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一直受到參與主體不足,金融服務提供機構偏少的限制。在主要商業銀行大力進行城市化發展戰略后,農村金融機構的創新需求顯得十分緊迫,特別是一些區域經濟水平較低但對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強烈的城鎮,農戶自營貸款、小企業生產貸款、農業信貸等農村金融的主要服務形式也因金融服務機構的不足而受到抑制。2009年7月29日,銀監會發布《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009年-2011年總體工作安排》的通知,整體規劃布局我國未來3年的農村金融機構建設,為農村金融市場的深入改革和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
關鍵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鄉鎮銀行;貸款公司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3-0078-03
2009年7月29日,銀監會在其網站公布了“關于做好《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009年-2011年總體工作安排》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工作安排》),同時公布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計劃表,詳細地規劃了3年內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全國范圍的具體發展數量。[1]從2006年開始,銀監會開展了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改革試點工作,將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放在了完善農村金融工作的首要位置,金融機構的設立和有效運作,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業資金匱乏,農村金融涵蓋面小的弊端。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情況下,銀監會制定此發展規劃,統籌城鄉發展,協調東西部差距,利用掛鉤措施,全面推進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
一、農村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建設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據銀監會統計, 從2006年開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改革以來,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09年6月,全國共有118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其中村鎮銀行100家,貸款公司7家,農村資金互助社11家,引入各類資本47.33億元,吸收存款131億元,累計發放農戶貸款55億元,中小企業貸款82億元,2009年累計盈利4074萬元。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大力發展,有效地支持了農村金融市場的建設,在大型金融機構進城發展的背景下,有效地滿足了部分農村地區對金融服務的需求。[2]同時,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能夠有效地引導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模式,規范正常的地區金融市場,加速農業資本的融通和流動,也為鄉鎮企業、小規模農業等中小農業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支援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
從銀監會披露的數據看,2007年全國農業合計貸款余額23588.23億元,占當年信貸余額的7.62%。其中,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信貸余額2056億元,占整個農業貸款的6.6%,而五大行中僅農行一家信貸余額就高達1283.84億元,可見農行眾多的農村網點和前期業務基礎是其在農村金融市場重要地位的保障;政策性銀行貸款余額7020億元,占比22.6%;股份制商業銀行貸款余額292.78億元;各級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12103.6億元,占比38.9%,是主要的農村金融服務供給機構,但信用社因受到管理體制的約束,農業信貸的整體質量不高,這也是銀監會大力鼓勵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擴展農村市場的原因之一。通過對各個地區的統計分析,河南、山東、浙江、四川、江蘇五省為農業信貸余額最高的地區,合計占全國農村信貸余額的44.8%,由此可見在這些省份農村金融市場的基礎建設較好,地方金融扶持力度較大,農業信貸市場較全國平均水平高,適合新型金融機構的介入和發展。同時,這些省也是銀監會列入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規劃的重點省份,結合銀監會的地區掛鉤政策,要求金融機構在地區選擇上先從市場較為成熟的地方入手,在當地政府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積累運營經驗,再深入到市場發展較弱但資金需求旺盛的地區。
農村金融的發展一直是各級政府支持三農發展的首要工作之一,農村經濟、鄉鎮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而愈發迫切。從2006年的中央一號紅頭文件起,各級政府便把農村經濟改革發展作為首要經濟工作,從政策、資金、技術等各個方面對農村進行有效扶持,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大力發展無疑將使社會積聚的產業資本、金融資本能夠直接地作用于農村經濟,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到正規的農村金融市場,以小額信貸、農業生產信貸、農戶自營貸款等多種農村金融合作新模式,突破農業經濟發展資金的現實約束。同時,規范化農村信貸和農業金融服務,也能有效遏制目前發達地區民間資本對農業經濟的不良運作模式,避免因正規農業金融資源的缺乏而變相增加農村經濟融資的困難。銀監會下發的文件明確指出,要各地銀監局成立領導小組,根據總體規劃,執行相應的階段性規劃,并且要積極與當地政府、財政、人民銀行等主要部門溝通和協調,爭取地方人民
政府支持,制定落實各項扶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作為設立人參與新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和運作。
二、銀監會《工作安排》準入掛鉤措施分析
根據銀監會的《工作安排》,未來三年將在全國再設立1294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其中村鎮銀行1027家,貸款公司106家,農村資金互助社161家。[3]這三類即是《工作安排》中所指定的主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這些機構主要規劃分布在農業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域、中西部地區或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的縣域、貧困縣和中小企業活躍縣域。銀監會為了確保三年總體工作安排全面完成,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新型機構的主發起人,按照社會責任和商業利益、網點覆蓋和戰略布局、自主選點和監督指導有機結合的原則,首先考慮在國定貧困縣和中西部地區發起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同時針對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特點,銀監會決定實施“東西掛鉤、城鄉掛鉤、發達與欠發達地區掛鉤”的準入掛鉤措施,即主發起人在規劃內的全國百強縣(按2008年度評比結果執行)或大中城市市轄區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原則上與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下簡稱國定貧困縣)實行1∶1掛鉤,或與中西部地區實行1∶2掛鉤,主發起人在這些地區沒有分支機構的可設立分支機構;在東部地區(全國百強縣、國定貧困縣和大中城市市轄區除外)規劃地點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原則上與國定貧困縣實行2∶1掛鉤,或與中西部地區實行1∶1掛鉤,主發起人在這些地區沒有分支機構的可以設立分支機構。對于銀監會“通知”發布之前已發起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的,一并實施掛鉤措施。同時,對積極到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中西部地區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主發起人,監管機構要支持其到發達地區發展,為其分支機構設立、高級管理人員審批和新業務準入開辟綠色通道;對未按規定落實掛鉤計劃的主發起人,監管機構不得為其新設村鎮銀行出具監管意見書,不得受理其村鎮銀行籌建申請。
銀監會在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設立上采取的準入掛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將地區之間的差異與機構數量的比例聯系起來,試圖利用機構數量上的等比例對應,來促使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農村金融機構對等發展,避免出現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機構扎堆而落后地區無人問津的矛盾。同時,銀監會的準入掛鉤措施也為試圖在農村金融市場有長遠發展規劃的金融機構在政策上做了方向性的指引,要求其在設立鄉鎮銀行或者貸款公司的時候,要兼顧其在全國范圍內的機構發展。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需要掛鉤式的機構設立和業務推進,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建立相應的配套支持網絡、服務網絡和人員網絡,協調整個行內資源,對新設的農村機構進行有效支持,避免因為地區經濟的差異而造成良莠不齊的發展局面。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銀監會表面要求的是機構設立時地區之間的掛鉤,實質上卻是對金融機構的運營網絡和服務平臺設立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金融機構在發展農村金融時采取一種更加全面和協調的模式。
三、2009-2011年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計劃
銀監會同時公布的還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計劃表》,該計劃表較為詳細地統計了2008年之前已經批準的試點指標數量,規劃了2009-2011年計劃試點數量,并且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分為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進行分類的規劃和統計,下面筆者對此進行簡要的評析。
1.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建設發展提速。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規劃數量,從2008年底前批準的122個試點,2009年382個,2010年446個,到2011年的466個,以每年41.2%的復合增長率遞增,體現出銀監會對于加強農村金融機構建設的政策力度。
2.村鎮銀行將成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主力軍。2008年底前批準的試點指標數量中,村鎮銀行占85%,農村資金互助社占8%,貸款公司占7%;2009-2011年計劃試點數量是村鎮銀行占80%,農村資金互助社占12%,貸款公司占8%。 村鎮銀行仍舊是新設農村金融機構中的主力軍,因為村鎮銀行除了提供貸款外,還可以進行日常的儲蓄、匯兌等其他銀行基本業務,也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銀行金融業務的覆蓋,所以成為了未來農村金融建設的重點。村鎮銀行的建設規劃數量處于逐年遞增的狀態,農村資金互助社則保持基本穩定的態勢,貸款公司因其業務發展受到注冊資金和產品品種的限制,監管部門不鼓勵其大量新設機構。
3.各個地區、省市之間新設機構規劃體現經濟差異。計劃表詳細列舉了全國36個省(區、市)或計劃單列市的具體機構設置規劃,明確了對各個地區的不同管理和支持力度,從2008年底之前批準的122家試點機構來看,東部、中部、西部的機構占比分別為34%、33%、33%, 地區差異不明顯。但在未來規劃中,村鎮銀行設立的重點地區集中在東部地區,這符合東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較快、復合型金融服務需求旺盛的現實情況。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則相對更多地傾向于中、西部地區。
從每年的發展規劃進程來看,各個地區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程度:中、西部地區是2009-2010年的重點發展區域,新設的機構占總體新設機構的68.7%, 是主要的農業金融機構發展區域,而東部地區的機構更加注重后期的建設和規劃,2011年東部新建機構占全年新建機構的近40%,體現了整體上優先支持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市場發展,平衡中西部地區差異的整體思路。
4.主要的農業大省和金融需求地區規劃不同的機構設置比率。各個地區之間,不同的省、市、區之間金融需求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農業發達地區和民間金融發達地區對復合型金融需求旺盛,而欠發達地區則對直接的資金信貸更加偏好。因此,銀監會還將各個地區的規劃加以細分,落實到各個省、市、區。東部地區的山東、河北和江蘇,中部地區的河南、安徽和湖北,西部地區的云南、新疆和貴州,均為各個地區最主要的規劃發展省市,三省規劃數量之和均分別超過了該地區一半的發展規劃機構數量。從全國規劃的角度,發展機構數前5位的省占到了全國規劃總量的38%,明顯可見銀監會在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設置上的地域傾斜和政策導向。
四、農村金融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啟示
目前眾多國內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等大力新設村鎮銀行、貸款公司。2009年8月5日,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IFC)首次以直接投資的形式入股四川民富村鎮銀行,農行、花旗、匯豐、浦發等也已經積極進入我國村鎮銀行業務領域。截至2009年6月底,已有超過100家的村鎮銀行成立,農村金融市場的蓬勃興起也為競爭激烈的城市金融市場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4]目前,由于受到經營機構數量和金融服務覆蓋面的限制,農村金融服務仍然比較欠缺,但農業金融的需求很大,特別是在農業經濟發達的地區。在相對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農村金融市場能夠提供較為穩定的高收益。目前,國內眾多商業銀行在機構數量和輻射范圍上受到自有規模的限制,無法向農村金融市場提供全方位服務,對此筆者提出兩條建議。
1.以村鎮銀行發起人的形式參與農村金融建設是目前商業銀行的首選。商業銀行應該加快村鎮銀行的設立和發展進度,提前進入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農村金融市場較為成熟的省、市,積累寶貴的運營經驗。村鎮銀行的設立地區需要結合各行在全國不同地域之間的發展規劃,充分利用在東部經濟區(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運營的經驗,在結合中西部發展策略的基礎上,制定適宜的地區掛鉤發展機制。
2.商業銀行需要加強同當地村鎮銀行的業務往來和同業交流。一方面利用業務上的支持和互通,將原本較為孤立的農村金融市場與城鎮金融市場相連接,形成城鄉經濟金融一體化的趨勢;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與村鎮銀行的合作學習農村金融運營經驗,提高農業金融服務意識,發現優秀的地區農村金融發展成果,并通過自身的全國性服務網絡將地區性成果向全國輻射,實現農村金融的長遠發展。
商業銀行應該抓住農村金融的發展機遇,依托發展規劃中主要的省、市,形成以中心省會城市為核心,以地區經濟高增長城市為輻射,以鄉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鞏固地區優勢,挖掘地區潛力,整合地區資源,完善地區網絡,強化地區發展戰略,為銀行業務的發展創造新的契機。
參考文獻:
[1]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Z].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6-12-20.
[2]王進,柯常松.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07(9).
[3]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做好《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009年-2011年總體工作安排》有關事項的通知[Z].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2009-07-23.
[4]吳占權,朱田.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管理[J].農村金融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