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地圖,把目光投向大西南,一眼就看見了大小涼山。大小涼山是五十六個民族中,彝族最大的聚居地,奧星在這里升上太空;嫦娥從這里奔向月亮。大小涼山不僅是我國航天科技的福地,而且她獨特的民族風情,迷人的山水更讓人流連忘返。而僅次于天池、撫仙湖而名列全國第三大的高山深水湖泊——雷波馬湖便是讓人留連忘返。
馬湖秀美的風光百看不厭;稀罕的美食百吃不膩;動人的故事百聽不倦……
馬湖在雷波縣城東部,從縣城駕車東去,約一個小時,汽車翻過箐口山丫口,一眼便看見了馬湖。遠遠望去,馬湖像鑲嵌在崇山峻嶺中的一粒藍寶石,青山因她更青,綠樹因她更綠。
十多分鐘后,汽車到了湖邊,環湖的柏油路像條黑色的巨蟒靜臥在綠蔭叢中。沒有風,沒有浪時,馬湖平靜得像面鏡子,溫柔似含羞的少女。據考證,馬湖是古冰川堰塞古黃瑯河而成,因此馬湖呈河流狀,東西窄,南北長。1993年馬湖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第三批省級風景名勝區,2006年又被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批準為省級地質公園。
馬湖美,美在水綠、凈。馬湖是神秘的湖,藍盈盈一池湖水,幾乎看不到有河水流人湖中。湖水是由周圍山上綠色植被下的積水慢慢滲入的,每一座大山都是一座水庫,一個過濾器。據相關部門檢測,馬湖水質達到國家飲用水一級標準,不需任何處理就可直接飲用。馬湖是深水湖,最深處達134米,平均水深65,7米。湖畔巍峨的大山翠綠欲滴,倒映湖中,馬湖水成了一潭綠茵茵的翡翠。馬湖水綠,綠得岸邊的草木都泛著綠光。
馬湖美,美在山峻。馬湖東西南三面金海山、冕旒山、文廟山等九座大山形成一道宏偉的天然屏障。將馬湖團擁在懷中。仔細觀察,只見大山從馬湖水中爬出,緩緩向上伸去,直到聳人云端。每座山從山腳到山顛,除那大片大片的茶樹外,還有種類繁多的灌木、喬木和山花。它不僅是植物們生長的理想之地,而且還是珍禽異獸的樂園。
馬湖美,美在美食稀罕。不必說馬湖鰱魚肉嫩味美,讓人一嘗回味無窮,終生難忘;不必說羅漢筍遠渡重洋,擺上洋人的餐桌,單馬湖莼菜就享譽天下,馳名中外。馬湖莼菜被譽為天下奇菜,早在西漢時期,莼菜、鱸魚、茭白被譽為“江南三大名菜”,是進貢朝廷的珍品。相傳美女西施愛吃莼菜,因而得一美名“西施莼”。我國僅杭州西湖和雷波馬湖出產莼菜,而馬湖環境優美,莼菜品質比西湖莼菜更勝一籌。
馬湖美,美在歷史文化厚重。馬湖歷史悠久而富有傳奇色彩,孕奇蘊秀的山水孕育出的民風民情古樸而神秘。諸葛亮南征在這里留下r具有三國文化特色的傳奇故事。馬湖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源遠流長,由清代沿襲至今的“海龍寺大燭會”盛典充滿神秘色彩,馬湖濃郁而獨特的民族風情也令人神往。諸葛亮南征留下的“龍湖雄關”古戰場遺址、全國唯一的彝族寺廟孟獲殿、國保土司衙門遺址等等,顯現出馬湖歷史的厚重與神秘。
馬湖美,美在景點眾多。以馬湖為中心,四周分別有龍湖雄關、金龜戲水、藍蛇攆龜、母豬臥巖、鵝公飛渡、寶馬投湖、大灣如月、坳口峰回、五馬歸槽、天門雄陣十大景觀。每一處都有其獨特景觀,都有其動人心弦的故事。
隨著裝機容量1260萬千瓦,僅次于三峽工程的我國第二大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的開工建設,到溪洛渡觀光,到馬湖休閑、旅游的游客與日俱增。一條與溪洛渡電站工程、金沙江大峽谷一起貫通成都、昆明的川滇旅游新環線正在形成。
馬湖必將成為令人向往的旅游勝地。
龍湖雄關
雷波馬湖就像一粒綠寶石鑲嵌在崇山峻嶺中,馬湖美景越來越令人向往。傳說馬湖中有龍,有馬,因此,馬湖又叫龍湖、龍馬湖。
如今馬湖是四川省級風景名勝區,去馬湖旅游休閑,人們乘上汽車,不知不覺就能到達。然而,在很久很久以前,到馬湖卻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馬湖三面環山。座座大山巍峨險要,高聳入云。那時山上樹木參天,林下荊棘叢生。林中不但有毒蛇猛獸,還有瘴氣毒泉。要到馬湖只有通過西北面的要塞——龍湖雄關。
龍湖雄關名不虛傳,懸崖峭壁處,山崖如利斧砍開一道山門,這山門僅一米多寬,只能容一人通過。這道門不僅是進人馬湖的唯一通道,而且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那么,這山門為什么叫“龍湖雄關”呢?這來源于一個傳說故事。
傳說。三國時候諸葛亮率領蜀軍南征,諸葛大軍沿金沙江而上,在欲進人馬湖的時候,與孟獲大軍相遇。兩軍開戰,孟獲封鎖關口,居高臨下,在山上布滿了亂石、滾木。蜀軍發起攻擊,孟獲只需指揮士兵把亂石滾木放下,蜀軍便被砸得死的死,傷的傷,潰不成軍。為此,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諸葛亮也被困山下束手無策。相持兩個月后,善用計謀的諸葛亮終于想出一計,他找來成千上萬只山羊,在每只山羊尾巴上拴一個燈籠,掛一串鞭炮。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諸葛亮命令蜀軍把山羊趕到山下,點燃羊尾巴上的燈籠和鞭炮,山羊便拼命地往山上奔跑,蜀軍則躲在一旁,邊擂戰鼓,邊喊殺。孟獲不明真相,命令士兵不停地往山下放亂石滾木,整整一個晚上,亂石滾木放得精光。到天明。盂獲以為蜀軍士兵肯定個個被砸得血肉模糊,再無戰斗力。他正準備叫疲憊不堪的士兵回營休息時,突然,蜀軍戰鼓聲起,士兵的喊殺聲響徹云霄。孟獲抬眼一望,看到黑壓壓的蜀軍手持利刃往山上殺來,沒有了亂石滾木的孟獲慌了手腳,筋疲力盡的士兵哪里還有抵抗力。喊殺聲中,孟獲軍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關隘落人蜀軍之手。
諸葛亮上山到隘口處,看到如此險要的關口。感嘆曰:真是龍湖雄關啊!
物換星移,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龍湖雄關雖然依舊,但能掐會算。被譽為人類智慧化身的諸葛亮,怎么也沒算到,他當年久攻不破的雄關,如今人們可以坐上汽車來來往往,生活在這里的彝漢民族和睦相處,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的生活。
不過,龍湖雄關作為三國遺跡,吸引了不少游客。馬湖也因龍湖雄關而顯得更加神秘;馬湖的彝漢群眾因龍湖雄關而更加自豪,旅游收入也因龍湖雄關而增加,也許這才是諸葛亮算定,龍湖雄關是要造福后世彝漢人民的。
金龜戲水
據專家考證,很久很久以前,風景優美的雷波馬湖并非湖泊,而是條不大不小的河流。不知何年何月,黃瑯地區發生強烈地震,河流下游的山體垮塌,泥石將河流攔腰截斷,猶如筑起一條攔河大壩,河中之水被擋住去路,很快便形成了湖。而今馬湖南北長5,63公里,東西寬l_3公里呈河流狀便是佐證。
到馬湖欣賞風景,湖中的金龜島是必去的。金龜島是馬湖中唯一四面環水的小島,面積約9畝。遠遠望去,金龜島呈橢圓形,島周邊有幾處突出地,恰似烏龜的頭尾和四肢,其整體狀態就是一只大烏龜在湖中嬉戲,因而被文人墨客冠以“金龜戲水”之美名。
從湖邊坐上精巧的電瓶船,20分鐘就到金龜島。船在金龜的尾部靠岸,走下小船,便有一級一級的石梯通向林蔭深處。拾級而上,就到了建在金龜背上的海龍寺。據資料記載,明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世人在金龜島上修建海龍寺,寺內有玉皇樓、紫微樓和靈官殿、觀音殿、大雄殿、孟獲殿、三仙殿共兩樓五殿。其中孟獲殿供奉三國時期彝族首領孟獲的神像,這是全國唯一一座供奉有彝族神像的廟宇。歷經了不同時代的風風雨雨,海龍寺內除了地上的青石板和大樹蘊涵著古味外,其它建筑物已非原貌。兩樓五殿大都已殘缺不全,孟獲殿算是保存較好的,但孟獲塑像早在解放初期的1950年被毀,到1994年維修時才重塑了孟獲神像。
跨進海龍寺的門檻,突現眼前的便是孟獲殿。整體看,孟獲殿同一般的寺廟建筑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有所不同的是,孟獲殿由圓木串聯而成,立柱間沒有墻壁,可以自由穿行。經歷了400多年的風雨,孟獲殿內保存較好的設施是三尊歷歷奪目的塑像。三尊神像,中為彝族首領孟獲,他身披紅色瓦拉,肩上斜挎英雄帶,正襟危坐,氣宇軒昂。從他那明亮、深遂的目光中,不難看到孟獲為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放棄南王之尊,俯首稱蜀臣的博大胸懷。右邊的軍師孟優,手拿文書,一副老謀深算的模樣。左邊的大將軍孟鐵,身穿鎧甲,手持戰刀,一雙明亮的大眼睛似乎要噴射出疾惡如仇的火焰。不難想象他當年與蜀軍廝殺,橫刀躍馬,勢不可擋的英姿。孟獲殿是當今研究彝族歷史文化的最好教材。
到馬湖旅游,去金龜島上的海龍寺參拜孟獲神像是重頭戲。為此,2007年雷波縣投人大量資金,依據史料對海龍寺進行維修,對金龜島進行了包裝,秀麗馬湖中的這頭金色大龜,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藍蛇攆龜
藍蛇攆龜如一條巨大的蟒蛇在追趕一只大烏龜。站在馬湖西岸眺望湖對面,一道山梁棱角分明,從山頂蜿蜒而下。直人馬湖水中,其形態酷似一條巨蟒。更為神奇的是,山的入水處形狀與蟒蛇頭的形狀一模一樣,而且“蛇頭”由東向北九十度大轉彎,與湖中的金龜島呈對峙之勢,藍蛇攆龜便由此而來。
傳說,為爭奪馬湖的水中霸權。千年烏龜與百年巨蟒展開撕殺,雙方你來我往各使絕招,時而在水底較量;時而浮出水面拼搏,大戰三百個回合不相上下,攪得馬湖水波濤滾滾浪花翻天。在水中沒分出勝負,雙方又在湖邊的國家山上擺開了陣勢。蟒蛇張開大口,毒牙像鋼針,紅信像撓勾,總想一口將烏龜置于死地,烏龜則沉著應戰攻其不備。
突然藍蛇躍起長長的身軀,一下將烏龜緊緊纏住,烏龜瞬間將頭尾四肢縮進龜殼,像一塊石頭任藍蛇纏繞。藍蛇使出渾身解數想把烏龜殼揉碎,哪知千年老龜的龜殼比鋼鐵還硬,躲在龜殼里反而睡起了大覺。就這樣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相持了九九八十一天。藍蛇因用力過度,體力漸漸不支,警惕性開始放松,烏龜抓住機會,悄悄從藍蛇的身下掙脫出來。烏龜想:自己在陸地上行動不如藍蛇,還是回到湖中去再與它爭高低。于是撒腿就往馬湖奔去。藍蛇發現烏龜逃脫立即追趕。烏龜雖有四條腿,可它的奔跑速度怎么能比得過千只腳的藍蛇。烏龜連跑帶滾,一頭扎進了馬湖。藍蛇想馬湖深不可測,烏龜在水中鬼把戲多,必須立即置烏龜于死地。藍蛇的頭剛伸進馬湖,看到前面如魚得水的烏龜,它急不可待地昂起頭,張開大口欲將毒液射向烏龜。說時遲那時快,就在藍蛇毒液即將噴出口的一剎那。一團神火從天而降,須臾間藍蛇和烏龜都化作了各自形狀的小山。藍蛇永遠昂著頭望著烏龜。
原來神火為天神所噴,天神說。馬湖的主宰應該是人類,藍蛇和烏龜應該為人類服務,不應該為水中霸權拼得你死我活地破壞馬湖風景。所以將它們化作各自形狀的小山成為景點。
如今金龜島是馬湖著名的景點之一,到馬湖旅游休閑的客人,無一不到島上觀風景。
看完金龜島上的風景,再乘船向東,大約半個小時便到了藍蛇蛇頭處。這里的風景與金龜島相比毫不遜色,藍蛇頭上樹木參天,林下山花爛漫,林問小鳥歌唱,悠揚婉轉。一塊突出的青石頭,就是藍蛇的眼睛。當初藍蛇在即將噴射毒液時,這眼睛一定是瞪得圓鼓鼓的。不過得到天神的點化,經歷了世間的風雨,藍蛇的眼睛變得像馬湖水一樣清澈透亮。眼底顯現出的是溫柔和善良。藍蛇,已與馬湖岸邊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母豬臥巖
在雷波馬湖觀賞風景,要到母豬臥巖景點,必須乘船前往。母豬臥巖景點在馬湖東岸荊竹嘴山下的湖邊,距水面最多十米遠。馬湖十景中母豬臥巖最為逼真。
小船在藍茵茵的湖面蕩漾,湖邊的一塊巨石下,有一個小巖洞,洞中有一長2米多,寬l米的長圓形石頭,其形其態就是一頭母豬側臥給豬仔喂奶,母豬臥巖因此得名。
2007年是農歷豬年。豬與人的關系卻搞得十分緊張。全國物價普遍上漲,與豬不無關系。為此,國家出臺政策,凡養一頭母豬者補助五十元,不僅如此,而且還大力扶持養豬大戶,解決他們養豬遇到的具體困難。在馬湖邊,不乏當地人劃船到景點,為巖洞中的母豬燒香。祈求豬仙保佑自己養豬順利。
傳說巖洞中的母豬就是湖邊一農家母豬的化身。那是在明世宗嘉靖年間,一對年輕夫妻住在湖邊,男耕女織相親相愛,過著世外桃園般的生活。那年秋天,他們收完了地里的莊稼,金燦燦的稻谷堆滿了倉,白花花的玉米棒子掛滿了院。勤勞的小兩口閑不住,便在馬湖里打魚賣,掙些過年錢。夫妻倆一個劃船一個撒網,但因馬湖水太深,幾乎每天都空手而歸。
打魚的第三天,因湖上風浪大,夫妻倆不僅沒打到魚,而且到天黑才把船劃到岸邊。摸黑回到家門口看見一頭豬,以為是自己家里的,便把它趕回豬圈里。
夫妻倆白天打魚累了,晚上睡得酣,一覺睡到天亮醒來,便聽到有豬仔的叫聲,倆人先是以為耳朵發了岔,仔細聽確實有豬仔的叫聲。家里連母豬都沒有,哪來的豬仔呢?夫妻倆趕緊穿衣起床看究竟。這一看,驚得夫妻倆都張大嘴巴合不攏,原來前一天傍晚趕回圈里的那頭豬產下了整整25只小豬仔,每只豬仔都肉乎乎的,活蹦亂跳十分可愛。
夫妻倆認為一定是村里哪家的母豬沒管好,跑到他家豬圈里產小豬仔了,趕緊挨門逐戶地詢問,問遍了全村25戶人家,都沒結果。夫妻倆覺得很奇怪,又在方圓百里內打聽,也沒有打聽到有丟失母豬的人家。一來二去,豬仔滿雙月,按規矩該拿到市場賣錢了。晚上,妻子對丈夫說:“母豬是撿來的,產下25頭小豬仔,我們村里剛好25戶人家,大家都不富裕,是不是每家一頭地把豬仔送給村里人喂養?”丈夫完全贊同妻子的意見,第二天就把豬仔分給了村里的人家。這些豬仔肯吃肯長,幾個月就壯得像一頭頭小水牛,村子里人無不喜笑顏開。
此后,那頭母豬每次總是生產25只豬仔,夫妻倆一如既往都把它們分給25戶人家喂養。靠這母豬頭,全村人家不愁肉吃,不愁錢花,平平安安過著幸福的日子。
十多年后的一天深夜,已步入中年的夫妻倆被一聲尖利的豬叫聲驚醒,夫妻倆不敢怠慢,趕忙翻身下床點亮火把去圈舍查看,只見圈舍完好無損,母豬卻不在圈舍中了。消息傳出,全村子的人立刻打著火把四處尋找,然而找遍了全村子也沒有見到母豬的蹤影。所有的人都不相信母豬會莫名其妙地丟失。繼續四處搜尋,一直到天亮才在馬湖邊的小巖洞中找到母豬。讓所有人不敢相信的是,母豬已變成了石頭。全寨子的人一邊呼喊“豬仙!”一邊叩頭作揖,表示要保護好豬仙,永遠銘記它的恩澤。
如今母豬在巖洞中不僅保佑馬湖岸邊百姓六畜興旺,生活幸福,而且母豬臥巖成為景點,吸引游客前往觀看,增加了旅游收入,豬仙的恩澤已惠及后人。
鵝公飛渡
一群游客在雷波馬湖西岸的環湖公路上漫步,欣賞秀麗的馬湖風光,贊美之詞不絕于口。突然,一位游客大聲說:“大家快看,對面那山像什么?”“像一只大天鵝在湖邊飲水。”一位小姑娘搶先回答。天鵝湖邊飲水,便是馬湖十大景觀之一——鵝公飛渡。
馬湖東部的唐家山地勢平緩,漫山遍野全是茶樹,是馬湖綠茶的主產地。唐家山上半截一年四季大部分時間都被云霧籠罩,山顛聳入云霄。云霧之下,山坡緩緩而下,一直伸人馬湖。然而,就在山體快人湖水的地方,一直平緩的山坡,分成三座小山。這三座小山中間一座較小,形似天鵝的頭,兩邊兩座大山。又像天鵝的兩只翅膀。三座小山連起來看,就是一只天鵝從天而降,直撲馬湖水面。
天鵝學名叫大雁,但老百姓都習慣叫天鵝。天鵝是候鳥,夏天氣候炎熱時生活在北方,冬天氣候寒冷便遷徙到南方生活。每當秋天天氣變涼,常常看到幾十只、上百只的天鵝排成各種隊形從高空飛過。兒童時代,大人們說天鵝在空中飛翔的隊形,可以隨人們的吆喝而改變。所以小時候,只要看到有天鵝在天上飛,村里的孩子們便在地上邊跳邊扯破喉嚨喊:“鏵口(農民犁地的工具)鏵口尖尖(意為要天鵝排成鏵口形),簸箕簸箕圓圓(意為排成圓形),亂雞窩亂雞窩(意為不成隊形各自亂飛)。”可是孩子們嗓子喊啞了,高空飛翔的天鵝仍然我行我素,并沒有依孩子們的喊聲改變隊形。其實天鵝在高空中,看上去僅一個黑點,離地面非常高,它怎么能聽得見地上的吆喝聲呢?那只不過是大人們逗兒童們高興罷了。
不過,天鵝不管生活在北方還是南方,它對生活環境要求極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環境優美無污染。馬湖是僅次于天池、撫仙湖而名列全國第三大的高山深水湖泊。馬湖三面環山,每座山上都林木茂盛,林下植被厚厚的,一座山就是一座綠色水庫。在馬湖,幾乎看不到有多大的河水流入湖中,馬湖水是從哪里來的呢?原來馬湖水是湖周邊山上林木下的積水。通過厚厚的植被慢慢滲入湖中的。據檢測,馬湖水達到國家飲用水一級標準,不需任何處理,就可以直接飲用,是天然的礦泉水。馬湖環境優美,水質沒有半點污染,是天鵝生活的理想之地,為此,天鵝從天而降,直撲馬湖水面,成為一道靚麗風景。
要欣賞鵝公飛渡,除了在湖西岸外,還可乘船在湖上觀察。但在觀察時距離要遠一些,才能看出鵝公飛渡的整個形態。不過,走近觀察,可看到無論是天鵝的頭,還是它的翅膀都長滿了樹木,林間小鳥飛來飛去,林下山花爛漫。不失為風景優美之地。寶馬投湖
在馬湖北面的環湖路上行走,會看到湖邊有一狹長小島伸人馬湖,那便是馬湖十景中的寶馬投湖。
既然是寶馬,怎么會厭惡世間美好生活投湖呢?事情還得從古時候說起。遠古時候,馬湖就以她獨特的山水,秀麗的風光吸引了多少朝圣者的目光。四方文人墨客爭相到馬湖吟詩作賦;各路神仙無不去馬湖33修道念經。
一年春天,一位仙人騎著一匹雪白的寶馬經馬湖去蛾眉山。站在馬湖岸邊,仙人看到馬湖四周群山連綿起伏,金黃的菜花伴著五顏六色的山花,一團團一簇簇從馬湖岸邊一直盛開到遙遠的天邊;藍天白云下,大雁翱翔;碧綠的湖水中銀魚穿梭。走遍天下名山,看盡世上奇水的仙人也贊嘆:真是人間仙境啊!
可是,當這位仙人到湖邊一戶人家化緣時,看到這家人房頂遮不住雨,墻壁擋不住風,糧缸里沒有一粒糧,衣架上看不到一件御寒的衣。房主人說,山上有珍禽異獸。但沒有狩獵工具可以狩獵;水中有肥壯的鰱魚,但馬湖水深打不到魚;湖邊有肥沃的土地,但沒有耕牛耕地種不出好莊稼。
聽了主人家的傾訴,仙人萬般同情,把那匹雪白的寶馬送給了這戶人家。這匹寶馬不僅能耕地。而且還能幫人打魚狩獵。有了寶馬幫忙,這家人有了飯吃,有了衣穿,還蓋起新房,日子漸漸地過得紅紅火火。
不久,寶馬能幫人勞動的事傳到當地一個大財主的耳朵里。財主一心想得到寶馬,先是威逼利誘那戶人家,不成。便找人打制了一副鐵鏈,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叫家丁乘著夜黑用鐵鏈拴住寶馬,悄悄牽出了馬廄。
然而,寶馬到了財主家,既不愿為他耕地,也不愿意為他打魚狩獵。財主要降服寶馬,叫家丁把寶馬拴在馬湖邊,用皮鞭輪番抽打,從早晨抽到傍晚,又從傍晚打到天明。雪白的寶馬被抽得渾身血淋淋的變成了紅馬,但它仍然不愿幫財主干活。財主惱羞成怒,決定將寶馬宰殺吃肉。就在財主準備殺寶馬的前一天晚上。馬湖水無風掀起波浪,在波浪的相互拍擊聲中,夾雜著駿馬的長嘯。被鐵鏈拴住的寶馬聽見駿馬的長嘯聲,突然一聲長嘯,掙斷鐵鏈,四蹄騰空而起,瞬間躍入湖中不見了蹤影。
就這樣有了“寶馬投湖”的故事。有了“馬湖”這個名稱。而今,人們在寶馬投湖的地方立有一碑——海馬石。海馬石是馬湖中唯一的半島,整個小島就像駿馬的脊梁。島上有很多馬蹄形石窩窩,傳說就是財主的家丁抽打寶馬,寶馬不停地蹦跳留下的。
寶馬投湖的故事惹得旅游者無不前往海馬石觀賞風景,觀察神馬留下的蹄印,海馬石還是垂釣者的天堂。不過這個小島會因馬湖水的漲落而變化。湖水下落時,海馬石是半島,人們可以步行到島上;湖水上漲時。海馬石又成為四面環水的湖中小島,只能劃船才可到島上了。大灣如月
有古詩日:“英姿美女立湖彎,波光粼粼半月圓,游人信步登仙境,疑是嫦娥下凡間。”這首古詩便是贊美雷波馬湖大灣如月景觀的。大灣如月景點在馬湖西岸,與東岸的母豬臥巖景點相對。
在馬湖岸邊是看不出狀似一輪上弦月的大灣如月景觀的,要看到大灣如月全貌,只有爬上馬湖東邊的唐家山上觀察。唐家山上種滿了茶樹,清明節前后,漫山遍野綠茶飄香,站在茶樹林中俯瞰馬湖,馬湖好像剛從沉睡中醒來,綠波蕩漾,銀鱗點點。湖西岸一段海岸線呈弧形,與碧綠的湖水交織在一起,其狀如明朗天空中的上弦月,因而得名大灣如月。
傳說,大灣如月是涼山彝族絕世美女呷瑪阿妞月牙形的木梳掉在人間變成的。涼山彝族多美女,呷瑪阿妞是其中的嬌嬌者。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呷瑪阿妞到集市去賣山貨,被一個好色的大漢官發現,大漢官垂涎欲滴,要納呷瑪阿妞做妾,于是送上九百九十九筐白花花的紋銀;九百九十九箱紅焰焰的綾羅綢緞。九百九十九頭牛羊上門提親,花言巧語說得天花亂墜。呷瑪阿妞不貪財多,不懼勢大,一口拒絕了大漢官。好色的大漢宮一心想得到呷瑪阿妞,見軟的不行便采取卑鄙手段硬搶。
大漢官派家丁團團圍住呷瑪阿妞居住的山寨,呷瑪阿妞和青梅竹馬的表哥相愛已久,面對大漢官的圍攻,他們毫不畏懼,邀請彝族九大家支的人馬去抵抗,無奈力量懸殊,抵擋不住節節敗退。大漢官的家丁攻進了呷瑪阿妞的山寨,四處搜尋呷瑪阿妞。呷瑪阿妞無處可藏,便用鍋煙子把臉抹黑,穿著破爛的衣服隱蔽在家里。大漢官的家丁挨門逐戶地搜查也沒找到呷瑪阿妞,便住在呷瑪阿妞家里,逼迫呷瑪阿妞做飯給他們吃。
呷瑪阿妞在火塘邊燒火做飯,爐火烤得她汗流滿面,大滴大滴的汗水從她臉上淌下,漆黑的鍋煙子被沖洗掉了,呷瑪阿妞自己卻不知道。大漢宮的家丁終于認出了呷瑪阿妞,便把她搶走了。呷瑪阿妞到了好色的大漢官家,以死相抵抗,堅決不屈從于大漢官。便被關在了監牢里。呷瑪阿妞的表哥帶著人去營救。不幸失敗落人魔掌也被關進了監牢。
這件事被天上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看了個清楚,聽了個明白,他們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極為感動,立即派一匹雄壯的天馬到人間救呷瑪阿妞和她表哥。天馬飛奔到關押呷瑪阿妞和她表哥的監牢門前,踢開牢門,呷瑪阿妞和她表哥逃出牢籠。騎上玉皇大帝派來的天馬向天上飛去。飛到半空中,呷瑪阿妞留戀故鄉迷人的山水,從懷中摸出一面鏡子拋下,以便上天后能從鏡子的反光中看到美麗可愛的家鄉。誰知鏡子落地后變成一片汪洋,它就是秀麗多姿的馬湖。就在呷瑪阿妞拋鏡子的剎那間,不小心碰掉了頭上的月牙形木梳,木梳隨鏡子一同掉下,變成月牙形的海岸線,它就是今天的大灣如月。
大灣如月景點地勢開闊,雪松似塔,垂柳如絲,環湖公路穿林而過。湖濱有一片軟綿綿的沙灘,不失為游人游泳和沐浴陽光的理想之地。
坳口峰回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子夜,突然一道藍光從地下發出劃破雷波馬湖的夜空,藍光閃過之后,大地開始劇烈地搖晃抖動。馬湖東面的冕旒山和西面的大旗山經不住劇烈地搖晃,終于垮塌,冕旒山的泥石向西流動,大旗山的泥石向東流動,兩座山垮塌的泥石碰擠在一起,形成一道天然大壩,很快就將兩座山下的小河截斷。這條小河本是條季節性小河,河水并不大,只因天然大壩堵住了流水的出口,不到半年時間,原本無多少水的小河變成了碧波蕩漾的湖泊,那便是馬湖。這道天然大壩就是今天馬湖北端的湖堤。不知何時,文人墨客美其名日:“坳口峰回”。
馬湖東西南三面都是高聳入云的大山,唯獨北面沒有山。劃條小船在湖上游弋,向北眺望,一道綠色堤壩將馬湖水擋住,這道堤壩的正中顯得很低,馬湖水似乎快要漫過去。堤壩往東西兩邊延伸后不斷升高,形成兩邊高中間低的“坳口”。從坳口遠望過去,目光落在了遠方的兩座青山上,“峰回”也許就是這樣得來的吧。“峰回”正好彌補了馬湖北面無山的不足,使馬湖風光更加完美。
坳口處讓人流連忘返的是那片梧桐林,梧桐樹棵棵高大挺拔。為了游客休閑舒適,湖畔馬湖假日酒店的員工,在梧桐樹下制做了固定的水泥桌凳,在樹桿上安裝了霓虹燈。梧桐花開的時節,粉紅色的梧桐花先是在樹上開得艷麗,燦爛一陣后,梧桐花瓣慢慢地開始掉落。幾個游客圍坐在水泥桌旁品茶觀景,梧桐花瓣從空中慢悠悠地飄落下來,不一會兒,桌上便堆滿了花瓣,杯中的綠茶也有了梧桐花的香味。在落英繽紛的梧桐林中觀賞馬湖美景,真有那種寵辱皆忘,飄飄欲仙的感覺。夏日的腳步越來越近,梧桐花凋謝了,梧桐樹長出大片大片的綠葉,正好遮擋夏日火辣辣的驕陽。梧桐林是游人欣賞馬湖風光的理想之地,到馬湖游玩的旅客,一般都要到這里觀賞馬湖風光,照相留戀。
坳口處除了那片梧桐林外,值得一提的是湖口。馬湖是一個奇怪的湖,怪在何處呢?馬湖自形成后。就只看見有水流進湖里,而看不到馬湖水從缺口流出。即便是天下暴雨,發大洪水,馬湖水位最多升高一點,無論如何都不會漫過那道天然堤壩。所說的湖口,是人工開鑿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為了讓馬湖水造福于民,雷波縣決定挖開天然堤壩,引馬湖水灌溉良田,此項工程被稱為“馬湖工程”。
“馬湖工程”于1972年11月20日破土動工,總投資650萬元,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目。“馬湖工程”是當時雷波縣的一號工程。縣委特派一名縣委副書記擔任工程指揮部指揮長,從全縣10個區48個公社抽調7000多名民工突擊會戰,常年有500多人施工,最多時1000人左右。“馬湖工程”將200米左右厚的天然大壩鑿開,安裝了管徑1,4米的鋼管和配套的水閘,修建了南北干渠共56公里。歷時近6年,第一期工程于1978年“五一”節竣工通水,而第二期工程到1980年12月才完成。
從那以后,馬湖水有了出口,可由人調度,灌溉良田造福于民了。
五馬歸槽
五馬歸槽景點離馬湖東岸大約有兩公里遠,在湖東岸金海山與國家山相連接的地方。說來也奇怪,在兩座大山連接處,形成一片弧形的開闊地,就在開闊地上,有五道各不相連的小山梁,這五道小山梁有頭有身,形如在馬廄槽前站立的駿馬,世人稱之為五馬歸槽。
五馬歸槽由于離馬湖岸邊有一段距離,游人一般都在湖畔遠觀,遠遠看去,受視角影響,只見大…下有五個小山包,看不出駿馬的形狀。當地人說,在湖邊看到的僅僅是馬屁股,所以是小山包。要欣賞五馬歸槽的全貌必須爬上金海山或國家山,才能一目了然五馬歸槽之惟妙惟肖。
關于五馬歸槽,傳說是三國時候諸葛亮率部南征,他部下的戰馬變成的。建興三年(公元226年),諸葛亮率領三路大軍南征,西路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打敗了越嵩(今四川西昌)高定,東路軍也輕而易舉平定了牂牁(今貴州黃平西)的朱褒。唯獨中路軍與孟獲相遇久戰不絕。諸葛亮采用移花接木的計謀攻破龍湖雄關進人馬湖,不久便擒獲了孟獲。諸葛亮采納大將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讓孟獲觀陣。盂獲看了諸葛亮的戰法笑日:“向不知虛實,故為所敗,約如此。易勝耳!”諸葛亮也大笑,命令釋放了盂獲。孟獲于是組織兵力又與諸葛亮開戰,豈知被七擒七縱。最后盂獲感嘆日:“公,天人也,南人不復反矣!”從此歸蜀。
諸葛亮在馬湖期間,看到當地彝族群眾刀耕火種,一年四季從年頭累到年尾,仍然衣不蔽體,食不裹腹,生活十分貧困。因此,搬師回朝時。除把所有的糧草留下外,還命令大將馬謖留下一批戰馬,用于百姓農耕和運輸。有了駿馬耕地、馱運,馬湖周邊群眾的生存狀況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在一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豐收年。村子里的人聚在一起殺豬宰羊慶賀豐收。大家吃肉喝酒,個個臉上堆滿微笑,人人心中充滿喜悅。邊吃邊喝邊跳舞。突然,馬廄里的一匹馬發出一聲長長的嘶叫,倒地而亡。之后,天天都有馬匹死亡的消息。原來那批戰馬全都到了壽終正寢的年齡,怎么不死呢?老馬一匹匹相繼死去,卻沒有小馬出生,是怎么回事呢?原來一向粗心大意的馬謖在贈馬時,沒注意區分公母,留下的全是公馬。
眼看駿馬將快死完,村里百姓痛心疾首。哭干了淚水,但束手無策。剩下最后五匹馬時,村子里的人把它們牽到一間馬廄里。在馬槽里放了最好的飼料喂它們。那天夜里,聽不到五匹馬任何聲息。到天明人們去馬廄時,只見五匹馬已化作五座小山。
馬是人類最親密的朋友,諸葛亮所贈戰馬在馬湖地區造福于民功不可沒,后人曾在五馬歸槽的山上建五馬寺銘記其公德。遺憾的是歷經不同時代的風風雨雨,五馬寺早已蕩然無存。當地群眾說,五馬歸槽的山上,林木茂盛,林間不乏奇花異草,其中不乏名貴的蘭草和著名的馬湖蟲草。
隨著馬湖景區的開發,五馬歸槽向游人展示其魅力的日子指日可待。
天門雄陣
天門雄陣是雷波馬湖十大景觀最后一景。同五馬歸槽景觀一樣,天門雄陣距馬湖邊也有一段距離,在湖東邊的金海山上。不過在馬湖范圍內,大部分地方都能遠遠地看到天門雄陣景觀的宏偉氣勢。
天門雄陣緣于諸葛亮南征在馬湖地區與孟獲交戰的故事。龍湖雄關是進人馬湖的門戶,誰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被諸葛亮用移花接木之計攻破。孟獲吃了敗仗,但憑借熟悉的地理環境,率領部下很快消失在馬湖周邊的崇山峻嶺中。
諸葛亮來到馬湖岸邊,放眼四望,只見馬湖湖水湛藍,魚鱗閃閃,湖畔山花爛漫,古樹參天,地上群獸穿梭,天空百鳥翱翔……足跡踏遍九州的諸葛亮也從未見過如此美景,不禁贊嘆:“此乃人間仙境也!”顧不得追擊孟獲敗軍,毅然下令在馬湖岸邊扎寨宿營。諸葛亮命令大將魏延伐木造船,木船造好,日理萬機的諸葛亮叫將士們捕魚撈蝦,玩水戲嬉。他自己則與大將們一起劃船飲酒,吟詩作賦,把戰事拋到了九霄云外。
隱蔽在箐口山上的孟獲看到諸葛亮在馬湖劃船游玩,并沒有布陣,決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突然襲擊,不但能徹底消滅蜀軍,而且還能活捉諸葛亮。
在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孟獲親率大軍,小心翼翼地向馬湖岸邊蜀軍的營寨摸去。孟獲與將士們時而隱蔽,時而匍匐前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摸到了蜀營前。看蜀營帳篷前燈光昏暗。靜悄悄的,孟獲心想,蜀軍睡得正酣,也許正做著美夢呢!諸葛亮呀諸:葛亮,你能掐會算,怎么就沒有算到我孟獲今晚來劫營呢?于是一聲令下,頓時,牛角號聲、鼓聲、喊殺聲如滾雷驟然炸響,震得馬湖水蕩起漣漪。孟獲與將士們手持利刃殺進帳篷,帳篷里卻空無一人。孟獲腦袋“嗡”的一聲響起來,立即退出帳篷準備撤離。
“反賊孟獲哪里逃?!”蜀軍大將魏延橫刀立馬到了孟獲眼前。瞬間,蜀軍火把通明,將孟獲軍團團圍困動彈不得,喊殺聲一浪高過一浪。孟獲手足無措,不禁哀嘆:“吾命休也!’’這時金海山上火把最亮處,諸葛亮坐在四輪車上,手搖羽扇,聲如宏鐘:“孟獲知道嗎?這是天門雄陣,你膽敢與天兵天將對陣,是自取滅亡也!”孟獲本想活捉諸葛亮,沒想到反被諸葛亮生擒。
孟獲雖然被生擒,但心里不服氣,直到被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終于口服心服,化干戈為玉帛,表示南人歸蜀,永不復反。諸葛亮搬師走了,那段歷史也變得模模糊糊,而今,惟有天門雄陣依舊。
站在天門雄陣景點,猶如站在云端,千山萬壑盡在腳下,大地一片蒼茫。放眼了望,蒼天就壓在連綿起伏的青山上,就像是座座青山支撐著沉重的蒼天。
俯瞰腳下,西面有秀美的馬湖和黃瑯古鎮,湖水湛藍的馬湖像條綠色的大蟒;東面有奔騰不息的金沙江,江水赤紅如赤色的巨龍。這一綠一赤兩條巨龍并非隨便可見,游人若想看到這兩條巨龍,就必須從馬湖岸邊沿著崎嶇山路向上攀登到山頂,正如歌詞中唱的“不經歷一番風雨,怎么能見彩虹?”無限風光總是在險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