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腺苷蛋氨酸治療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損害的臨床療效,并對不同分型的胰腺炎合并肝損害情況進行分析。方法 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損害74例中治療組37例采用腺苷蛋氨酸治療,并觀察兩組治療前后ALT、AST、TBIL、ALB的變化。結果 治療組中輕型胰腺炎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0%(24/25),明顯優于重癥胰腺炎患者的總有效率75.0%(9/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的肝功能指標ALT、AST、TBIL、ALB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d后,治療組ALT、AST、TBIL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腺苷蛋氨酸治療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損害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
[關鍵詞] 腺苷蛋氨酸; 急性胰腺炎; 肝損害
[中圖分類號] R5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5-151-02
急性胰腺炎伴肝損害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且肝損害的程度與胰腺炎發病的嚴重程度具有相關性[1]。急性胰腺炎臨床分為輕型、重型,其中輕型急性胰腺炎病情常呈自限性,預后良好;重型急性胰腺炎病情兇險,死亡率高[1]。2005年3月~2008年11月我院共收治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損害患者74例,其中治療組37例采用腺苷蛋氨酸治療,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5年3月~2008年11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損害病例74例,其中男44例,女30例;年齡36~72歲,平均45.6歲。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第6屆胰腺外科手術會議《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及分級標準》[1]。74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損害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7例,其中治療組37例中25例為輕型胰腺炎、12例為重型胰腺炎。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黃疸以及肝功能指標的改變,如膽紅素、轉氨酶(AST、ALT)的升高。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與對照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禁食和胃腸減壓;抗生素的應用以防止感染;抑制胰腺分泌制劑的應用;各項生命指標的監測以及積極抗休克、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及心肝腎等功能的變化,加強營養支持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腺苷蛋氨酸1.0g入5%葡萄糖250mL中靜滴,每日1次,療程7d。
1.3 療效判定標準
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基本消失;腹部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等體征消失;實驗室異常指標恢復正常。按顯效、有效、進步和無效四個等級評定。顯效:5d之內同時達到上述三項標準者;有效:7d之內同時達到上述三項標準者;進步:10d之內同時達到上述三項標準者;無效:超過10d者。總有效率=(顯效+有效+進步)/總患者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2.0軟件,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χ2檢驗及t檢驗。
2 結果
2.1 治療組中輕型胰腺炎與重癥胰腺炎療效比較
治療組中輕型胰腺炎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0%(24/25),明顯優于重癥胰腺炎患者的總有效率75.0%(9/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組與對照組肝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肝功能指標ALT、AST、TBIL、ALB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d后,治療組ALT、AST、TBIL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急性胰腺炎肝臟損害機制較為復雜[2,3],急性胰腺炎時胰腺炎癥組織內釋放的胰蛋白酶、彈性蛋白酶、脂肪酶和血管活性胰激肽等破壞因子通過靜脈回流入肝臟,直接造成肝細胞變性壞死。胰腺水腫造成膽管梗阻或引起膽道壓力升高,也使肝臟結構與功能損害,出現膽紅素代謝障礙。肝臟是胰腺血液回流的第一站,病變胰腺釋放大量炎癥介質及蛋白酶在肝臟損害中也發揮一定作用。Ranson等認為在無膽石癥和酒精性肝損害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胰腺水腫造成膽道梗阻是肝損害的主要原因,而急性胰腺炎時非阻塞性黃疸的主要原因是DIC引起的膽紅素負荷增加、出血及膽紅素清除能力下降。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急性胰腺炎所引起的肝損害不但可加重急性胰腺炎的病情,甚至發展成肝衰竭[4]。
腺苷蛋氨酸是治療肝內膽汁郁積和改善肝細胞代謝、解毒的有效藥物,研究報道,它對胰腺炎的改善和血、尿淀粉酶的快速下降有良好的療效。腺苷蛋氨酸作為體內最重要的甲基供體,同時還具有轉硫基和使氨基丙基化的作用,在體內轉化為半胱氨酸,并通過進一步的代謝產生谷胱苷肽、輔酶A / 牛磺酸類物質,在參與組織細胞Na/K-ATP酶生物反應過程中,極大地促進了內皮細胞磷脂的生物合成,從而穩定內皮細胞結構,改善內皮細胞功能[4]。同時腺苷蛋氨酸的代謝產物谷胱苷肽可提高肝臟的解毒功能,減輕內毒素對胰腺的第二次打擊,產生的牛磺酸有利于膽汁、胰液的排泄,減輕組織水腫[4]。
本研究結果顯示,25例輕型胰腺炎并發肝功能損害經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96.0%(24/25),12例重癥胰腺炎并發肝功能損害經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75.0%(9/12),輕型胰腺炎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重癥胰腺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ALT、AST、TBIL、AL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d后,治療組ALT、AST、TBIL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腺苷蛋氨酸治療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損害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胰腺組. 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及分級標準[S]. 中華外科雜志,1997,35:733.
[2] 王穎,吳亮,田德英. S-腺苷蛋氨酸治療慢性重型肝炎臨床觀察[J].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06,12(4):161.
[3] 張喜平,王蕾. 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肝損害的機制研究進展[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3:1335.
[4] Tiegs G. Celluar and cytokine-mediated mechanisms of inflammation and its modulation in immune-mediated liver injury[J]. Z Gastroenterol,2007, 45(1):63-70.
[5] 楊超,王堅,吳志勇,等. 急性胰腺炎216例臨床分析[J]. 肝膽胰外科雜志,2007,19(6):387.
[6] 巫協寧. 重癥胰腺炎的發病機制[J]. 中華消化雜志,1999,19(5):335.
(收稿日期: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