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廣填四川”是清前中期中國移民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近年來有關這方面的著述雖然不少,但多局限于宏觀層面,缺乏微觀上的分析,尤其缺乏將遷出地與遷入地結合起來的聯系分析,而此點對于深入認識“湖廣填四川”的時間過程、遷移路線、移居地的空間演變過程、遷入地與遷出地之間的信息傳遞等非常重要。有關“湖廣填四川”的史料,地方志多是簡略記述某一姓氏移居某地的事實,對于該家族移民在其他地區的分布則不會涉及;而以家譜為中心,卻有助于厘清移民家族在不同移居地的分布演變情況。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所藏《衡陽鄧氏族譜》,以各房世系為綱,詳細記載了清前中期湖南衡陽鄧氏家族成員中第21代“孟”字輩到第26代“文”字輩移民四川的具體情況。在6代移民中,第21代和第26代移民人數明顯偏少,因為第21代生活在明末清初,屬于較早移民四川的一代;第26代生活在乾嘉之際,大致屬于移民四川的最后一代。第22代“仲”字輩至第25代“興”字輩是移民的主力,他們移居四川的高潮出現在康熙中后期至乾隆時期約100年間。需要指出的是,從整部家譜分析,衡陽鄧氏家族移居四川的人口在整個家族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很高,大致占到20%。但是眾多的移民家族,卻共同匯聚成了“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
清前中期衡陽鄧氏家族成員移民四川的時空過程
《衡陽鄧氏族譜》在研究清前中期“湖廣填四川”這一移民過程中的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它較為翔實地提供了遷出地和遷入地兩方面的信息,使得復原該移民潮的時空過程成為可能。更難能可貴的是,該族譜還對家族成員遷川與否予以記載,有助于我們以家族為單位,初步推算出兩湖地區移民四川的家族成員在整個家族人口中所占比例,從而判斷這次移民潮的規模。茲將清前中期衡陽鄧氏家族部分成員移民四川情況列表于下。
該表統計了衡陽鄧氏家族鄧道象、鄧道鴻、鄧道卿、鄧道衡四兄弟的部分后裔在清前中期遷往四川各地的情況,據此我們可以分析該家族成員移民四川的時空過程及有關移民信息如下:
(一)康熙前期的試探性移民階段
從該表可知,鄧道象的長子鄧孟金(1638~1687年)在康熙前期就已經移民四川,這是該家族成員移民四川的最早記錄,但此時尚處于試探性移民階段。因為在鄧道象的四個兒子中,只有長子鄧孟金遷往四川儀隴縣,其余三子并未遷移。而且鄧孟金一家移民四川也不徹底,比如其妻廖氏就沒有隨同前往,而是留在衡陽老家,死后葬在“衡陽縣觀山頭老屋下首”。鄧孟金與廖氏共生育有五個兒子,即鄧仲爵、鄧仲高、鄧仲德、鄧仲鳳、鄧仲遜,他們都先后移居四川儀隴縣,死后安葬于此。據族譜記載,鄧仲爵(1669~1754年)“移居四川順慶府儀隴縣井壩溝落業……葬氈帽嶺”;鄧仲高(1672~1743年)“葬四川儀隴縣井壩溝”;鄧仲德(1674~1761年)“移居四川順慶府儀隴縣新豐里白果灣大羅池落業……葬新豐里鐵山壩屋側青龍嘴”;鄧仲鳳(1682~1757年)“葬四川儀隴縣井壩溝氈帽嶺下”;鄧仲遜(1683~1762年)“遷居四川順慶府儀隴縣新豐里井壩溝落業……葬井壩溝雞須寨壩下”。那么,鄧孟金一家是如何進行早期試探性移民的呢?或許我們可以從其五個兒子的出生年代及出生間隔找到蛛絲馬跡。
鄧孟金的長子鄧仲爵出生于康熙八年(1669年),次子鄧仲高出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三子鄧仲德出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子鄧仲鳳出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子鄧仲遜出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從長子到三子出生,生育間隔為2~3年,這段時間鄧孟金不可能到四川。但是從三子到四子出生,中間卻隔了8年時間,按照常理和鄧孟金生育前三個兒子的情況,生育間隔不需要這么長。結合鄧孟金移民四川的事實,以及其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并“葬四川儀隴縣氈帽嶺”,鄧孟金應該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間去了四川,大約于康熙二十年返回衡陽老家,又與妻子廖氏生育了第四子、第五子,而且四子和五子的出生間隔相差一年,屬于比較正常的生育狀況。從五子鄧仲遜于康熙二十二年出生,到鄧孟金于康二十六年在四川儀隴縣去世,表明鄧孟金在五子出生后,又離開衡陽老家回到了四川儀隴。
如果說鄧孟金第一次前往四川儀隴還是單獨一人的話,那么第二次從老家返回四川,則應該是攜帶幾個較大的兒子同去。因為此時其長子已十四五歲、次子已十一二歲、三子也約十歲,具備了隨父移居四川的條件,而且鄧孟金返回儀隴后不久就去世了,如果沒有兒子隨同前往,那么鄧孟金何年去世、安葬于何處等信息就無從傳遞回家鄉。而四子鄧仲鳳、五子鄧仲遜因為年幼,不適宜長途奔波,他們前往四川儀隴與兄長會合,顯然是后來的事情。鄧孟金去世后,其兒子繼續在四川創業,估計在老家的母親也去世后,才將兩個弟弟接到了四川,這樣,鄧孟金家最終實現了舉家移民四川。
在鄧孟金的五個兒子中,長子鄧仲爵、三子鄧仲德在四川的后裔較為興盛。鄧仲爵的長子鄧季泰(1690~1760年)生有六個兒子,死后葬于四川儀隴縣新豐里井壩溝氈帽嶺;鄧仲德生有五個兒子,長子鄧季迪(1694~1737年),次子鄧季達,四子鄧季連(1709~?年),五子鄧季選(1716~1771年),三子情況不詳,死后主要葬于儀隴縣新豐里大羅池地方。儀隴縣新豐里井壩溝是始遷祖鄧孟金移居四川后的定居地,氈帽嶺成為家族最早的墓地所在。隨著家族人口的繁衍,鄧孟金的后裔在新豐里境內的居住地由最初的井壩溝發展到大羅池,再由大羅池老屋發展到鐵山壩,比如鄧季連就由新豐里羅池老屋“分居鐵山壩”。
(二)康熙中后期至乾隆后期的移民高潮階段
鄧孟金成功移民四川的信息傳遞回衡陽老家后,逐漸激發起鄧氏家族子孫們移民四川的熱情,從康熙中后期至乾隆后期的100年間,衡陽鄧氏子孫持續向四川各地移民,成為推動“湖廣填四川”移民高潮的一個組成部分。從鄧氏子孫移民四川的方向看,呈現出從四川東部、北部向西部、南部推移的趨勢,與“湖廣填四川”移民流動的總方向相吻合。川東、川北的移居地包括順慶府屬儀隴縣、廣安州和重慶府屬大足縣,川西、川南的移居地包括敘州府屬宜賓縣、馬邊廳和嘉定府屬犍為縣。可以說,衡陽鄧氏家族在清代前中期移民四川的過程,是整個“湖廣填四川”移民過程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縮影。
康熙中后期,是衡陽鄧氏家族“仲”字輩向四川移民的時期,代表人物包括鄧仲璺、鄧仲武、鄧仲斌、鄧仲君。鄧仲璺(1690~1767年)是鄧道象的孫子、鄧孟高的兒子、鄧孟金的侄子,鄧孟高雖未遷川,但其子鄧仲璺卻邁出了移民四川的步伐。鄧仲璺于康熙后期攜帶妻兒一同入川,“遷居四川敘州府宜賓縣金家巖落業”。其長子鄧季嶷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年幼的他也隨同父母前往。鄧道鴻的兒子輩(鄧孟玉、鄧孟臣)無一人移民四川,但到了孫子輩,則出現了向四川移民的情況,包括鄧仲武(1666~1724年)、鄧仲斌(1675~1749年)、鄧仲君(1683~1758年)。鄧孟玉一共有五個兒子,其中鄧仲武、鄧仲斌遷川,其余三個兒子則未遷川;鄧孟臣一共有四個兒子,其中鄧仲君遷川,而其余三個兒子則未遷川。可見鄧氏“仲”字輩移民四川的人口約為30%。從族譜的記載看,鄧仲武、鄧仲斌、鄧仲君移民四川顯然受到了前面鄧孟金一家移居四川順慶府儀隴縣新豐里的影響,比如鄧仲武、鄧仲君都遷入了儀隴縣新豐里境內,只是定居的位置稍有差異,鄧仲武定居于“新豐里魏家壩”,而鄧仲君定居于“新豐里安家壩”。鄧仲斌則選擇了同府不同縣,他選擇“徙居四川順慶府廣安州望溪鄉果子壩”。需要指出的是,鄧仲君的妻子杜氏并未隨同遷移,而是留在衡陽老家,但鄧仲君的三個兒子(鄧季聞、鄧季明、鄧季惠)卻隨父走上了移民四川的道路。當然,移民路途中也可能出現死亡等情形,比如鄧仲君的長子鄧季聞就死在移民四川的路上,葬于湖北鄖陽府竹溪縣。
雍正至乾隆前期,是衡陽鄧氏家族“季”字輩、“宗”字輩向四川移民的時期。包括鄧季廷、鄧季通、鄧季獻、鄧宗黌、鄧宗學、鄧宗舜、鄧宗良、鄧宗言、鄧宗應等人。鄧季廷(1718~?年)是鄧道象的曾孫,“徙居四川重慶府大足縣”。鄧季通(1691~?年)與鄧季獻(1696~?年)是鄧道卿的曾孫,屬于親兄弟,他們于乾隆七年(1742年)“徙居四川順慶府廣安州三溪河落業”。三溪河屬于廣安州望溪鄉崇儀里,鄧道鴻的孫子鄧仲斌最先移居于此,隨著鄧季通、鄧季獻的遷入,逐漸成為衡陽鄧氏家族在四川的又一個重要移居地。鄧宗黌(1728~?年)、鄧宗學(1732~1766年)是鄧道象的四代孫,其父鄧季述與鄧季廷是親兄弟,鄧季述留在衡陽老家,鄧宗黌、鄧宗學二人則遷至四川儀隴縣新豐里井壩溝,進一步強化了該地作為衡陽鄧氏家族移民四川重要據點的作用。鄧宗舜(1717~1760年)是鄧道卿的四代孫,于雍乾之際遷往“四川敘州府宜賓縣鐘家場”,他的侄子鄧興瀧(1744~1770年)也遷往敘州府境內,死后“葬四川馬邊城真武山”,馬邊廳隸屬于敘州府。衡陽鄧氏家族成員向川南敘州府的移民,開始于康熙后期鄧道象的孫子鄧仲璺攜帶妻兒移居宜賓縣金家巖,經過鄧宗舜、鄧興瀧的進一步遷移,敘州府逐漸成為衡陽鄧氏家族移民四川的又一重要方向。鄧道衡一房的后裔移居四川的時間較晚,其中“宗”字輩于乾隆前期才開始向四川遷移。比如鄧宗良(1719~?年)、鄧宗言(1724~?年)、鄧宗應(1735~?年)三兄弟就是在乾隆前期移居四川的。
乾隆后期是衡陽鄧氏家族“興”字輩向四川移民的時期。這一點可從他們的年齡上推斷出來。比如鄧興堂、鄧興干、鄧興孔、鄧興珙兄弟分別出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鄧興岸、鄧興融、鄧興忠、鄧興經兄弟分別出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從年齡上判斷,他們移民四川的時間在乾隆后期較為可信。而且從移居四川的過程分析,這一時期多為兄弟結伴而行或者相繼遷川,比如鄧興尚、鄧興配兄弟,鄧興堂、鄧興干、鄧興孔、鄧興珙兄弟,鄧興得、鄧興隆兄弟,鄧興岸、鄧興融、鄧興忠、鄧興經兄弟。需要注意的是,從《衡陽鄧氏族譜》的記載分析,該時期并不是每家每戶都有子弟移居四川,移民的只是一部分家庭。而且幾乎沒有舉家遷移的家庭,許多情況下只是一部分男性成員的遷移,比如鄧興得、鄧興隆、鄧興臻、鄧興績兄弟四人,遷川的只有鄧興得、鄧興隆二人,鄧興璟、鄧興績則留在衡陽老家;上面提及的鄧興岸、鄧興融、鄧興忠、鄧興經兄弟四人遷往了四川,但他們的長兄鄧興祿(1754~1817年)、五弟鄧興與(1767~1812年)則留在衡陽。此外還有一種情形,即丈夫帶著較大的兒子遷往四川,而妻子則在老家撫養幼子。比如鄧興柏(1746~1797年)于乾隆后期遷往“四川犍為縣五通橋”,長子鄧文敩(1767~?)隨行,而其妻子唐氏則在衡陽老家撫養幼子鄧文才。
移民信息的傳遞、遷移路線與方式
(一)移民信息的傳遞與移居地的拓展
在衡陽鄧氏家族六代成員陸續移居四川的100年時間里,在遷出地衡陽老家與遷入地四川新家之間,幾乎不間斷地進行著信息的傳遞。上面的論述表明,在鄧氏家族移民集中遷入的儀隴縣、廣安州、宜賓縣三個地點,與衡陽老家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在老家不斷修訂的族譜中,不僅記載了家族移民在四川的詳細地址、生育繁衍、分家析居、死后安葬處所等信息,而且記載了后代家族成員繼續遷入前代家族成員移居地的信息。如果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的信息傳遞不暢,要做到如此詳盡的記載是不可能的。
從四川移居地反饋到衡陽老家的信息看,順慶府儀隴縣新豐里井壩溝無疑是衡陽鄧氏家族在四川最早的移居地,鄧孟金是其始遷祖。鄧孟金的五個兒子先后遷來,隨著不斷生息繁衍,人口越來越多,其后裔在儀隴縣新豐里境內的居住地由最初的井壩溝發展到大羅池,再由大羅池老屋發展到鐵山壩。而且衡陽老家別的家族成員也陸續遷來,鄧道鴻的孫子鄧仲武、鄧仲君就移居儀隴縣新豐里境內的魏家壩和安家壩。鄧宗黌、鄧宗學是鄧道象的四代孫,二人于雍乾時期也遷至儀隴縣新豐里井壩溝。可以說,通過儀隴縣新豐里與衡陽老家之間的信息傳遞和先后幾代人的持續移居,使儀隴縣新豐里成為衡陽鄧氏家族移民四川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據點。正是以衡陽鄧氏家族成員為代表的湖廣籍移民的大量遷入,使得湖廣移民在儀隴縣的人口中占據最大多數,據同治《儀隴縣志》卷三《食貨志》載:“邑中湖南北人最多,江西、廣東次之,率皆康熙、雍正間入籍。”
順慶府廣安州望溪鄉崇儀里是衡陽鄧氏家族移民四川的又一個重要據點。鄧道鴻的孫子鄧仲斌是移居廣安州的始遷祖,他的三個兒子也隨父移居。隨著信息傳遞回衡陽老家,乾隆七年,鄧道卿的曾孫鄧季通、鄧季獻也同時移居這里,強化了廣安州作為衡陽鄧氏家族在四川重要移居地的作用。據光緒《廣安州新志》卷十《氏族志》記載,在廣安州的外來移民中,“惟湘、鄂特多”,約占移民人口的60%,而鄧氏家族移民無疑是其中的一員。
敘州府宜賓縣是衡陽鄧氏家族移民四川的第三個重要地點。康熙后期,鄧道象的孫子鄧仲璺攜帶妻兒移居宜賓縣金家巖,成為該地的始遷祖。雍乾之際,鄧道卿的四代孫鄧宗舜及侄子鄧興瀧也移居敘帥I府宜賓縣、馬邊廳等地,顯然是受到了鄧仲璺向衡陽老家傳遞信息的影響。
由此可見,隨著鄧氏家族成員移居四川人數的不斷增加,他們在四川的移居地點也呈現出逐漸拓展的趨勢,從四川東部、北部的順慶府、重慶府發展到西部、南部的敘州府、嘉定府。
(二)遷移路線與方式
衡陽鄧氏家族成員移民四川的路線,可以從《衡陽鄧氏族譜》中找到蛛絲馬跡。按理說,湖南衡陽位于四川的東南方向,最近的路線是通過貴州或經過湘西直接到達四川東南部。但是族譜提供的信息卻與之不符,作為衡陽鄧氏家族成員在四川的最早移居地,儀隴縣位于四川的東北部。那么這條移民路線的取向究竟如何呢?在關于鄧道鴻的曾孫鄧季聞移民四川的記載中,提到鄧季聞在遷移途中死于“湖北鄖陽府竹溪縣”,并安葬于此。參照地圖,不難發現鄧氏家族成員移民四川的路線是:湖南衡陽一湖北鄖陽府竹溪縣一陜西興安府平利縣一翻越大巴山一四川儀隴縣。雖然這條路線比較繞,但在清前中期湖廣移民入川的路線中卻處于較為重要的地位。根據孫曉芬的研究,長江水路是湖廣移民入川的最重要通道,而取道湖北西北部鄖陽府,途經陜南興安府,翻越大巴山,進入川東北和川北地區,也是一條重要的陸路通道(孫曉芬:《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從移民的方式看,家族中有移民的家庭比沒有移民的家庭相對少些;舉家遷移的較少,而家庭部分成員遷移的較多;既存在不帶妻室遷移的情況,如鄧孟金、鄧仲君、鄧興柏,也存在攜帶妻室遷移的情形,如鄧仲璺;單獨遷移的較少,而父子、兄弟結伴而行的較多。
總之,衡陽鄧氏家族成員移民四川是清前中期“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一個基本組成細胞,而衡陽正是湖南南部一個重要的移民輸出地,正如康熙四十年(1701年)湖廣提督俞益謨在奏折中所說:“湖南衡(陽)、永(州)、寶(慶)三府百姓,數年來攜男挈女,日不下數百名口,紛紛盡赴四川墾荒。”(《康熙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一冊,檔案出版社,1985年版)該家族成員移民四川始于康熙前期,于康熙中后期至乾隆年間達到高潮,此后則逐漸停止。這與“湖廣填四川”開始于順治末年、高潮出現于康熙中葉至乾隆年間、嘉慶年間為尾聲的歷史過程相吻合(田光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過程》,《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81年第2期)。而且隨著湖廣移民從川東、川北向川西、川南的進一步遷移,鄧氏家族移民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從早期主要移居川東、川北的儀隴、廣安、大足等地,發展到后期向川西南的宜賓、馬邊、犍為遷移,生動反映出家族移民史與清前中期“湖廣填四出”移民運動的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