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塤的聲音
沒有什么比這種聲音更能打動人的了。它來自遠古,帶著泥土的味道,帶著秋風的味道。濁而喧喧然,數千年來在晴朗的日光或月光之下,洞穿人們的靈魂。這便是塤。
于連軍是現今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吹塤人,他在保定舊城東大街上開了一家塤館,這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店,不刻意尋找你就會擦身而過,塤館的對面有面包店、廣告公司和麻將館,旁邊還有一家壽衣店。塤館往西百步遠,是保定古剎大慈閣,它在地勢上也是保定府的制高點,大慈閣下面的十字街上布滿了小吃攤、算卦攤和一些求佛燒香的善男信女。東大街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于連軍不在店里時,沒有多少人會留意他門前的老樹樁和木刻的牌匾,而塤聲響起,如織的人流會驟然停頓,駐足聆聽。我在散文集《樂音十三聽》中,曾寫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秋聲
立秋之日,于連軍躺在上谷大慈閣的背陰里吹塤,感動了一個人,這人是保定城中賣狗肉的劉三。那時,劉三剛在館子里做完狗肉出來,帶著一身的土腥氣,給正午的日頭一曬,更弄得他濁氣盤桓、暈頭脹腦。就在這時,塤的聲音飄進他耳朵里,像水一樣,讓他心神一滌。循聲望去,他看到了躺在墻陰下的于連軍和擺在日光里的一大片塤。
“這東西挺神,像鵝蛋又像心?!眲⑷底哉f。
這時吹塤的于連軍沒有看他,仍在“嗚嗚”地吹。
“多少錢一個?”劉三問。
于連軍抬眼看了他一下,仍然沒有說話,繼續吹他的塤。樂譜在他的頭邊放著,被風掀起來,又落下。
“真是神仙一個。”劉三自語著。
他順著于連軍的目光向上看去,大慈閣的紅墻和頂上灰瓦,灰瓦間搖曳著幾束綠草,綠草上是無垠的藍天……
塤聲在響,幽深,曠遠,哀婉,綿綿不絕……
于連軍在吹。
劉三在聽。
日影子在他們中間悄悄地動。
“泥土之音啊。”劉三覺得有淚水在眼眶中充盈。
于連軍停了塤,猛地坐起來,大瞪眼睛打量著面前的人,問:“你說什么?”
“塤聲讓我想到了我娘。”
四目相視,默然無語,似乎在回味消逝的塤聲。
片刻,于連軍走到日光里,指著那片塤說:“不要錢,你挑。”
關于塤,于連軍如是說
到底是多大和塤結的緣分,具體我也說不清楚,只記得是6歲或7歲,反正是上學以前,在老家江城村口有一個大集,每禮拜兩回。在文革的后期,讀書并不重要,在集上玩兒是我最幸福的時光,我愿意看那清清爽爽的賣蔬果的攤子,那花花綠綠的賣布匹的攤子,還有散發著香氣的燒餅攤兒、餛飩攤兒,酸辣粉攤兒。當時家境并不寬裕,我不能在這些攤位間盡興,只能轉悠著飽飽眼福。一次,賣布的有事,讓我替他看一下攤子,我小,又怕布丟了,就趴在他的布堆上看了半個時辰,他回來,挺感激,隨手送我一個東西,說:“拿回去玩兒吧!”我接過來,一看是一個土蛋子,不沉,心是空的,有四個孔,放在嘴上一吹,我聽到一種奇怪的聲音,那聲音撕心裂肺,仿佛能牽著我的魂兒走,我鬧不清楚這到底是什么東西,但它真的很神奇,就像是我遺失的胞衣,在我苦悶的時候,在月圓或下雨的晚上,我總將它捧出來,吹一吹,那聲音在缺少燈光的村莊里,傳得很遠,幽幽地震顫著我和村人們的心……若干年后,我知道了這東西叫塤。
開始做塤是在二十多年之后,我在老家的宅院里盤了一座土窯,從太行山腳下采集紅土,從江城村北的古河道里采集黑土,和自家莊稼地里的黃土摻和在一起,加水調合成泥,在青石板上反復揉摔,去除雜質,把泥中的氣泡趕盡,然后把泥料放在陶輪上拉成塤坯,塤坯擺在炕上晾干,晾干到不沾手時,開孔定音,這時的塤其實就能吹出悠揚的曲調了,泥塤很好看,但不易保存。真正的塤要經過窯火的煉制,燒窯前還要烘窯,用桃木枝烘烤,據說可以驅邪消災,幸好我家周圍有大片的桃林,這也許是上天的賜福,早春二月,家家都要給桃樹剪枝,我去地里把它撿回來,在院子里堆成垛,有花骨朵的,我挑出來泡在水盆里還能開花,我很欣慰,覺得讓它死掉的生命又燦爛了一回。烘窯一般選在上午,傍晚時把晾干的塤坯裝上窯床,砌好窯門。燒窯時用煤,第二天早上日出之前點火,前火要小,中火要穩,后火要急。添煤看火,里邊還有好多麻麻道道兒。中午時分,有一次簡單的祭拜,祈求燒出好的作品,保佑平安等。這一窯能燒出百兒八十個,碎品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塤出窯后,還要再次校音,拿到市上,有一半要送給有緣的人。
2004年底,我在大慈閣附近開了一家塤館,目的不為掙錢,在于結交看塤、聽塤、懂塤的人,幾年來,通過我與塤結緣的人,有千余人,同時,我還到學校里給學生講課,讓他們聽一聽幾千年來祖先傳下的泥土的聲音,不管人們怎樣看待我和我的塤館,我都不會在意,但我卻要呼吁人們,善待塤,傾聽它,吹奏它,體味它內在的品質,我覺得它是上蒼賦予人類靈魂的又一雙眼睛。
關于塤,史書這樣說
中國古代音樂史開篇之首,便是塤,它描述說:“塤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乃至世界史前文化藝術史中,均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樂書》記載:“幽王之時,暴辛公善塤?!妒斑z記》中也有‘庖犧氏易土為塤’的記載?!稜栄拧纷?‘塤,燒土為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雞子?!薄度Y圖》記載:“大如鵝卵,謂之雅塤,小者如雞子,謂之頌塤?!薄杜f唐書#8226;音樂志》:“塤,立秋之音,萬物曛黃,埏土為之……”《詩經》:“天之誘民,如塤如篪?!薄稑窌?“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合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合而后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鐘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鐘,要皆終生之和而已。”塤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樂器之一。三千多年前,我國古代依據制造材料的不同,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種,稱為八音。八音之中,塤獨占土音。在整個古樂隊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諧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說:“正五聲,調六律,剛柔必中,輕濁靡失,將金石以同恭,啟笙竽而取匹?!卑褖_看作與鐘、磬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其他樂器是無法與它相比的。出土最早的塤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陜西半坡出土的塤也已六千歲矣!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