂房26代仁哥,27代傅義,先后徙居臺灣;涂山33代左禮房傅玉田,右禮頂厝房傅孝之,34代義勇,先后居臺灣。其中孝之系同治壬戌(1862年)恩科舉人,任臺灣淡水教諭。大學御房30代傅玉,大洋左射房31代傅璧,右書頂房32代傅夏蓮等先后渡臺。前往印尼、馬來西亞的也很多。賴店羅峰村傅氏祠堂,始建于宋慶元乙卯(1195年),僑親傅金坤、傅金珠和子傅建,傅榮建、傅炳華、傅國清等先后捐巨資重修,中有聯曰:“堂開羅嶠衣冠盛,世種書田俎豆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