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阿拉彝寨座落在烏蒙山山腳氣勢磅礴的金沙江南岸,金沙江從寨腳拐個大“s”后流向神秘的遠方。北岸為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的地盤,南岸為云南省楚雄州武定縣的山水,兩個中國彝族自治州隔金沙江水遙遙相望。一條三尺古道從金沙江邊彎彎曲曲,穿過我的故鄉又向大山外面蜿蜒而去。
這條九十九道彎的古道,是用青一色的長條石鋪成的,據說在明清時代這條古道是烏蒙山茶馬古道上最熱鬧的通道之一,也是從金沙江北岸的四川涼山進滇路程最近的一條便道。因古道坡陡彎急路窄,又因那矮小體健的烏蒙馬善于在這樣的地勢里馱運貨物,精明的故鄉先輩們看準這條生財之道,用牛羊換回一匹匹烏蒙馬,長年在川滇兩地間從事馱運行業,據說那時每天至少有六十多匹烏蒙馬往返在這條古道上。
古道邊故鄉的彝人先輩們一年四季等候在江邊馱運貨物。每年夏秋雨水季節,古道時常會遇到泥石流,但趕馬的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冒險攀行在九十九道彎上,川滇兩地的商人們為了發財不得不提心吊膽緊跟在趕馬的彝家漢子們后面,他們從江邊的古道上攀到彝寨后,才敢松上一口氣。
趕馬的彝家漢子們為了生存,為了使這條九十九道彎的古道生意興旺,按照各家從事馱運的烏蒙馬匹數,捐資出力維修古道。趕馬的彝家漢子們每天都帶上一把十字鎬,見古道的石頭損壞,便自覺地停下腳步修復之后再前行,維修古道在我的故鄉形成了一種風尚。
古道上曾經很熱鬧,石板路被烏蒙馬馱運隊的人腳馬蹄踩得很光滑。鐵匠們一字兒排開蹲在寨門口賣各式各樣的馬掌,生意長年都興隆,這是川滇茶馬古道上繁榮的縮影。
今天故鄉的人們依舊把茶馬古道文化弘揚,勤勞的故鄉父老鄉親們,依舊在明清時代就由先輩們踏出來的古道上,踩著先輩們的足跡走向大山外面,因為古道的一頭連著山外的文明街市,一頭牽著故鄉彝家兒女們的情。在這條古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排著長龍般隊伍匆匆趕路的馬幫,它給古道及故鄉彝寨帶來了生機。
山高坡陡不僅是云貴高原的真實寫照,而且也是故鄉阿拉彝寨的真實寫照,那條通往大山外面的彎彎曲曲的三尺古道是馬幫們的快樂天堂,也是一幅四季不變的有著濃濃鄉音鄉情的風情畫。故鄉彝寨一百多戶人家,每家至少都養有兩匹適應在古道上馱運貨物的烏蒙矮腳馬,每支馬幫至少由六十多匹馬組成。
每年豐收的秋糧鋪滿曬場時,黃燦燦的包谷鋪在曬場上曬三五天后,當黃昏的太陽偏西時,趕馬的彝家漢子們來到各自的曬場上,把黃燦燦的包谷裝進麻布口袋里,將口袋捆在馬馱子上,次日早晨東方剛露出白肚魚,他們就趕著馬走在青石板鋪筑的古道上把豐收的糧食馱到山外的插甸街市上去賣了后,又馱化肥、農藥、食鹽、布匹等農資及生活用品匆匆行走在回家的古道上。一年四季馬幫“叮叮咚咚”的銅鈴聲中,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馬幫成了故鄉彝寨古道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故鄉共有三個村民小組,每個村民小組有一支馬幫運輸隊,每支馬幫運輸隊由六十多匹馬組成,一支馬幫運輸隊又分為三個組,擔任開路先鋒的馬幫隊掛著銅鈴,中路馬幫隊掛著串響鈴,后路馬幫隊掛著單鈴,馬幫穿行在山間密林的時候,雖然前后相隔很遠的路程,但趕馬人從傳來的馬鈴聲可以準確地判斷出每支馬幫之間的距離。聽著山間那不絕于耳的馬鈴聲,趕馬的彝家漢子們會情不自禁地對著幽幽的山谷,彎彎的山道,放開嗓門唱上一支古老的彝家《趕馬調》,那鈴聲、蹄聲、歌聲像一支支交響樂,抒寫著山鄉馬幫文化的篇章。
故多的馬幫很少有閑著的時候,古樸的古道上常留有一堆堆馬屎——走在前邊的馬到叉路口,會條件反射似一般屙上一堆馬屎,后邊的馬聞到馬屎味,就能知道伙伴們走的哪條古道,然后循著前邊的足跡,堅定不移地行走在古道上,把身上的馱子馱到目的地。故鄉的馬幫就這樣一年四季奔波在這條永遠走不到盡頭的古道上,用勤勞抒寫自己的馬幫之歌。
時光匆匆,世事變遷。如今雖然一條通鄉公路已延伸到故鄉,但故鄉的彝家人依然離不開馬,家家戶戶依舊飼養一至兩匹馱馬,出門幫主人馱肥料到山地里,回家幫主人馱回勞動的收獲,趕場天成群集隊的馬幫馱著土特產到集鎮上換回所需物資。馬幫的隊伍依舊不減當年,只是趕馬的彝家漢子中多了些彝家女人,只是趕馬的山歌小調中又添了幾分彝家女人甜潤的歌喉。
聽,故鄉的古道上又傳來了悠悠的馬鈴聲,這是云南彝家馬幫文化得到了傳承的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