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祭祖與“澆奠”
陜北因地方貧瘠,過去除士紳之家以外,鮮有祠堂,一般家庭中不設祖宗牌位。祭祖的方式主要是“上墳”或稱“燒紙”。據民國《橫山縣志》記載:“逢上元、清明、冬至、歲暮等節,主人率子弟、婦女,潔具酒饌、香(木者),詣墓拜掃,并告四時歲令。暑六月,攜茶水、豆湯至墓遍灑,為‘送漿水’。”各縣民間祭祀之日大同小異,都是在歲時節令以及家庭中有重大事件發生之日。其中“除日、清明、中元、冬至”四次上墳祭祖必不可少。除夕要燒“拜年紙”,意即給祖先拜年;清明不僅要燒紙還要“壓百紙”,把彩色紙裁成方塊,用小士塊把彩紙擺開壓在墳頭上,要壓得滿滿當當,算是給死者“換夏衣”,同時也表示后繼有人。七月十五民間稱之為“鬼節”,此時雖然是農忙之日,但上墳燒紙是必不可少的。十月初一燒紙被稱為“送寒衣”,不僅要燒紙,還要在紙張中夾些棉花,講究的還將紙中絮上棉花做成衣服模樣,意指天氣漸冷,要給死者送御寒衣服,與紙元寶、冥幣等一起燒化。冬至要燒“過冬紙”,據說這是陰間最重要的日子,如同陽間的“大年”。
上墳燒紙,一般帶著果品菜饌、香燭紙張、紙折元寶、酒水澆奠、炮仗焰火,然后鳴炮點香、擺放祭品、燒紙磕頭、潑灑澆奠。在這一過程和儀式中,有一種東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澆奠”。過去人們上墳燒紙,習慣于在壺類容器里放上一把小米,倒入清水,即為“澆奠”。后來為了方便,燒紙走的時候直接拿一瓶燒酒代替“澆奠”。
六月六風俗
與榆林各地不同的是,“老榆林城”(城區)居民還要在農歷六月初六這一日上墳,俗稱“六月六,送漿水”,或日“六月六,奠漿水”。該日上墳不同于祭祖,平時上墳儀式全無。《陜西通志·延綏鎮志》載,“六月六日,雞初鳴,作綠豆羹,俗呼漿水。遲明,各攜至祖塋澆奠,名解炎熱”。道光《榆林府志》也有類似記載:“六月六日黎明,煮綠豆湯攜至祖塋澆奠,取解炎熱,謂之‘奠漿水’。”
“漿”作名詞,一是指帶酸味的飲料,古人用以代酒。《詩經·大東》:“或以其酒,不以其漿。”二是泛指飲料。《漢武故事》:“上默然不應,因乞漿飲。”三是指濃汁。蘇轍《端午帖子詞》:“壓蔗出寒漿。”“漿”用作動詞,則是指用粉漿或者米湯等浸紗、布、衣服,使干后變硬發挺。《儒林外史》三十七回有“替郭孝子漿洗衣服”之說,可見,陜北上墳祭祖燒紙所用的“澆奠”即是“米漿”。然而,“老榆林人”祭奠所用“漿水”卻是綠豆水。
六月六日這一天,榆林城的女人們早早起床熬制綠豆水,并用炭灰把燒水的銅茶壺擦得锃亮,隨后,將熬制好的綠豆水裝進銅茶壺里,一般要裝兩茶壺,然后擔著兩壺綠豆漿水到祖墳,潑灑綠豆水于墳頭。
返回時,“各汲水具器中”,據說這樣的水“作面醬不敗”。過去,城里居民祖塋較為集中,祭祖途中有一地方因生長麻黃而得名“麻黃梁”,每年六月六正是麻黃成熟的時節,上墳的人返回時大都采些綠桿桿、紅果實的麻黃插到銅壺嘴上。
六月六奠漿水探源
陜北“老榆林城”居民六月六日祭奠祖宗用綠豆漿水的習俗能夠保留至今,原因有多方面。
其一,農歷六月六天祝節,古人多做避暑之游。榆林城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六月六日正是大暑天,所以有“大旱不過六月六”之民諺。向來飲食講究。注重養生的榆林城居民都喜歡熬綠豆水解渴降溫,自然也要為已故去的親人上墳奠漿水以避暑氣。
其二,奠漿水是日常生活習俗的延續。事實上,在榆林城居民生活中還有一種“漿”,雖與祭奠所用漿水不同,但如出一轍。該“漿水”是制作綠豆淀粉時產生的,綠豆經磨制、壓榨后成糊狀,加水使綠豆糊與水充分溶解,然后將溶解物置較大的器皿中讓綠豆淀粉沉淀,淀粉下沉后,上層所余之水為“漿水”。
漿水容易變酸,稍發酵成“酸漿”。榆林城居民將酸漿熬沸,下黃米、小米、大米、土豆丁,還可加豇豆或者羊肉丁,熬成粥后加少許羊油,吃時加炒豆腐丁、咸菜丁、腌香菜、韭菜,攪拌均勻便是“粉漿飯”。該飯初入口略帶有一股酸味,如夏日里的餿飯。盡管如此,因該飯解渴生津、開胃敗火、消食解膩,故榆林人對此情有獨鐘,百吃不厭。夏日里因制作涼粉較多,所以相應的漿水也多,但到了冬日就不同了,尤其是春節前后,大魚大肉吃多了,娃娃大人都惦念著那口“餿飯”,于是制作綠豆淀粉的地方門庭若市,冬日里,寒風中,大清早一群人提著大大小小的不同材質的桶呀、壺啊,目的就是為了“淘”得一些“漿水”,以滿足口腹之欲。因此,舊時有“粉漿飯吃倒當鋪”之說,榆林人酷愛粉漿飯由此可窺一斑。
此等“酸飯”備受青睞,不單單是故鄉情結,更多的是“漿水”本身的醫療價值。《傷寒雜病論》載:“漿水,味甘酸,微溫無毒毒……開胃止渴……消宿食、解煩、去睡、調理臟腑……”此種“漿”多為粟米之漿,即“炊粟米,熱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類漿,故名”。
其三,奠漿水是祭禮另一種形式。漿,本來是指一種飲料,即“漿者,周禮四飲之一”。還有“漿者,蓋太陰為水,漿水,所謂味且甘淡而順也”之說。同時,漿也是祭祀時所用祭品之一,屈原在《楚辭,九歌》中寫道,“奠桂酒兮椒漿”。
在山東葬俗中有“報廟”的環節,亦稱“送漿水”即人死的當天,孝子率子孫們,端一木盤,上置香爐、線香、火紙,提一漿水桶,去土地廟或十字路口,燃香焚紙,澆奠漿水。傳說人死之后,必先到土地廟再去冥間。此舉是為賄賂土地爺,使其對赴冥間的亡魂給以關照,以漿水饋贈野鬼,使亡魂免受欺凌。《醒世姻緣傳》第66回也寫道:“將著一家大小,穿著孝,往我的鋪子門首震天震地的哭,一日三遍到鋪子門口燒紙送漿水。你說,這惱不殺人么?”漿水需連送三天,最后一次,女婿和外甥亦同去。送畢漿水,哭泣著返回家,再拈香焚紙舉哀。其中“漿水”是用生水、面粉和小米混合而成的,裝在壺里。由此可見。陜北民間祭祀所用“澆奠”即是這種祭禮在另一個地域的歷史遺存。榆林城區居民六月六日送漿水,不同之處在于是將制作漿水的原料由米改為綠豆。在時間上,不是在親人新亡之時,也不是現在陜北民間祭祀的通用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