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一些需注射大劑量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時,同時口服二甲雙胍輔助降糖的療效。方法 48例糖尿病患者分為兩組,一組為二甲雙胍+短-中效預混胰島素治療,作為觀察組,采用二甲雙胍3餐后服用,胰島素早晚2次餐前30min皮下注射;另一組為對照組,全部應用短-中效預混胰島素分早晚2次餐前30min皮下注射,療程6~8周。結果 觀察組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與對照組病人比較均有明顯下降,兩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而且觀察組的胰島素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結論 需注射大劑量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滿意時,聯合應用二甲雙胍輔助治療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 二甲雙胍; 胰島素; 降糖
[中圖分類號] R58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5-138-02
一直以來二甲雙胍作為一種口服降糖藥在臨床中的應用非常普遍,近些年隨著科學的進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新型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問世,使患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但是二甲雙胍憑借良好的降糖效果以及低廉的價格仍是很多患者的首選。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需注射大劑量胰島素降血糖的患者,他們的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有些病人嘗試過胰島素強化治療,終因繁瑣的注射或經濟上難以承受而放棄。本文通過對需注射大劑量胰島素降血糖的患者加用二甲雙胍輔助治療,觀察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的變化,以了解其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糖尿病患者48例,為我院2007年3月~2009年6月收治的住院或門診病人。每日注射胰島素量50~80U,但血糖控制仍不理想,肝腎功能正常,無嚴重心肺疾病。
4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觀察組,采用二甲雙胍輔助胰島素降糖治療,病例為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其中有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20例),年齡(52±10)歲,病程(15±7)年,每日胰島素用量(62±22)U;另一組為對照組,全部采用胰島素治療,病例為24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2例(其中有1型糖尿病5例,2型糖尿病19例),年齡(54±11)歲,病程(14±6)年,每日胰島素用量(64±23)U。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病人全部應用短-中效預混胰島素分早晚2次餐前30分鐘皮下注射,再根據血糖水平調整胰島素用量;觀察組病人每日3餐后服用二甲雙胍,胰島素亦為早晚2次餐前30分鐘皮下注射,療程6~8周,所有患者同時要進行飲食控制和適當運動。在治療前和治療后6~8周分別測定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的比較
觀察組24例患者的空腹血糖平均(5.9±1.8)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8.4±2.8)mmol/L,糖化血紅蛋白平均(6.4±2.1)%。對照組24例患者的空腹血糖平均(9.5±2.9)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15.6±5.7)mmol/L,糖化血紅蛋白平均(8.7±2.3)%。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后胰島素用量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6~8周后胰島素每日用量為12~38U,平均(39±15)U;對照組治療6~8周后胰島素每日用量為40~80U,平均(68±25)U,兩組治療后胰島素用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在基層醫院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病人,雖然胰島素的用量已經比較大,但血糖的控制依然不理想,繼續追加胰島素劑量后,療效仍不滿意,這種現象主要見于2型糖尿病,以及少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原因主要考慮:第一,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見于2型糖尿病;第二,短-中效預混胰島素劑型較單一,且每日注射兩次,不能很好地調控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使之均在理想水平;第三,個別患者因長期使用胰島素而出現胰島素耐藥,其中部分患者曾采用過胰島素強化治療,如“三短一中”、“三短一長”或胰島素泵治療,卻因注射次數增多或難以承受昂貴的費用而最終放棄,重又恢復到短-中效預混胰島素每日兩次注射。這些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無法控制在理想水平,這種狀態長期持續下去,患者可能很快并發糖尿病的各種急、慢性并發癥,將會嚴重影響患者今后的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二甲雙胍作為一種降糖藥物,在臨床廣泛應用已經有50年了[1],其降糖效果肯定,且價格便宜。本藥的降糖作用不依賴胰島素,而是通過抑制肝臟的糖異生并促進外周組織對葡萄糖攝取利用,以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并能改善高胰島素血癥[2]。針對需注射大劑量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原因,加用二甲雙胍可有效地改善胰島素抵抗、胰島素耐藥,而且有效地補充了短-中效預混胰島素無法模擬內源性胰島素體內分泌模式的不足。
當然二甲雙胍在患者存在以下情況時是禁止使用的:1.急性或慢性腎功能不全;2.急性或慢性低氧血癥;3.肝功能不全;4.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或前昏迷;5.乳酸性酸中毒病史;6.對二甲雙胍及其賦形劑過敏;7.妊娠或哺乳期[3]。
本次臨床研究顯示,觀察組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與對照組病人比較均有明顯下降,兩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且觀察組的胰島素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二甲雙胍輔助胰島素降糖治療可以更好地、更穩定地控制血糖,同時還可以為病人節省費用。
總之,對于需注射大劑量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時,若無使用二甲雙胍的禁忌證,可以加用二甲雙胍輔助治療。這種治療方案療效好,患者依從性高,同時還可以降低治療成本,適合在基層醫院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傅漢菁. 二甲雙胍的臨床優勢與合理應用[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9,8(5):332-333.
[2] Abbasi F,Chu JW,Mclaughlin T,et al.Effect of metformin treatment on multipl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Metabolism,2004 53(2):159-164.
[3] 李力華編譯.二甲雙胍用藥實用指南. 2007年12月英國愛丁堡圓桌會議紀要[J]. 糖尿病天地,2009,3(3):139-141.
(收稿日期:200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