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主要發達國家主權貨幣替代黃金成為各國國際儲備的主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國際黃金儲備變動的比較研究發現:發達國家普遍保留著較多的黃金儲備,發展中國家保留著大量的外匯儲備;世界黃金儲備總量不斷下降,國際黃金儲備主要集中在歐美,黃金儲備在國際儲備中的比例也是歐美明顯高于其他國家;亞洲國家大量持有外匯儲備而缺乏黃金儲備。因此筆者借鑒國際黃金儲備變化趨勢,考慮到我國民間黃金儲備很少,而官方黃金儲備又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考慮到我國經濟安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等眾多因素,在國際貨幣體系不穩定,特別在我國追求和平崛起但面臨與主要發達國家經濟沖突的情況下,認為我國應持續增持黃金儲備。
關鍵詞:黃金儲備;官方儲備;民間儲備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6-0055-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14
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黃金邁上了非貨幣化道路,其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喪失。盡管黃金在制度層面被取消了流通貨幣地位,但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其一直在執行貨幣的儲備功能。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失衡的加劇,黃金國際儲備功能再次引起各國關注。2010年兩會上,國家外匯局易綱局長在答記者問時曾被記者問及我國是否增持黃金儲備的問題,當時易局長明確表示,從中長期來看黃金不是一個很好的投資產品,而且增持黃金對于分散我國外匯儲備的外匯風險比較有限,同時易局長表示我國今年已經增持了454噸黃金。①
一、國際黃金儲備的現狀及特點
(一)世界黃金儲備總量不斷下降
2000年末,全球黃金儲備約為33055噸,而至2010年3月全世界黃金儲備大約只有30190噸,下降了近9%。②在全球黃金儲備中由各個國家擁有的大約為27030噸,其余為一些組織③所持有。國際黃金儲備下降的國家主要是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美國多年來黃金儲備基本維持在8134噸,隨著黃金儲備的下降,全球各國黃金儲備在國家總儲備中的比例從1999年的15%左右下降至2010年3月的10%左右。④
(二)國際黃金儲備主要集中在歐美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金融統計(IFS)數據顯示,歐美擁有70%以上的黃金儲備(見圖1),其中歐元區(包括ECB)約占42%,美國約占30%,其他所有國家約占28%;以2010年第一季度國際黃金儲備超過200噸的前20個國家和機構為樣本,其持有的黃金儲備占黃金總儲備量的比例超過90%,由2000年的89.5%上升至2006年末的90.1%。在世界黃金儲備分布前十名中,除中國和日本外都是歐洲國家和IMF、ECB等機構(見表1)。
(三)歐美黃金儲備在國際儲備中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國家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提供的關于黃金儲備的資料顯示,黃金仍是國家戰略儲備的主體。截止2010年3月,世界所有國家國際儲備中的黃金儲備約占10%,而美國高達70.4%,歐元區國家(包括ECB)為57.2%,其中德國 66.1%、法國65.7%、意大利64.9%、瑞士27.1%、荷蘭53.4%,其他國家黃金儲備只占其國際儲備的3.5%左右(見圖2)。
(四)亞洲國家大量持有外匯儲備而缺乏黃金儲備
目前國際上國際儲備和黃金儲備的分布和變化態勢存在一種機制:由于黃金儲備的成本很高,非世界貨幣發行國大量持有外匯儲備,并通過外匯儲備大量持有歐美國債,通過參與和影響歐美的金融市場間接利用歐美貨幣發行國的黃金儲備。這種機制在經濟穩定發展的情況下無疑是很有利的,但這種機制還是受制于世界貨幣的發行國,所以大量持有外匯儲備的國家,特別是經濟總量很大的國家都在不斷謀求黃金儲備的適度增長,特別是亞洲國家在調整其外匯儲備——增加黃金在外匯儲備中的比例。因為亞洲國家的黃金儲備只占外匯儲備的很小一部分,而其卻擁有近3萬億的美元外匯儲備,對亞洲央行而言更有理由多持黃金。[1]
二、國際黃金儲備的動態變化
(一)歐元區國家黃金儲備減持較多
本文以世界各國2000-2010年3月以來的季度數據(單位為百噸)為樣本,取其數據偏差的平方和,超過1.0的有12個國家或機構,主要包括瑞士、中國大陸、荷蘭、法國、英國、葡萄牙、菲律賓、奧地利、歐洲中央銀行、南非、西班牙、阿根廷(如圖3)。
在這12個國際或機構中,有7個國家(荷蘭、葡萄牙、法國、西班牙、瑞士、英國、奧地利)黃金儲備一直在下降,3個國家或機構(菲律賓、南非和歐洲中央銀行)是先上升后下降,只有2個國家(阿根廷和中國大陸)在持續增持黃金儲備。變化超過100噸的國家有7個,六個都是歐洲國家。其中只有中國增加黃金儲備454噸,減持黃金儲備最多的是瑞士,達到了1300噸。
考慮到2007年后美國次貸危機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機,導致黃金的國際儲備地位處于特殊動態變化狀態,其變化不能說明黃金儲備的長期變化趨勢,因此有必要了解這些國家2000-2006年黃金儲備的變化情況。荷蘭黃金儲備從2000年的911.8噸下降到2006年末的640.9噸;葡萄牙黃金儲備從2000年的606.7噸下降到2006年末的382.6噸;法國黃金儲備從2000年的3024.6噸下降到2006年末的2719.8噸;西班牙黃金儲備從2000年的523.4噸下降到2006年末的416.8噸;瑞士黃金儲備從2000年的2419.4噸下降到2006年末的1290.1噸;英國黃金儲備從2000年的487.5噸下降到2006年末的310.2噸;奧地利黃金儲備從2000年的377.5噸下降到2006年末的288.7噸;歐洲中央銀行黃金儲備從2000年的747.4噸下降到2006年末的639.9噸;菲律賓黃金儲備從2000年的224.8噸下降到2006年末的143.7噸;南非黃金儲備從2000年的183.5噸下降到2006年末的124.1噸。①
(二)黃金流向體現為西金東移
2007年后,黃金流向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從總體來看,歐洲中央銀行賣出部分黃金儲備,而一些東方國家如俄羅斯、印度、中國、日本等國家的官方或者民間大量增持黃金,形成黃金大轉移,可稱之為西金東移現象,目前這種轉變還在繼續。俄羅斯央行是增持黃金的央行中態度較為積極的一個,截至2010年3月,俄羅斯央行有黃金641噸,只占外匯儲備的5.1%;中國黃金儲備只占國際儲備的1.6%;日本也只占其國際儲備的2.5%左右。②可見歐洲國家逐漸減持黃金和亞洲國家逐漸增持黃金的“西金東移”將持續一段時間。
(三)黃金儲備演化的成因
1.黃金貨幣屬性的弱化。根據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的“牙買加協議”,規定黃金不再作為成員國貨幣定值標準,黃金作為貨幣儲存和流通手段的職能正式喪失,黃金市場價格進入長達20多年的漫漫熊市,由1980年1月的850美元/盎司下跌至2001年、2002年的300美元/盎司以下。但近幾年來,由于按照《央行售金協議》③歐洲國家央行拋售黃金的數量明顯減少且趨于穩定,而中國、印度、日本和俄羅斯等政治經濟大國黃金儲備量明顯偏小,因而傾向于逐步增加黃金儲備。其他一些國家,如南非和阿根廷的央行也已經公開表態將會回收黃金增加儲備。2004年9月開始的第二份《央行售金協議》擴大了央行的售金份額,但主要國家的央行售金態度趨于謹慎。
2.黃金儲備成本較高。現世界各國中央銀行更加看重國際儲備的收益,但黃金儲備僅在實際利率為負,尤其是高通貨膨脹的時候,才能有較高的收益率。而從80年代中后期開始,西方世界進入了一個低通貨膨脹的時代,各國的匯率也基本保持相對穩定的走勢。既然黃金收益率日益低于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以黃金為結算手段日益難以滿足互聯網時代交易日益電子化的要求,而黃金的儲備成本又是最高的,各國中央銀行當然要把黃金換成更有活力的儲備和投資品種。比如英國政府將黃金儲備從725噸減至300噸;瑞士中央銀行也根據國民投票結果宣布將瑞士法郎與黃金脫鉤,并把近2600噸黃金儲備減少一半;法國央行2005年以來一直在售金,并將把黃金銷售所得用于外匯的投資上。④
3.共同擔保機制的替代作用。在形成歐元貨幣體系后,國際支付擔保機制已基本形成,歐元區各成員國在這種制度下可以減少自己持有的國際黃金儲備。2000年1季度至2006年第三季度,全球黃金儲備共減少2940噸,其中荷蘭、葡萄牙、法國、西班牙、瑞士、奧地利、德國和歐洲中央銀行共減少2390噸,都是歐元區國家和機構,占到減持總量的81%。⑤可見,由于建立了統一的貨幣,歐洲各國黃金儲備事實上共同穩定了歐元匯率,所以歐元區的建立導致歐洲國家大量減持黃金是國際黃金儲備總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三、貨幣與黃金儲備的關系
(一)黃金儲備豐富則貨幣強
本文從三個比例獲得佐證:由于黃金近10年來價格變化幅度很大,其也是黃金儲備爭論最多的10年,在1996-2005年10年間,美國黃金儲備占全球所有國家官方黃金儲備的百分比與美元占全球所有國家官方外匯儲備的百分比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78。自從歐元1999年誕生以來,歐盟黃金儲備與歐元占全球所有國家官方外匯儲備的百分比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2。1999年至2005年所有國家官方持有黃金儲備中歐元區和美國的比例與所有國家官方外匯儲備中美元和歐元比重的相關系數達到了0.71。①這三個比例說明:美元和歐元在國際上被普遍接受,那么這些國家的黃金儲備就可以下降,這一點也說明了黃金的貨幣屬性并沒有消失;同時能說明其他國家是通過持有美元、歐元,間接獲得美國和歐盟的黃金儲備保障,可見國際貨幣體系仍舊存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影子。因為持有黃金的成本遠遠高于持有歐元和美元資產,除非持有黃金可以維持強勢貨幣或金融安全,所以國際貨幣發行國家在保持貨幣強勢和黃金儲備之間權衡,即為了保持國際貨幣地位就必須保持大量的黃金儲備,但是只要有了國際貨幣的地位,就可以保留相對少一點黃金儲備,但總體上國際貨幣發行國和黃金儲備的主要擁有國是相對應的。
(二)黃金儲備可以彌補紙幣作為國際儲備的天然不足
一是國際儲備作為一國經濟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不能建立在他國金融不安全的基礎上,外匯儲備是通過擁有對其他國家的債權獲得國際支付能力,所以必然受到債務國(即國際貨幣發行國)經濟金融變動的影響,相較之下黃金儲備的保障性更安全主動;二是外匯儲備的變化必然建立在國際貿易進一步失衡的基礎上,外匯儲備是一國對外經濟交往的頭寸,其受國際收支的被動影響,而黃金儲備可以通過本國生產獲得補充,所以黃金儲備的調整可以更主動。[2]
四、國際黃金儲備演化對我國的借鑒
一個國家究竟保持多少黃金儲備才較為適當,這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沒有明確的標準,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政治、經濟和對外交往上的需要而適時調整黃金儲備。目前各國確定本國黃金儲備的合理規模一般采用比例法,即事先確定一國的國際儲備量,然后確定黃金儲備在國際儲備中所占比例,再根據這個比例進行控制。借鑒國際黃金儲備變化趨勢,我國黃金儲備的確定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一)我國黃金儲備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截至2010年3月,我國的黃金儲備為1054噸,僅相當于世界總儲備量的3.5%,只相當于美國的13%、德國的31%、法國和意大利的43%;按照黃金儲備在國際儲備中的占比情況來看,我國目前僅為1.6%左右,和日本2.5%比較接近。而同期美國為70.4%、德國為66.1%、法國為65.7%、瑞士為27.1%、意大利為64.9%、荷蘭為53.4%;②從本國黃金儲備與本國經濟基本面比較來看,筆者考慮2000-2005年這一世界經濟發展比較平穩的時期,各國黃金儲備與經常項目差額的比例基本在10-80之間(單位:噸黃金/10億美元),③而2005年我國此比例僅為5左右,所以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的國際儲備中黃金儲備的比例明顯偏低,從而導致我國外匯儲備風險加大,特別容易加劇對某些國家主權貨幣(主要是美元)匯率的依賴,容易造成匯率摩擦。
(二)從經濟安全考慮,應保持較高黃金儲備
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所說:“黃金在我們的制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作為最后的衛兵和緊急需要時的儲備金,還沒有其它更好的東西可以代替它”。黃金在國際金融領域作為一般等價物仍為債權人所認可。1983-1984年拉丁美洲發生債務危機,巴西、哥斯達黎加、烏拉圭、薩爾瓦多等國用出售全部或部分黃金儲備的方法解除或緩解各自的長期債務壓力;1991年印度國大黨執政時期,為了取得國外的貸款,把價值10億元(46噸)的黃金抵押給國際金融機構。這些案例足以說明當一國發生經濟金融危機需要海外融資時,黃金是最好的抵押品,是世界公認的國際債務償付手段,一旦債務國不能如期償還債務,債權國有權把黃金兌換成任何貨幣。因此,黃金儲備可以緩解甚至能夠阻止貨幣危機的爆發。
(三)從人民幣國際化考慮,應保持較高黃金儲備
黃金儲備的持有有利于推動本國貨幣的國際化,如雖然在法律上美元與黃金已不掛鉤,但美國不減少黃金儲備這是事實,而我國黃金儲備對人民幣發行的支持力較弱,不利于人民幣的國際化戰略。目前,我國的黃金儲備與貨幣供應量之比僅為0.67%,是美國聯邦儲備體系中黃金儲備與流通貨幣量之比的1/22;歐元和日元雖然都努力成為國際貨幣,但由于歐洲大量持有黃金而日本黃金儲備很有限,導致在目前外匯儲備中歐元短短幾年已達到了25%,而日元仍只有不到4%。④可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推進,必須增加持有黃金儲備。
(四)我國民間黃金持有量少,應增持黃金儲備
黃金儲備一般可劃分為官方黃金儲備和民間黃金儲備。官方黃金儲備為國家持有,防止貨幣危機;而民間黃金主要以首飾或者民間收藏黃金的形式存在,歸民眾所有。民間黃金不能直接為國家用于國際支付,但在緊急情況下國家可動員這部分儲備,所以民間黃金儲備必要時候也是官方黃金儲備的有效補充。如印度的黃金儲備雖然僅有357.8噸,在國家戰略總儲備中的比率也不高,僅有不到8%,但印度民間的黃金儲藏量至少有1萬噸。①以2002年為例:印度、美國的人均首飾用金分別為0.441克/人和1.337克/人,而我國僅為0.154克/人。②外國民間黃金持有量應增加,以適時有效補充官方黃儲備,在民間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國家黃金儲備應多一些。
參考文獻:
[1]儲幼陽.論匯率制度轉換——從固定匯率走向浮動匯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田苗.人民幣實際匯率變動與中國資本和金融賬戶的相互影響[J].上海金融,2009(12).
[3]張懷清,劉明.國際貨幣金融格局、貨幣政策與金融危機[M].金融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