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之佛(1896~1962年)是一位藝術上有著多方面建樹的大師級人物。
陳之佛是圖案家。陳之佛生于浙江余姚,16歲考入杭州浙江省工業學校,1916年畢業后留校任教。作為中國現代工藝美術拓荒者,他創造了多個“第一”。留校的第二年,他就編出一本圖案講義,這是中國現代圖案學的開山之作。1918年,他東渡日本,專習工藝美術,成為東京美術學校(后改稱東京藝術大學)工藝圖案科第一名外國留學生,也是我國去日本學習工藝圖案的第一人。i923年回國后,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圖案講習所。1929年,他舉辦了我國第一個圖案裝飾展覽,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圖案參考資料一《圖案》。第二年出版的《圖案法ABC》,則是我國現代第一本圖案理論專著。陳之佛是中國現代工藝美術理論和工藝美術教育的一代宗師。
陳之佛是畫家。中國的工筆花鳥畫兩宋時極盛,元代之后卻日益凋零。明代的工筆花鳥畫曾一度雄風大展,但直到清末民初,數百年間再無大家出現。上世紀三十年代,陳之佛痛感當時工筆花鳥的沉寂蕭條,決心投身工筆花鳥,七八年后已形成了成熟的畫風。二十多年的追求,陳之佛的工筆花鳥畫線條細勁流暢,造型準確靈動,設色清新典雅,意境雋逸精美,直登宋元堂奧。他又在筆墨中融入圖案畫法和外國技法,“于承繼傳統中出之以創新,使古人精神開新局面,而現代意境得以寄托”(宗白華)。陳之佛是二十世紀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巨匠。
陳之佛還是成績斐然的書籍裝幀藝術家。據研究者統計,陳之佛一生設計過的圖書雜志的封面約有200種。主要部分是雜志。
《東方雜志》1904年創刊于上海,1948年停刊。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一種大型綜合性雜志。它以時事政治為關注焦點,同時廣泛涉及交通、商務、歷史、輿地、文學、藝術等領域。陳之佛應邀從1925年第二十二卷起,到1930年第二十七卷止(每卷24期),連續六年為它做裝幀設計。他一方面“洋為中用”,“大量運用來自古埃及、古希臘、古波斯、古代印度、古代美洲以及西方文藝復興直至新古典主義的各種裝飾母題、裝飾元素與裝飾風格,通過中國式的經營布局、版式設計與字體運用,使之轉化為中國式、民族化的藝術氣質、藝術品格”(袁熙旸《陳之佛書籍裝幀藝術新探》)。另一方面則直接以我國漢代磚刻、隋唐刺繡等為裝飾素材,突出濃厚的民族特色。世界視野和中國氣魄,兩者無不與《東方雜志》的厚重內容相契合。
《小說月報》也是個老牌雜志,1913年在上海創刊,歷時22年。但過去是“鴛鴦蝴蝶派”的重鎮。后經鄭振鐸、茅盾的革新,而成為“文學研究會”的“喉舌”、新文學運動的陣地。1927年至1928年,邀請陳之佛設計第十八卷、第十九卷共24期的封面。陳之佛不再采用《東方雜志》那樣古代的歷史的裝飾語匯,而是以女性(少女、少婦、女神等)為主體形象,她們或在花叢草坪遐想,或在山野湖濱漫步,婀娜多姿,明朗健康;同時以西洋的表現手法(水彩、水粉、鑲嵌、線描等)處理,或淡雅,或濃重,意趣各有不同,從而強化了新文學雜志浪漫、活潑的風格,一掃以前封面的單調和呆板。
《文學》是鄭振鐸1935年創辦的大型文學刊物,第一卷至第四卷的封面也是陳之佛設計。與七八年前相比,他的裝幀藝術也有了變化。創刊號封面的飛馳的火車、奔騰的駿馬、高大的廠房、飛轉的車輪,造型簡潔,風格現代,充滿張力和視覺沖擊力,也顯示了他對立體主義、構成主義、表現主義等新興藝術的吸收和轉化。
《創作與批評》對直線和圓的巧妙組合,《青年界》對人物的簡化和抽象,都是令人過目難忘的佳作。
陳之佛的期刊封面設計具有開拓性的意義。他采用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或以古代紋飾組合,或以人物為中心,或以幾何圖案造型,追求裝飾的美感。同時,他統籌全局,著意于期刊整體形象的一致性與連貫性的營造。期刊封面,有的是一卷中每期更換一個畫面一種形式,或隔幾期更換一個畫面一種形式,有的又是一卷用同一個畫面,保持一種形式,而顏色則期期變化。設計家對期刊不同的藝術格局進行了極為有益的探索。即如對各卷的內頁目錄,也做了不同的裝飾設計。
陳之佛設計的書籍封面堪稱多姿多彩。
《懺余集》(1933年,上海天馬書店出版)是郁達夫的小說散文合集。封面邊框是由先秦青銅紋飾組成的圖案,框內樓臺亭閣,青山煙樹,也完全是圖案化了的風景,典雅古樸。
《創作的經驗》(1933年,上海天馬書店出版),樓適夷編。全書收魯迅、郁達夫、茅盾、洪深等有關創作經驗的文章,可貴的是幾篇都是第一次刊發而非轉載。封面淺黃與嫩綠相間,在古代圖案構成的連鎖式花紋的底紋上,是魯迅手書的書名,簡樸端莊。
《戀愛日記三種》(1933年,上海天馬書店出版),女作家吳曙天著。少女的形象很是搶眼,秀美而略帶神秘,仍然是圖案化了的人物。紅心、燭光,圓與直線穿插得宜,手法新穎,頗具現代氣息。
《英雄的故事》(1933年,上海天馬書店出版),高爾基著。封面右側對稱的雄雞圖案有古希臘、古埃及的韻味,色彩明快雅致,左側書名豎排,左右呼應,構圖穩定嚴謹。
陳之佛的封面設計的側重點在于書衣的裝飾美化,而不是書的內容的具體描摹。作家黎錦明的中篇小說《戰煙》(1933年,上海天馬書店出版),描寫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進犯上海,上海軍民奮起抗戰的情景。陳之佛用飛機和槍林組成的畫面表現了軍民的英雄氣概。這樣的處理,在他的書裝作品中是不多的。
以工藝圖案為基調,圖案運用得出神入化是陳之佛書裝設計的鮮明特色,我們從他機杼獨出的作品中感受到非凡的藝術魅力。他的書籍裝幀活動前后延續三十余年,1925年到1936年十余年為高峰時期。此后,隨著專業興趣向工筆花鳥畫轉移,同時藝術教育極為繁忙,陳之佛的書裝創作已經很少,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