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8月1日,在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9處世界文化遺產。這項新的世界文化遺產,共包括8處11項歷史建筑,嵩山中岳廟便是其中之一。
追溯中岳廟的前身,應是周代建立的太室祠,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當時便設有祠官,以主祭典。秦襲之。據《漢書·武帝紀》載,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春正月,漢武帝劉徹在“用事華山”后到了中岳嵩山,見夏后啟母石,又“親登嵩高”,到達今之中岳廟附近時,隨從官員、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問之于神,“登禮罔不答”,武帝大喜。遂“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草木”,并“以山下戶三百為之奉邑,名曰崇高”。崇高,后改嵩陽縣,唐武則天為政時登嵩山、封中岳,將嵩陽縣與陽城縣合并,始有登封之邑。
中岳廟之名始于北魏。至唐時除武則天外,唐玄宗對中岳廟大加整傷,擴建殿宇。宋乾德二年(964年),增建中岳廟行廊一百余間;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崇圣殿及牌樓等八百余間,惜于明祟禎十七年(1644年)毀于大火。清乾隆時按照北京故宮的建造方法,對中岳廟作了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整修。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后的規模。
中岳廟的中軸線是一條由青石板鋪成的大甬道,長1.3里。沿中軸線從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圣門、化三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中岳大殿(峻極殿)、寢殿和御書樓。廟的東路和西路,分別建有太尉官、火神宮、祖師宮、小樓宮、神州宮及龍王殿等單獨的小院落,現存明清建筑近四百間,金石器二百余件,漢到清代栽種的古柏三百余株。
中岳廟既是祭祀岳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在后世道教尊奉的自然仙境“三十六小洞天”中,中岳廟為“第六小洞天”。傳說道教創始人天師張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但中岳廟最著名的道士,還應當是改革五斗米道,創立新天師道的北魏“國師”寇謙之了。中岳廟峻極門前東側四角亭內現存的《中岳嵩高靈廟碑》,刻于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456年),高2.82米,記載寇謙之修中岳廟和傳道的事跡,傳為寇謙之手書。
寇謙之(365~448年),字輔真,上谷昌平(今屬北京)人。生于官宦之家,自稱為漢光武帝時雍奴侯寇恂13世孫。謙之“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后隨成公興隱居嵩山,潛心修道,聲名漸著。
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寇謙之宣稱太上老君降臨嵩山,傳他天師之位,賜他《云中音誦新科之誡》30卷,讓他“清整道教,去除三張(指張道陵、張衡、張魯)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泰常八年(423年),又說老君玄孫李譜文降臨嵩山,傳授他《箓圖真經》,并命他統領“人鬼之政”。隱居嵩山30年后,北魏始光元年(424年),寇謙之下山并獲得當時信奉天師道的宰相崔浩支持,繼而受到魏太武帝的賞識,一邊佐國輔命,參與朝政,一邊整理改革天師道舊制度及科范禮儀、道官教義。太延(435~440年)末,太武帝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后又親至道壇受箓,成為道士皇帝,北天師道由此在北方大盛,寇謙之也從自封的“天師”一躍而為“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帝王之師”,開后世道教與世俗皇權直接結合之先河。
寇謙之改革前的天師道已經在宗教、行政、軍事合一的道路上走了很遠,“既是現實政權的仿效,也是對想象中天上神界的模擬”。用道教批判者自己的話說,原道教組織“稱官設號、蟻聚人眾、壞亂土地”;道教領袖“私相號授,領戶化民,威福自由”。這些教義和制度,對世俗政權構成了極大威脅,面臨被主流意識形態摒斥和被皇權扼殺的困境。
南北朝之前早期道教的齋醮儀式也頗與世俗社會道德規范和文明觀念不一致,也與人類好逸畏苦的習慣相悖。至于把男女交合作為天師道的人道儀式之一,更是受到許多的諷刺與斥責。
正是由于這樣的社會背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寇謙之和南方的陸修靜,幾乎同時進行了一系列的道教改革與自我清整,即將道教與主流意識形態和上層文化相協調的自我整頓。寇謙之在對早期道教的教義和制度的改革中,吸取了儒家五常觀念,主張“兼修儒教”,“并教生民,以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安貧樂賤,信守五常,列為規誡”,要求道教信徒“專以禮度為首”,以儒家所大力提倡的“禮”作為規范。寇謙之還十分重視道教齋醮儀范,他吸融了佛教的禮儀規誡,宣揚六道輪回,立壇宇,修功德,誦經成仙,持戒修行,為道教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教理教義和齋戒儀式,奠定了后世道教齋儀的基礎。經寇謙之改革后的天師道,人稱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廢除舊天師道征收租米錢稅的制度,廢除教職世襲制度,改革道官教職制度,主張“簡賢授明”、“唯賢是舉”。自是則道教逐漸“從一個非主流的,一個本來可能與皇權發生激烈沖突的、試圖政教合一的宗教,變成皇權認可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倫理觀念的一部分”。作為唯一由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道教其后日益成為中國政治、文化、藝術、社會生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以致魯迅先生發出感嘆:“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至于寇謙之在后世聲名不著,原因并不是他的作用不明顯,地位不重要,多半是他忽視教理傳承所造成的結果。史載謙之在世時,諸弟子威福盡享,而其死后,弟子中竟無一人出類拔萃,能承其衣缽者,新天師道不久即歸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