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醫療改革的不斷推進,患者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呈全方位、多樣化的趨勢,出現了醫患需求不相適應的局面,醫患矛盾不斷加劇和升級,醫療糾紛日益增加。本文對某三甲醫院1例典型的臨床案例進行分析與討論,分析醫患糾紛產生原因及現狀,并對現今社會的重大醫患糾紛的處理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醫患關系; 重大醫患糾紛; 行政參與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5-91-02
Discuss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Significant Doctor-patient Conflict
CHEN Jing HU Shanmeng HE Bin WANG Dong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Anhui College of TCM,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Along ith the unceasing advancement of medical reform,the patient demand to diverse,omnidirectionally medical service,which causes to the trouble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being aggravated and exacerbated continuously;and the medical conflict sharp growth. The articl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 from some sanJia hospital example model's clinical case,and analysis the reas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flict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and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nowadays society's significant medical trouble dispute's processing.
[Key words]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Significant doctor-patient conflict;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1 案例分析
1.1 案例經過
患者李某,女性,于2000年9月因“跌傷致左髖腫脹、疼痛、不能活動1d”急診入某院就診,醫院為其實施了經皮三根鱗紋釘固定術,術后患者返家休息。第二年6月,患者至該院復診并再次手術治療,半年后該院邀請省內知名專家共同參與為患者進行了第三次手術治療。2002年3月,該院赴上海請2名上海國內知名骨科專家會診,一致認為:股骨頸下方有股連續,股骨頸上中部間隙鈣化,要求3個月后再行手術治療。患者及其家屬也攜帶病案赴北京請有關專家會診,會診意見與上海專家治療方案基本一致。當年6月,該院將患者送至上海某知名醫院進行了手術和高壓氧治療。10月份患者被該院接至當地另一家三甲醫院繼續高壓氧治療一個月后,返回該院予以康復治療。根據上海術后6個月和10個月的X線片、CT及三維重建片請上海及省內專家會診,均認為:植入骨塊成活,且骨折預后良好,已達到出院標準,可以出院康復鍛煉并通知患者辦理出院手續。但患者認為醫院手術存在過錯,構成醫療事故,因此患者不聽院方勸告,在病房里到處貼大字報,打砸病房設備,造成病房財物損毀,糾纏科室醫師,同時將其年邁的父母從異地接至病房,購置日常生活用品,并長期占據病房不愿出院,每天上午在醫院門口乞討,并在衣服前后方書面寫明其現在的狀況是由醫院導致。下午找醫院領導、醫務處要求給予賠償或者長期不工作但給予薪酬,醫院未予滿足,終至一天,患者聚集家屬20余人,打砸醫院兩處門診大廳,禁止其他患者就診,并封鎖醫院大門不讓任何車輛及患者出入,嚴重干擾醫院正常醫療秩序;醫務人員、保安人員、公安人員予以勸導時,將其多處打傷、抓傷,終被公安干警強行阻止。
1.2 案例處理
從醫療鑒定和司法鑒定角度看,本案中醫院是按照診療規范進行操作的,無過失行為,患者屬于不慎跌傷,造成左股骨頸骨折,骨折端完全移位,屬于Garden分型Ⅳ型,該型骨折損傷較嚴重,發生骨不連、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幾率較高,雖患者提出術中未攝側位X線片,但根據術中和術后近5個月X線片,顯示骨折對位良好,說明內固定可靠,術中未攝側位X線片與患者目前狀況無因果關系,但術后7個月X線片顯示患者有再次骨折征象。該骨折可以歸納原因有二:一是內固定中的一枚鱗紋釘位置偏移,二是尚未完全骨枷愈合而過早承重。因本案例中患者出院后無在醫療方進行的門診隨訪記錄,應認定是過早承重導致患者的再次骨折的主要原因。應認為醫療行為與患者存在間接因果關系,但患方不理解,將糾紛程度擴大化。考慮到患者家庭生活困難,對社會不滿情緒嚴重,有明顯的報復傾向,為避免惡性事件的發生,醫院及時與轄區派出所、公安局分局、衛生局主管部門、患者戶口所在地公安機關、患者戶口所在地行政部門等相關部門取得了聯系,并獲得了政府部門的支持,最后患者在多方人員勸導下決定通過訴訟形式來獲取賠償,最終醫院出于同情給予十余萬元賠償的調解形式解決。整個糾紛歷時十年,期間患者雖多次來醫院鬧事,但因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積極介入并給予支持,使事態較穩定,尤其是60周年的國慶期間,穩住了患者的上訪情緒,沒有引起重大惡性事件,并最終得以妥善解決。
1.3討論
首先,本案的成功解決,在于醫院管理人員和醫務人員的重視,醫院在醫療安全保障方面加大了力度,為解決該起醫療糾紛進行了各種規劃決策,要求醫務人員積極防止患者干擾正常醫療活動,要求密切關注患者動態及切身生活情況,一旦發生異常情況,均給予提前預防。此案例中,醫院從一開始報告情況,到反復請示、匯報,到獲得政府部門的支持,并最終成功取得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公安機關的及時介入和干預,擺脫醫院孤軍奮戰的局面。同時,利用健全的醫療糾紛報告處理體系,有效避免了引發重大人員傷亡事件。在該糾紛的處理中,政府部門的正面支持,有效緩和了矛盾;公安機關的干預有力保障了正常醫療秩序,對問題的處理起到了促進作用。在本案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威望和公信度,利用其專業化、職業化、社會化的職業水準從經濟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方面進行協調;另一方面,通過政府部門有效調動社會資源共同應對局面,對保障醫務人員人身安全、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起到了關鍵作用。最后,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人性化地處理醫患糾紛。本例糾紛雖然醫院存在間接過錯,但醫院作為社會大系統的一分子,也應承擔社會責任。從患者實際困難出發,從長遠的目光來解決問題,切實維護家庭和諧、社區和諧,最終取得該例糾紛的妥善處理,也是本案值得探討的地方。
2 醫患糾紛現狀分析
醫患糾紛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醫務人員方面的因素有:醫療設備和技術落后、醫院規章制度不健全、醫務人員責任心不強、藥物的不良反應和用藥不當、院內感染、環境污染以及同行之間缺乏合作或者不理解等;患者方面的因素有:患者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患者對醫院治療的恐懼與煩躁心理以及一部分患者無理取鬧、夸大其辭,想以糾紛為借口,達到經濟賠償的目的,尤其是在糾紛未解決前,患方依舊會隔三差五地“鬧”,對于認為無過錯的醫療糾紛事件,醫療機構常從維護醫院的正常秩序和維護其他患者醫療權、健康權、生命權以及從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和人道主義援助的角度出發,給予患者及其家屬一定的經濟補償;對于輕微責任的既給予相應的減免也給予相應的賠償等形式來解決。這樣造成患者及其家屬的錯誤認知,認為:出現醫療糾紛不再由有關部門按照法律程序處理,醫院承擔賠償責任的前提不是由于自身的醫療侵權,而是由患者家屬人數的多少和吵鬧的程度所決定,導致惡性循環。重大醫患糾紛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緊張的醫患關系,也將影響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和諧因素。因此,醫患矛盾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也是擺在醫療機構面前的一大挑戰。
3 重大醫患糾紛處理的建議
從以上案例可看出,政府部門在重大糾紛的處理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無論是調動社會資源,還是啟動應急機制方面,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醫院作為一個個體,在重大醫患糾紛引起的一系列連鎖事件面前,這就需要政府從微觀政策系統和外部環境系統的推動作用,并綜合考慮宏觀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從社會整體范疇來共同處理重大醫療糾紛,緩解醫患矛盾。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政府、醫方、患方的反復磨合,協調各方關系,走一條既充滿理性思維,又充滿人性化色彩的道路。本案例中,醫院切實享受到了政府層面的支持帶來的益處。但是從深層次的角度考慮,更多地應該考慮如何通過政府部門的引導和支持,有效地預防類似案例的發生,構建新型、科學、和諧的醫患關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對策。一是規范醫療行為,加強醫療安全管理。既要建立健全醫療安全管理網絡,又要完善各項醫療規章制度,同時提高醫療水平,醫院管理人員也應加大醫療安全的檢查力度。醫院應在為患者提供高新精湛醫療技術及醫療服務的同時,還應努力保證醫療服務的安全性,盡量減少差錯和事故,提供安全放心的醫療服務。二是成立社會性的醫患關系第三方的獨立機構。一般情況下,患者認為醫院醫務人員、管理人員的答復有“保護主義”之嫌,因此對于醫院每次的答復通常持有懷疑的態度,這樣引起處理醫患糾紛的時間長、成本高等問題,不利于醫療糾紛的解決。成立由醫院協會或醫學會、工會等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的獨立機構,一般醫患糾紛可以由該機構處理,避免醫患雙方受矛盾和利益的牽扯而直接產生沖突,從而理性、客觀、公正、快速地解決問題。三是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最終構建我國有效處理醫療糾紛的社會支持系統。緊緊圍繞“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標,在醫療保障的運行機制上,強調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在服務模式方面,積極構建多層次網絡化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推行醫療適宜技術;在籌資模式上,更注重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多元化籌資機制。強調保障機制的公平性和全民性,擴大醫保覆蓋面,大力推進全民醫保建設,提高非城市居民參保率和籌資水平。建立困難人群醫療救助制度,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機制。通過政府主導的保障機制的完善與健全,從根源上解決醫患關系緊張的癥結所在,有效預防重大醫療糾紛的發生。四是建立高效、完善的應急事件處置體系,以政府為主導,多方支持和協作,及時化解重大突發事件的安全隱患,保障社會和諧和穩定。這也是值得我們共同思考和探索的。
[參考文獻]
[1] 趙西居. 醫事法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30.
[2] 江平. 侵權行為法研究[M].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422- 430.
[3] 吳佳玲,王凈. 試論重大醫療糾紛處理中的政府支持[J]. 醫學與哲學,2008,29(6):22-23.
[4] 王穆蘭,陳學建,張詩文. 基層醫院對重大醫療糾紛的防范[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8,28(6):450-452.
[5] 黃愛民,顧偉民,潘文華. 一級醫療機構重大醫療糾紛現場處理難點分析[J]. 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8,20(9):452-454.
(收稿日期:200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