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9年5月156例膽囊炎患者的病例資料,其中76例患者接受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A組),余80例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B組),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細胞免疫情況、術后排氣時間及切口感染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細胞免疫情況、術后排氣時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1),術后切口感染情況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恢復快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開腹膽囊切除術; 細胞免疫
[中圖分類號] R65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5-46-02
隨著微創外科的成熟與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經是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首選方法,其微創優勢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2004年1月~2009年5月我院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炎患者80例,與同期76例接受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患者做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既往無黃疸、肝炎以及免疫系統疾病,對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術前給予系統治療,病情穩定后,實施手術。接受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open cholecystectomy,OC)A組患者76例,男41例,女35例;年齡30~65歲,平均(38±4.5)歲;病程3d~2年。術后病理診斷:膽囊息肉18例,慢性膽囊炎3例,膽囊結石并慢性膽囊炎15例,急性膽囊炎40例(單純性36例、化膿性3例、壞疽性1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B組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齡28~67歲,平均(39±4.7)歲;病程2.5d~3年。術后病理診斷:膽囊息肉26例,慢性膽囊炎11例,膽囊結石并慢性膽囊炎20例,急性單純性膽囊炎2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病理類型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前均采用超聲檢查,顯示膽囊增大、膽囊壁增厚,結石性膽囊炎可見結石影響,部分患者CT檢查發現膽囊腫大、周圍有積液。
1.2 方法
兩組患者采用相同的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氣管插管,靜脈復合全身麻醉。
A組全部取右側肋緣下斜切口行膽囊切除術,長4~10cm,逐層切開腹壁,進入腹腔,正確判斷各器官解剖位置關系,依次離斷結扎膽囊管、膽囊動脈后,將膽囊從膽囊床上剝離,采用順切法切除膽囊,最后根據情況決定是否縫合膽囊床,如果腹腔污染較重,在肝下也放置一引流管。
B組采用常規三孔法技術操作,緊靠臍下緣弧形切開10mm小口,分別穿入Trocar,用Veress氣腹針穿刺造氣腹術,CO2氣腹壓力控制在10~15mmHg。在劍突下右側肝圓韌帶右側方、在腋前線與肋弓交界處稍下緣分別刺入穿刺管。患者頭高腳低斜位,鏡下先剝離膽囊管前壁脂肪結締組織,探查膽囊、膽囊三角、膽總管解剖及炎癥、粘連程度,避免膽道損傷的發生。根據術野情況進行沖洗,對于腹腔粘連較重,滲出較多的放腹腔引流管。
兩組患者在關腹前測定腹腔滲液pH值,以50mL冷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內無血液污染處,2min后收集灌洗液作中性粒細胞吞噬功能測定。中性粒細胞吞噬功能由化學發光法測定。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均以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手術均成功,術后恢復順利,未出現不良反應,術后隨訪3個月未發現結石殘留。兩組患者除切口感染情況沒有統計學差異,其余各項均出現差異,見表1。B組中有7例患者中轉開腹,其中兩例為膽囊動脈后支撕脫出血,中轉開腹止血;另外5例為炎癥導致膽囊三角區致密粘連、解剖不清,而后中轉開腹完成手術。兩組術后效果詳見表1。
3 討論
膽囊結石是危害成年人健康的最常見疾病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膽石病的發病率有明顯的增高,以50~60歲患者多見[1-3]。
隨著微創技術的迅速發展,腹腔鏡手術以其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逐漸應用于各類手術當中[4]。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較傳統的開腹膽囊切除術具有明顯的優勢,但也要注意掌握適應證,可同時將傳統膽囊切除術作為微創手術必要的補充。本次研究中,微創技術的應用使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均較傳統開腹手術有一定程度的減少,證實了腹腔鏡手術的微創優勢。
一般認為,腹腔鏡手術對機體的創傷應激較小,對全身的免疫抑制較輕,但手術的創傷引起體內的病理生理變化是多方面的。人體的細胞免疫,主要由粒細胞、T淋巴細胞及單核-巨噬細胞構成,其中中性粒細胞的吞噬功能是防御感染的主要屏障,CO2氣腹可使腹腔內pH值顯著下降,證實酸性化的內環境對中性粒細胞的吞噬功能有明顯的損害[5-8]。因此,對于膽囊有急性炎癥的患者應慎行腹腔鏡手術,以免腹腔局部免疫功能受損而致炎癥擴散。本組研究結果中B組pH值低于A組,中性粒細胞化學發光法峰值明顯低于A組,與上述觀點結果相一致,術后出現7例患者傷口感染,可能與局部免疫功能受損有關,需進一步研究。
本次研究中,B組出現了7例中轉開腹患者,我們認為主要影響因素是膽囊三角解剖結構的特殊性、膽囊的炎癥程度、周圍組織粘連情況等。由于腹腔鏡手術是在間接操作下進行的,施術者技術水平及經驗不同,對腹腔鏡下二維平面圖像的解剖結構判斷不準確,會造成分離膽囊三角時電凝勾灼傷膽管。所以解剖膽囊三角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關鍵,應盡量采用鈍性解剖,避免剪、切、電灼等操作,可采用沖吸鈍性解剖法顯露肝總管,避免膽道損傷。腹腔鏡手術止血手段有限、鏡下縫合較為困難,對于粘連部分不易分辨解剖關系的患者,行開腹手術較易成功。
[參考文獻]
[1] 汪建軍.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出血的原因及處理[J]. 肝膽胰外科雜志,2007,19(2):118-119.
[2] 吳志明,婁建平,代明盛,等.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靜脈血流動力學變化[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7,7(4):334-335.
[3] 蔣東霞. 腹腔鏡、傳統開腹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效果比較[J]. 醫學臨床研究,2008,25(7):1244-1245.
[4] 余鋮. 急性膽囊炎早期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診治體會[J]. 醫學臨床研究,2008,25(5):888-890.
[5] 王蔚藍,錢章遠. 開腹膽囊切除術膽管損傷的高危因素及對策[J]. 肝膽胰外科雜志,2008,20(2):138-139.
[6] 吳振華,趙永富,朱正練. 急診膽囊切除術預防膽管損傷的體會[J]. 肝膽胰外科雜志,2008,20(2):140.
[7] 鄭樹國,王小軍. 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 28(6):510-512.
[8] 蔡秀軍,顧曉靜,王一帆,等. 沖吸鈍性解剖法顯露肝總管防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膽道損傷[J]. 中華醫學雜志,2007,87(20):1425-1426.
(收稿日期:200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