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成為各商業銀行發售理財產品的主流。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采取銀信合作主要方式,這一金融創新實現了多方共贏局面,筆者著重從金融宏觀調控視角,分析了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可能削弱金融宏觀調控效果,并提出加強宏觀調控建設性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信托;金融宏觀調控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3-0012-03
一、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發展概況
近年來,各商業銀行銀行相繼發行了各種類型的理財產品,包括信貸類、票據類、貨幣市場類等理財產品。其中,信貸類理財產品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主流。[1]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是企業通過銀行向企業和個人投資人借錢,并在到期后向投資人支付本金和收益的一種類似企業債券的產品。
2009年前11個月,全國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達7594億元,相當于全國人民幣貸款新增額的8%。以一年期(含一年)以內的短期信貸理財產品為主,初步估算占全部理財產品發行額的60%。[2]信貸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一般在3%-7%之間,高于同檔次的定期儲蓄存款利率。 發行主體主要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其的設計和發售均集中在商業銀行總行,商業銀行一級分行主要是推介項目和代發售小部分理財產品。信貸類理財產品的借款人大多是中央或地方的能源企業或國有壟斷企業,政府機構以及高等院校,該類借款人普遍具有信用等級較高的特點。
二、銀信合作方式是信貸類理財產品采取的主要形式
當前,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以“銀信合作”形式為主, [3]發行規模上占到所有理財類產品集資額的80%左右。 銀信合作指銀行與信托公司合作,該形式主要通過三個環節完成:第一環節,由銀行與投資者簽訂代客理財協議;第二環節,商業銀行以單一委托人的身份與信托公司簽署信托協議;第三個環節,信托公司與商業銀行簽訂信貸資產保管服務協議,委托商業銀行對貸款進行管理。通過以上三個環節,銀行作為中間媒介實現了投資者與信托的成功對接。從產品設計來看,上述信托產品的設計是一個完全符合監管要求的完美邏輯。
銀信合作并非那么簡單。從表面看,在銀行和信托的合作中,信托公司是發起人,而銀行只是單個委托人,但實際上,真正的發起人并非信托公司,而是銀行。特別是銀行與信托公司簽訂的“信貸資產保管服務協議”,銀行最終履行了自家貸款的管理工作。從產品的推出流程來說,是銀行先與投資者簽訂委托理財協議,開始募集資金,如果完成了標的要求,信托計劃才會成立,銀行才會和信托公司簽署信托協議,一個完整的信托類理財計劃才正式誕生。
三、銀信合作信貸類理財產品在金融創新方面實現了共贏局面
通過銀信合作使銀行達到了金融創新∶從銀行視角看,發放貸款不占用任何貸款指標,中間業務得以發展且收入增加,銀行滿足了個人和企業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投資需求,銀行后續的對公存款相應增加;從信托公司視角看,獲得了中介費用收益,其收益額是貸款總額的萬分之八至千分之一;從投資者視角看,相對于自行投資信托產品,銀行理財產品降低了個人投資門檻,理財認購起點為5萬元,滿足了小投資者需求;相對于單純信托產品,增加了銀行的信用保障,降低了投資風險,增加了投資收益,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遠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實現了銀行、信托、投資者等多方面的共贏。[4]
四、信貸類理財產品削弱國家金融宏觀調控的效果
信貸類理財產品主要是從以下兩方面削弱國家金融宏觀調控的效果。
1.信貸類理財產品是銀行將“表內轉表外”的重要通道
信貸類理財產品是銀行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重要手段。銀行通過信托平臺,將銀行資產池中的信貸資產設計成理財產品,發售給投資者,并將募集到的資金通過信托的方式,專項用于替換商業銀行的存量貸款或向企業發放新貸款。這個過程就將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信貸資產業務轉變成中間業務,轉到資產負債表之外,成為貸款增加的一個漏斗。
2.銀行發行信貸類理財產品本質上是變相增加貸款規模
從金融宏觀調控角度,銀行發行信貸類理財產品本質上是變相增加貸款規模。一方面,從緊貨幣政策下商業銀行要將貸款“由小做大”。由于從緊的貨幣政策使銀行信貸規模受到限制,銀行采取理財形式可以規避信貸規模管理,使理財形式的貸款由小變大。全國信貸類理財產品自2008年開始不斷增加。2009年11月銀行與信托公司合作理財產品在信貸類產品的帶動下發行達到了576款,創下了今年銀行與信托公司合作理財產品發行的新高,同時,發行規模預計在3400億左右,也創下了年內的新高(見表1)。[5]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用益信托工作室提供相關資料數據整理得出。
另一方面,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下銀行要將貸款“由大做多”,突破資本充足率的約束。2009年上半年,在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之下,商業銀行出現了天量貸款,進入下半年,商業銀行進一步發放貸款受到資本充足率的約束,而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可以不受資本充足率限制,呈現爆發式增長。普益財富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三季度后在銀行新增貸款逐月減少的情況下,銀行與信托公司合作理財產品卻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9月全國銀行與信托公司合作理財產品發行規模1525億元,10月受國慶長假因素影響有所回落為852.9億元,11月達到了創紀錄的1600億元。2009年1-11月,全國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達7594億元。[6][7]
綜上所述,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可能削弱國家金融宏觀調控的效果。根據經濟形勢,國家往往通過對貸款總量、信貸結構、融資條件等進行調整,增加或者減少某些行業的信貸支持,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目的。而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屬于表外業務,不受信貸規模限制,銀行的一些貸款項目就可通過信托來完成,使這部分資金游離于監管范圍之外,未能達到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從而可能降低國家金融宏觀調控的效果。
五、加強金融宏觀調控的政策建議
1.將信貸類理財產品納入宏觀金融統計和征信系統。商業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不計入其資產負債表內,因而也不反映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宏觀金融統計的“各項貸款”項下。建議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可參照“票據融資”項目,將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納入信貸統計范圍,更好地為貨幣政策和宏觀調控服務。同時商業銀行應將發行的信貸類理財產品及其他類型的理財產品報送當地人民銀行征信部門,集中統一信息管理,這樣即有利于人民銀行對理財產品的規模統計,又有利于商業銀行對貸款企業進行查詢和風險控制,更有利于向銀監部門提供技術支持。
2.銀監部門應加強微觀監管。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的金融創新,可能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及風險防范,從宏觀調控角度不容忽視。[8]雖然包括信貸類理財產品等在內的銀行理財產品不需要審批,但是銀監部門應針對理財產品進行監管和規范。目前,商業銀行統一由其法人機構在發售理財計劃(包括總行管理及總行授權分行管理的理財計劃)向銀監會監管部門或其派出機構報送相關資料的報送時限是10日前, 銀監部門應將報送時限提前到30日前或者60日前,使銀監部門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對其擬發售的理財產品進行風險測度。銀監部門還應對銀行理財產品執行從產品設計、信息披露到營銷手段等統一的監管標準,執行統一的監管尺度,使銀行理財市場步入了“先規范,后發展”的良性發展道路。
3.商業銀行應加強自身風險控制和投資者風險教育。一方面,在某種意義上雖然信貸類理財產品業務是投資者直接融資給企業,銀行只起到了中介的作用,但投資者多是銀行的核心客戶,銀行應控制信用風險,待前做好審核、貸中做好盡職調查、貸后嚴格管理,嚴把審核關口,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增強信息透明度,利于投資者風險控制。[9]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在銀行信托理財產品中發揮著樞紐作用,應該對理財產品投資者進行充分的風險提示,在產品說明書中充分列示投資項目本身的市場風險、經營風險、政府信用風險等,向投資者說明產品預期收益率不能等同于銀行存款利率,并可能發生投資利益受損的情況,加強投資者的風險教育。[10]
(1)資料來源:涂艷.理財產品火爆背后的銀行信貸資產“大挪移”[N].上海證券報,2009-10-21.
(2)資料來源:筆者根據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商業銀行網站相關資料整理得到。
(3)資料來源:筆者根據湖南在線金融頻道http://jr.voc.com.
cn/listId.asp?FId=117332009.9.15相關資料整理得出。
(4)資料來源:銀監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報告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Z].2008.
參考文獻:
[1]新版理財產品:債券和信貸類成主流[N].南方日報,2009-07-27.
[2]涂艷,鄒靚.理財產品火爆背后的銀行信貸資產“大挪移”[N].上海證券報,2009-10-21.
[3]蘇志鑫,吳宇.引入民間資金支持政府項目建設的實證分析 以泉州市商業銀行信托理財產品為例[J].福建金融,2009(8).
[4]余忠,張增躍,歐陽紫云,李和平等.對我國銀行信托業務持續健康發展的思考[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
[5]高改芳.信貸類理財產品王者歸來[N].中國證券報,2009-11-28.
[6]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增加[N].北京青年報,2009-11-16.
[7]涂艷.11月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創年內新高[N].上海證券報,2009-12-14.
[8]李書宇.商業銀行與信托公司業務合作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J].內蒙古金融研究,2008(3).
[9]李金澤.銀行信托貸款類理財業務的主要風險及防范[J].金融法苑,2008(10).
[10]王婷.購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警惕提前終止收益風險[N].天津網-每日新報,200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