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羅哌卡因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毒性較低,低濃度時感覺-運動神經阻滯分離效果顯著,麻醉及鎮痛效果確切,作用時間長,現在臨床上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本文就其藥理學特點及臨床應用的進展做一綜述。
[關鍵詞] 羅哌卡因; 麻醉
[中圖分類號] R9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5-38-02
鎮痛羅哌卡因(Ropivacaine)是一種新型、純左旋體的長效酰胺類局部麻醉藥,其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毒性低,低濃度時感覺-運動神經阻滯分離明顯[1],在麻醉、術后鎮痛等領域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本文將就羅哌卡因的藥理學特點及臨床應用的進展做一綜述。
1 藥理學特點
1.1 藥代動力學
羅哌卡因主要由肝臟代謝,約1%不經代謝由腎臟排泄[2]。成人靜脈輸注羅哌卡因的清除率為(0.82±0.16)L/min,高于布比卡因,穩態分布容積和消除半衰期均短于布比卡因,因而可有效防止藥物累積,降低中毒風險。硬膜外腔注射羅哌卡因后呈現出雙吸收相,血藥濃度一時間曲線符合二室模型,并按一級速率過程進行消除[1]。其在嬰幼兒的血漿峰濃度時可出現時間延遲。
1.2 藥效動力學
已證實,羅哌卡因是開放的鉀通道阻滯劑,其與阻滯位點解離后,通道才能關閉。文獻顯示,羅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和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的機制主要在于其對Na+通道的抑制[3]。注射低濃度(25~50)μmol/L的羅哌卡因對兔離體去髓鞘迷走神經C纖維(無髓鞘,與痛覺傳導有關)的阻滯速度快于Aδ纖維(有髓鞘,與運動功能有關),從而表現為感覺與運動分離[1]。
1.3 毒性作用
羅哌卡因的毒性較低,游離羅哌卡因引起中樞神經癥狀的動脈血漿濃度為0.6mg/L,所引起的中樞神經癥狀較布比卡因持續時間短,且更易于控制。
常規劑量的羅哌卡因具有血管收縮作用,對心臟的影響表現為左室舒張末壓升高,平均動脈壓下降,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每搏量和心排血量增加,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較布比卡因低,罕有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及心血管系統毒性反應[3]。
2 臨床應用
2.1 椎管內麻醉和鎮痛
2.1.1 硬膜外麻醉和鎮痛 已證實,0.5%、0.75%和1%的羅哌卡因應用于腰段硬膜外麻醉時,可增加運動神經阻滯時間和術后鎮痛效果,進一步增加濃度將縮短起效時間,并加強運動神經阻滯。羅哌卡因較之同濃度布比卡因的運動神經阻滯效果更弱,且持續時間更短。羅哌卡因行下肢手術硬膜外麻醉時,運動阻滯的半數有效濃度EC50值為0.416%[4]。研究證實,年齡因素將決定羅哌卡因運動阻滯EC50,70歲以下者EC50是0.536%,70歲以上者EC50為0.383%[3]。以相似藥效濃度的布比卡因和羅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后行剖宮產手術,羅哌卡因的安全性高于布比卡因。臨床試驗表明,羅哌卡因可增強分娩鎮痛效果,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其器械協助產率,增加新生兒評分[1]。
2.1.2 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和鎮痛 文獻顯示,>2%羅哌卡因行鞘內注射將可逆性影響脊髓的血流。剖宮產時,羅哌卡因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的最低局麻藥劑量(MLAD)為13.46mg,連續蛛網膜下腔麻醉時MLAD為12.8mg[5]。剖宮產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時,羅哌卡因的感覺、運動阻滯時間和程度具有良好的劑量相關性。而且,濃度和比重可不同程度地影響腰麻效果,將0.005%羅哌卡因和0.0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應用于下腹部和下肢術前麻醉時,羅哌卡因的低血壓發生率更低,起效速度更快、阻滯效果更顯著、阻滯后消退時間更短[6]。
2.2 神經阻滯麻醉和鎮痛
研究表明,濃度的差異可使羅哌卡因在上下肢神經阻滯中發揮不同的鎮痛效果。臂叢神經阻滯采用0.375%的羅哌卡因時,起效迅速、阻滯作用顯著、副作用較少,表明此濃度適用于臂叢神經阻滯。髂腹股溝神經阻滯中使用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發現0.2%~0.75%羅哌卡因均可發揮理想的鎮痛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證明其為安全有效的術后鎮痛方式[3]。學者提出羅哌卡因應用于臂叢阻滯時的最低有效濃度為0.5%,最適濃度則為1%,坐骨神經與股神經聯合阻滯的最適濃度是0.75%[7]。
2.3 局部浸潤麻醉和鎮痛
目前羅哌卡因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腹股溝疝修補術后鎮痛方面已取得進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氣腹前腹腔注射5mg/kg羅哌卡因200mL,發現可發揮顯著的超前鎮痛作用;術后7日內,每次經導管向膽囊床注入0.5%羅哌卡因10mL亦可有滿意的鎮痛效果[5]。對全身麻醉下行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患者在切皮前后進行羅哌卡因浸潤,傷口疼痛明顯減輕。腹股溝疝修補術畢切口內置導管泵入羅哌卡因,亦取得滿意的鎮痛療效,進一步研究指出,該有效濃度須大于0.125%[8]。已發現,陰莖根部阻滯應用0.75%羅哌卡因可能造成短時間陰莖局部缺血,表明該濃度可能引起微循環灌注不足,因此,高濃度羅哌卡因不宜局部應用于缺少側枝循環的組織。
2.4 兒科麻醉的應用
羅哌卡因在兒科麻醉中的藥效動力學和藥代動力學已逐步得到闡明,年長兒的藥代動力學與成人相近,新生兒及6個月內嬰兒的血漿蛋白結合率和清除率均有所下降,持續硬膜外阻滯時應適當減量,輸注時間不宜超過48h[3]。羅哌卡因對全身麻醉下行闌尾切除術的患兒的局部浸潤鎮痛效果與嗎啡相似,有助于推遲術后嗎啡的使用或減少其用量,副作用較小。小兒硬膜外輸入羅哌卡因復合芬太尼或單純使用羅哌卡因均能有效鎮痛,輔以小劑量阿片類藥物不但可減少局部麻醉藥用量、預防麻藥中毒,而且有助于改善睡眠,增加患兒術后舒適度[6]。
2.5 老年麻醉的應用
隨著外科和麻醉技術的不斷發展,接受手術治療的高齡患者逐年增加,術后疼痛易引起呼吸、循環功能的不穩定,不利于高齡患者的術后康復。對高齡下肢手術患者持續硬膜外輸注0.1%羅哌卡因或0.1%布比卡因,效果均滿意,而前者心臟毒性更低,更適于高齡患者的術后鎮痛。對老年下肢骨科手術患者輸入0.13%羅哌卡因和1.0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可促進術后恢復和功能鍛煉[9]。
綜上所述,羅哌卡因具有獨特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動力學特點,毒性較低,低濃度時感覺—運動神經阻滯分離效果顯著,麻醉及鎮痛效果確切,作用時間長,應用范圍廣,隨著基礎和臨床試驗研究的逐步深入,其臨床應用將得到進一步拓展。
[參考文獻]
[1] Hansen TG. Ropivacaine:a pharmacological review[J]. Expert Rev Neurother,2004,4(5):781-791.
[2] Jokinen MJ.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ropivacaine in hepatic and renal insufficiency[J]. 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2005,19(2):269-274.
[3] Udelsmann A,Silva WA,de Moraes AC,et al. Hemodynamic effects of ropivacaine and levobupivacaine intravenous injection in swines[J]. Acta Cir Bras,2009,24(4):296-302.
[4] Panousis P,Heller AR,Koch T,et al. Epidural ropivacaine concentrations for intraoperative analgesia during major upper abdominal surgery:a pro- 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ed,placebo-controlled study[J]. Anesth Analg,2009,108(6):1971-1976.
[5] Whiteside JB,Burke D,Wildsmith JA. Comparison of ropivacaine 0.5%(in glucose 5%)with bupivacaine 0.5%(in glucose 8%)for spinal anaesthesia for elective surgery[J]. Br J Anaesth,2003,90(3):304-308.
[6] 葛志軍,戴體俊,曾因明. 羅哌卡因在臨床麻醉中的應用進展[J]. 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06,27(2):103-105.
[7] Simpson D,Curran MP,Oldfield V,et al. Ropivacaine:a review of its use in regional anaesthesia and acute pain management[J]. Drugs,2005,65(18):2675-2717.
[8] 閆美興,王少華,趙艷,等. 羅哌卡因臨床鎮痛應用新進展[J]. 中國藥房,2009,20(5):381-383.
[9] Ivani G,Mossetti V. Regional anesthesia for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 in children:focus on continuous central and perineural infusions[J]. Paediatr Drugs,2008,10(2):107-114.
(收稿日期: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