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城區(qū)西北的土司城,是全國規(guī)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一處集土家族、苗族、侗族三個少數(shù)民族建筑、雕塑、繪畫藝術(shù)之大成的仿古土司莊園建筑群?,F(xiàn)有土司城由蘇州園林設(shè)計院設(shè)計,地方民間藝人承建。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題寫“恩施土司城”。
建設(shè)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為載體,歷史地再現(xiàn)土家族地區(qū)土司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歷史淵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風民俗。
土家族歷史悠久,為遠古巴人的后裔,是大約4000年前,生活在川東鄂西一帶的一個遠古族系。后楚人強大,巴楚相爭,巴人失利后退至夷水(清江古稱)一帶,后沿夷水西進,勢力擴展到湘西、川東地區(qū)。西周時期建立了巴人第一個奴隸制諸侯國巴子國,后被秦國所滅,部分巴人則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連的武陵地區(qū),并與當?shù)氐囊恍┎孔逑嗳诤?,形成土家族。宋代稱在這一帶生活的巴人為“土人”,而“土人”稱外來漢人為“客家”,稱自己為“土家”。
土司制度是歷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歸屬中央、權(quán)力自治的一種政治管理體制。土家族地區(qū)的土司制度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改土歸流”,歷經(jīng)元明清三朝,前后達450余年。土司與中央封建王朝的關(guān)系,就是土司對中央納貢,中央對土司實行冊封,準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王國版圖,人口不入王國戶籍,生殺在握、稱雄一方。土司實際上就是土皇帝。
恩施土司城在恩施市城區(qū)西北,距市中心1.5公里的對山灣,占地面積300余畝。包括門樓、侗族風雨橋、廩君廟、土司校場、土家族民居、土司府九進堂、土司城墻、百花園、白虎雕像、臥虎鐵索橋、聽濤茶樓、民族藝苑等12個景區(qū)30余個景點。
走近土司城,一股濃郁的民族風情撲面而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赫然高聳的土司城門樓,門樓雄偉的外觀和華麗的裝飾以及豐富的建筑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間觀念和技術(shù)上的聰明才智。城門樓高25米,寬12米,是座純榫卯結(jié)構(gòu)的木樓。兩邊的走馬轉(zhuǎn)角樓梯可盤旋至頂,層層相通相連。門樓由189塊鏤空雕花圖案組成,內(nèi)容多為戲文和民間傳奇故事。整座門樓還隱含著許多奇巧而又寓意雙關(guān)的數(shù)字,如門樓高4層、12根柱、24根梁,它意味著一年中的四季、12個月和24個節(jié)氣。門樓屋頂上數(shù)只蝙蝠烘托著一枚古錢的裝飾雕塑,寓意“福在眼前”。
進門樓不遠,見到一座侗族風雨橋橫跨于湖面,聳立于橋廊之上的兩座橋亭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十分精致美觀。風雨橋橋廊兩邊設(shè)有欄桿和長凳,以供行人休息納涼、遮風避雨,因而稱為“風雨橋”。
“風雨橋”旁,一條林陰道曲徑通幽,把我們帶到廩君殿前。廩君殿坐西朝東,是一處三層三進重檐廊柱式建筑,廟宇旁沿山壁繪有一幅巨大的長卷壁畫《廩君開疆拓土勝跡圖》,記載了廩君一生的豪情壯舉。
相傳廩君是生活在長陽武洛鐘離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務(wù)相。巴務(wù)相率領(lǐng)巴人,跋山涉水,來到古稱夷城的恩施,在這兒建立了巴國。
巴務(wù)相開疆拓土的心愿已了,坐化升天,死后化為白虎。巴人為緬懷巴務(wù)相功德,建廩君廟立像祭祀,同時塑女神像陪祀于廩君之側(cè),稱為德濟娘娘,春秋饗祭,四時煙火不絕。從此,廩君便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廩君殿右前方有一場院,這是土司校場,是當年土司兵丁操練習武的地方。在這里,除置有刀槍劍戟外,還設(shè)有赤腳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練習臂力的石磨、石鎖等。土司兵丁驍勇善戰(zhàn),自古聞名。早在巴人助武王伐紂時,就有“巴師勇銳”的記載。土司實行的是“農(nóng)兵合一”制,土民“平時務(wù)農(nóng)”,“戰(zhàn)時為兵”,相當于現(xiàn)在的民兵。平時,聽到牛角號聲,即齊到校場操練。負責督導(dǎo)的武官,土家語稱為“徒堂”?!巴教谩币竺總€士兵須戴重16斤的頭盔,身穿30斤重的牛皮鎧甲,進行廝殺格斗。在追擊逃敵時,無論深溝高坎,懸崖峭壁,務(wù)必生擒逃敵。攻防訓(xùn)練更為奇特而嚴格,按一三五七九奇數(shù)列成五排,組成三角形尖銳攻掠梯隊。在攻城奪寨時,一人倒下,即依次由后排補上,只準前進,不許后退,以攻破敵陣為止。
正是這種近乎殘酷的訓(xùn)練,才造就了土家兵丁鋼打鐵鑄的戰(zhàn)斗意志。恩施容美土司曾以48人擊潰桑植千余人的侵襲。明代嘉靖年間,年屆八旬的容美土司田舜年率部赴浙江沿??箵糍量埽勘街?,令倭寇聞風喪膽。
校場正前方是土司城的主體建筑——九進堂。第一進為土司府門樓,分設(shè)龍、鳳、虎三門。土家崇虎,虎門居中。也有說中為虎門、左為死門、右為生門。門前兩尊白虎也平添了土司衙門的威風氣勢。兩邊山崖上分別塑有3尊虎背熊腰的武士,是土司王府的門神。門內(nèi)兩側(cè)為土司府衛(wèi)房,相當于皇宮禁軍營房,負責保護土司安全。
門樓兩邊天井中,分設(shè)兩口石砌的丹池,一口有水,一口無水,有水的叫水池,無水的稱為火池,是土家人自然崇拜的象征。土家族及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清江流域,與水朝夕與共,離不開水,因而“水”成了世代土家人的靈魂?;鸪氐摹盎稹眲t表示旺相,是吉祥的兆頭。土家人對“火”有著特殊的認識,過年要燒旺火,十五要點燈火,叫做“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搬家首先要搬火種,家家戶戶必須有火坑,那是火神的處所;土家人接親時,新娘進門前要跨火盆。可以說,土家人對火崇敬得五體投地。
第二進為戲樓。戲樓高19米,三層飛檐高聳。二層為可容40人同臺獻藝的戲臺。戲樓的雄偉氣派和豪華,印證了土司生活的奢靡與優(yōu)裕。容美土司田舜年父子,不僅在土司府建有戲樓、養(yǎng)有戲班,還不遠千里從北京接來戲劇專家顧彩,一起移植演出了孔尚任的名劇《桃花扇》。田舜年還親自創(chuàng)作了《許田射獵傳奇》劇本。可以說,正是土司對文化藝術(shù)的看重,在客觀上推動了土司時期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
第三進為緊挨戲樓的“看樓”或議事廳。主要是族中長者、德高望重者或族長、宅第主人等有身份和地位的人看戲、議事的地方。我們登上“看樓”時,正趕上土家演出隊在戲樓表演。只見身著民族服飾的土家人,在具有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音樂聲中翩翩起舞,優(yōu)美的舞姿,顯示出土家姑娘小伙的熱情與奔放?!懊妹靡^河,哪個來背我嘛……”這首唱紅大江南北、膾炙人口的恩施民歌《龍船調(diào)》,如今在原創(chuàng)地聽到,感覺是那么地道,使人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原生態(tài)。
第四進為“擺手堂”?!皵[手堂”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建筑,高25米,五層飛檐,上三層為圓形,下兩層為方形,按“天圓地方”之說,上面三層圓形象征天,下面兩層方形象征地。“天圓地方”的寓意又暗合中國人推祟的外柔內(nèi)剛的民族性格。大小木、石浮雕499塊,其中最大3塊石浮雕為“九龍戲珠”、“九龍繪中華”和“九龍碑”。
第五進為莊園門樓,也叫槽門。進門樓就到了第六進前堂。前堂是主人迎送客人之地。從第二進的戲樓到第六進的前堂,連續(xù)五進五臺,兩邊均有回廊相連。
在六進與七進之間,東西兩邊設(shè)有書房和繡樓,書房為少年男子學習的地方,繡樓自然是閨閣少女學習刺繡或描龍繡花的地方。在書房和繡樓下面是倉庫,是儲藏谷物的地方。
第七進和第八進為莊園中堂,是莊園主人處理族中大事和實施家政的地方,除了第九進之外,處于前六進之上,顯出了特別的尊貴和威儀。
第九進為后堂。土家叫“惹巴樓”,意思是很美的地方,它主要是土司的寢宮和家廟,屬內(nèi)府中最高貴之地,共四層。第一層為“淑芳閣”,是土司妃子的居室;第二層叫“寧沁殿”,是土司看書、寫字、撫琴、賦詩、頤養(yǎng)心田的地方;第三層為“泰安殿”,是土司和夫人的起居室,室中三檐滴水鸞鳳和鳴床、綾羅寶帳、土花被蓋,珠光寶氣,無不顯出雍容華貴;第四層為“祖宗堂”,供奉著土家族神和歷代先祖神位,是九進堂最高處,是土司家廟,每到歲末年節(jié),土司都帶著宗親在此進行隆重祭拜,就是平時,這里也是香火不斷。
從“惹巴樓”后面出門上山,沿臺階可登上土司城墻。土司城墻沿山梁延伸,環(huán)繞九進堂,它包含城墻、鐘樓、鼓樓、白虎雕像和臥虎橋等景點,規(guī)模之可觀,真有點萬里長城的氣勢。
土司城墻全長2320米,依山就勢修造,逶迤綿延,雄偉壯觀。土司時期土司間相互攻城奪寨的戰(zhàn)事不斷發(fā)生,各土司紛紛修筑城墻進行固守,城墻成為重要防御工事。城墻上還設(shè)有烽火臺,若遇緊急情況,可用狼煙報警,以防來犯之敵。
城墻最高處有座鐘樓。鐘樓為三層亭塔式建筑,四柱四檐,俯視東西南北四方。亭內(nèi)懸一口重達3000余斤的“土司朝典鐘”,鐘上鑄有999字銘文,記述了土司城壯麗的景觀和感賦遠古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慷慨悲壯的滄桑歷史。往下還有一座鼓樓。每當烽火臺狼煙升起,鼓樓便擂鼓報警,士卒士民聞聲而動,荷槍持刀,以待來犯之敵。
順城墻而下,來到百花園。這百花園就是土司的“御花園”。土司非常注重亭園的設(shè)置,以滿足家族的休閑和娛樂。園中春有桃花、櫻花,夏有牡丹、芙蓉,秋有丹桂、海棠,冬有梅花,古柏蒼松,林木蔥蘢,一年四季,繁花滿園,姹紫嫣紅?;▓@后面的白虎山上有一巨型白虎雕。因白虎是土家人崇拜的廩君魂靈的化身,故而成為土家族的圖騰。由于土家族崇虎敬虎,不僅在許多地方立廟祭祀,更有許多土家人的神龕上供有白虎神位,許多地方還以“虎”字命名,如咸豐縣的“白虎山”,來鳳縣的“白虎堂”。土家人常給孩子穿“虎頭鞋”,戴“虎頭帽”,還常在小孩眉心畫一“王”字,以期望長大后成為虎的傳人,白虎已成了土家族的魂和根。
山下有一處占地15畝的土家藝術(shù)展示區(qū),這里保留有土家原始的石磨、舂米的碓房以及各種農(nóng)家生產(chǎn)、生活用具,遠古的農(nóng)耕文化,在這里得到集中展示。在這里,游人可以一試身手,親手推磨、舂碓,在勞作的韻律里追憶往昔,感受山鄉(xiāng)風情。在刺繡展區(qū),人們可以看到獨具特色的土家藝術(shù)品——“西蘭卡普”?!拔魈m卡普”是一種土家織錦。在土家語里,“西蘭”是指鋪蓋,“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最早是指土家人的花鋪蓋。后來土家人將民間服飾及床上用品等所有刺繡、織錦統(tǒng)稱為“西蘭卡普”。“西蘭卡普”與壯錦、苗錦并稱為中國三大織錦,自古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愛。土家人并將它視為智慧與技藝的結(jié)晶,稱其為“土家之花”。從宋代開始,“西蘭卡普”就成為向朝廷進獻的貢品。在這里不僅可以觀賞到“西蘭卡普”斑斕多彩的樣式,還可親眼看到土家姑娘登機織錦的風姿。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多彩的田園風光,古老的民族藝術(shù),滋潤人的心田,叩人心扉,讓人跨越時空,仿佛回到那遠古的年代。
享受現(xiàn)代文明帶來的富裕與便利,又頻頻回首歷史之路,為那些漸已遠去的文化黯然神傷,現(xiàn)代人就是在這種矛盾心態(tài)中生活著。當人們厭倦了緊張的都市生活后,渴望尋找一片淳樸幽靜的天地,呼吸清新的空氣,和著泥土的芬芳,領(lǐng)略回歸自然的樂趣,去放松身心,消除疲憊,恩施土司城就是這樣一片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