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腹部切口感染的最佳處理方法。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院1995年~2005年10年間腹部切口感染89例,1995年1月~1998年1月呋喃西林紗條局部引流;1998年2月~2002年2月碘伏紗條局部引流;2002年3月~2005年3月過氧化氫紗條局部引流。對三種換藥方法的切口愈合時間長短進行比較。結果 呋喃西林平均需要換藥(10.3±1.6)d,切口清潔能進行二次縫合;碘伏紗條平均(8.1±0.8)d能進行二次縫合;而過氧化氫紗條平均需(4.3±1.5)d能進行二次縫合。結論 三種換藥方法比較,過氧化氫紗條換藥創面清潔最早,感染控制最快,距二次縫合的時間最短。
[關鍵詞] 呋喃西林; 碘伏; 過氧化氫; 感染切口換藥; 療效比較
[中圖分類號] R6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5-127-02
腹部切口感染是腹部手術中常見的并發癥,其原因有多種多樣,除了全身情況因素外,大部分原因是切口受到污染和手術中縫合切口時止血不徹底殘留血腫、殘留死腔、縫線拉得過緊或過松、縫合組織層次不清、使用電刀電凝時間過長、面積過大造成脂肪液化等原因引起的。回顧性分析本院1995~2005年10年間腹部切口感染89例患者,現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將89例下腹部切口感染病人分成三組。第一組:1995年1月~1998年1月三年間的腹部切口感染36例,局部放呋喃西林紗條引流;第二組:1998年2月~2002年2月腹部切口感染33例,局部放碘伏紗條;第三組:2002年3月~2005年3月三年間腹部切口感染20例,局部放過氧化氫紗條引流。
呋喃西林、碘伏、過氧化氫均為河南省南陽市華銳醫藥有限責任公司出品。
1.2 方法
術后第3天常規換藥,3~7d發現切口局部紅腫、疼痛,觸及波動感,切口流出膿性分泌物,并伴體溫升高,化驗血象增高時,立即拆除全部切口縫線,凡受累各層組織均應敞開(一般感染至腹直肌前鞘),清除各種積液、積膿及壞死組織,拆除切口內所有縫線及線結,剪去污穢組織。首先用生理鹽水沖洗切口,要求達到各層次和隱匿間隙,再用干紗布清洗傷口。第一組病人用呋喃西林紗條覆蓋切口創面,與創面緊密貼敷;第二組用碘伏紗條覆蓋創面,同樣緊密貼敷;第三組病人用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后,再用過氧化氫紗條覆蓋全部創面要求與敞開創面全部貼敷。如上方法,每日切口換藥,更換引流條。感染初期根據切口敷料滲液情況,每日更換1~2次,以后根據敷料滲液情況,減少換藥次數。這樣每日換藥,直至切口創面清潔,滲液明顯減少,至外露敷料干燥,揭去創面紗條,肉芽組織有新鮮滲血時,在局麻下清創Ⅱ期縫合,縫合時要剪去皮膚切緣1mm陳舊緣,不留死腔,用7號絲線減張縫合。
1.3 手術切口感染的診斷標準
根據國家衛生部醫政司醫院感染監測小組制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1] 。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壓縮包進行處理,各數據采用(χ±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對照三種方法,從發現切口感染拆除切口縫線開始每日換藥,到切口創面有新鮮滲血能進行二次縫合的時間:第一組(10.3±1.6)d;第二組(8.1±0.8)d;第三組(4.3±1.5)d,三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過氧化氫紗條換藥和切口感染控制時間明顯短于呋喃西林和碘伏組。第三組與第二組比較,P<0.05,過氧化氫紗條換藥和切口感染控制時間明顯短于呋喃西林和碘伏。
3 討論
腹部切口感染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其原因多種多樣,不外乎病人自身原因(如糖尿病、嚴重貧血、肥胖、低蛋白血癥、破膜時間長 、宮腔污染嚴重、病人本身為感染切口)以及醫源性(如消毒不嚴格、手術時間長、縫合時止血不徹底,形成血腫、殘留死腔、縫線拉得過緊、電刀電凝時間過長)。切口感染時間一般在術后3~7d,也有晚至出院后3~7d(假性愈合)。
切口感染后除全身治療如加強營養,根據細菌培養應用抗生素,醫院內感染的優勢菌分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2],可選用對革蘭陽性菌和陰性菌都有強大殺滅功能的抗生素,如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對腹部切口感染療效確切。另外,局部處理也是切口愈合的關鍵,一旦發現感染,感染部位切口早期敞開,它的優點:①引流通暢。②預防感染向切口周圍組織或深部蔓延,造成更大損傷,甚至出現菌血癥或敗血癥。③切口敞開后,經過局部換藥,創面上長出細小的肉芽顆粒,生命力極其旺盛;創口周圍有大量的白細胞和吞噬細胞浸潤,抗體和免疫球蛋白聚集;創面上厭氧菌和脆弱類桿菌與大氣中的氧接觸,使之遭到抑制,能加速創面抗感染和愈合能力。
對比三種不同的換藥方法,呋喃西林溶液為抑菌劑,只有在較大濃度時才有殺菌作用;碘伏又名聚維酮碘溶液,為殺菌劑,對多種細菌、芽孢、病毒、真菌等有殺滅作用,作用機制是本品接觸創面后,解聚釋放出所含碘發揮殺菌作用;而3%的過氧化氫溶液具有消毒及殺菌作用,當過氧化氫遇到組織中的過氧化氫酶時,迅即分解而釋放出新生氧,發揮殺菌功效,本品對厭氧菌尤為適用,對破傷風及氣性壞疽創面,可沖洗或濕覆。而盆腹腔手術后感染,病原菌主要為革蘭陰性桿菌或厭氧菌[3],這可能是過氧化氫溶液局部換藥效果優于另外兩者的原因。
手術切口部位感染是醫院感染的一種主要形式,大量數據表明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占醫院感染比例10%及以上,影響醫療服務質量和患者的預后。因此,術前做好充分準備、提倡圍手術期應用抗生素(一般手術開始前30min,靜點足量抗生素)、對手術風險正確評估、改善患者全身情況、提高手術技巧、縮短手術時間、盡可能將切口感染率降至最低,是每位手術醫師的職責。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辦公廳.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S]. 衛生部辦公廳,2001:21-24.
[2] 龔時鵬,余艷紅,陳莉. 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的術前相關因素探討[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5,21(18):495.
[3] 吳在德. 外科學[M]. 第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44-145.
(收稿日期:200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