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以“臨床醫生看病的思維模式”進行的兒科學教學效果。方法 2007級臨床醫學專業650名學生中,隨機抽300名學生為實驗組,其他為對照組。結果 對學生滿意率、教學評估、學生平均成績比較,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尤其是學生滿意率。結論 以“臨床醫生看病的思維模式”進行的兒科學教學方式更有效。
[關鍵詞] 臨床醫生看病的思維模式; 兒科學教學;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5-98-02
Exploration of the “Doctor's Mode of Thinking” in the Pediatrics Teaching
HONG Meizhen
Fuzhou Medical College of Nanchang University,Fuzhou 344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doctor's mode of thinking” in the pediatrics teaching. Methods2007clinical specialist professional 650 students,randomly selected 300 students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and other students for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Satisfaction rate for students,teaching evaluation,student grade point average comparison,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in particular,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students. ConclusionThe “doctor's mode of thinking” in the pediatrics teaching methods more effective.
[Key words]Doctor's mode of thinking; Pediatric teach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我國對醫學生的教育至今大多沿用以教為中心、以書本為基礎的教學模式,與實際有些脫節,所學的書本上知識在臨床上應用有較長一段時間的適應過程。再加上學生多,見習時間相對減少,并且現今在病人身上的一些操作都要征求病人的同意,對學生學習非常不利。我們根據長期醫學教學的實踐,對教學進行了改進,實施以“臨床醫生看病的思維模式”進行兒科學教學,即以病人為主體,以病人的癥狀、體征為思考問題,以診斷和治療為目的的互動式教學模式,臨床診療思路貫徹在整個教學中,從此獲得一些有益的教學經驗。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7級臨床醫學專業650名學生,隨機抽取300名學生為實驗組,其他350名學生為對照組。
1.2 方法
對照組仍沿用從病因、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鑒別診斷到治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以書本為主;試驗組以臨床醫生看病的思維模式進行教學,采用以病人為主體、以病人的癥狀和體征為思考問題、以診斷和治療為目的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兩組教學課時與大綱一致。
1.3 教學效果評定
以學生滿意率、教學評估、學生成績來綜合評定。學生滿意率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隨機的一次課堂滿意率,對本堂課的滿意率;二是全部課程結束后,學生總體的滿意率。教學評估也分二部分:一是學生的評估分值,占60%;二是督導組老師評估分值,占40%。學生成績為總平均成績。
2 結果
實驗組學生滿意率98%,教學評估分90.06分,學生平均成績83.7分;對照組學生滿意率87%,教學評估分85.65分,學生平均成績78.5分。
3 結論與分析
3.1 結論
實施以“臨床醫生看病的思維模式”進行兒科學教學,改變以往教學模式,從學生滿意率、教學評估分、學生平均成績來看,實驗組學生滿意率98%,對照組學生滿意率87%,提高11%;實驗組教學評估分90.06分,對照組85.65分,提高4.41分;實驗組學生平均成績83.7分,對照組78.5分,提高5.2分,尤其是學生滿意率明顯提高。
3.2 分析
教師在授教學生知識的同時,首先是提高學生興趣,這體現在學生滿意率上,要不就事倍功半,學生滿意率明顯提高,說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就是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有效的分析判斷及自學能力,這是教與學的關鍵。因為醫學這門學科需要終生學習,教師所教的是有限的知識、學生學習技巧的掌握、學生分析問題和判斷問題能力的提高,這是教師教學的目標。“臨床醫生看病的思維模式”進行兒科學教學,以病人為主體,以病人出現的癥狀、體征為思考問題,以診斷和治療為目的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使學生臨床思維、分析判斷能力得到培養,讓學生今后在復雜多變的臨床癥狀與體征中作出正確的分析與判斷;并且以臨床診療思路及方法貫徹其中,克服學生不能很快適應臨床的弊病。實施以“臨床醫生看病的思維模式”進行兒科學教學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值得推廣應用。但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教學中所提的問題要有代表性、針對性、啟發性,教學病例的選用要有典型性、常見性、濃縮性。第二,教學過程要充分鼓勵和引導學生的自主分析。第三,教師自身知識要全面,注重師生互動,及時對學生分析思路進行引導。這樣,在教學中將教師、學生的能動性都調動起來,做到教學相長,來適應迅速發展的醫學教育。
[參考文獻]
[1] 易著文,王秀英. 兒科學臨床教學方法研究[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74.
[2] 張秀敏,郝希山,高樹民,等. 高等醫學教育培養目標的探討[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3):28-29.
[3] 尹曉娟,何念海,薛媛. 兒科臨床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探討[J]. 現代醫學衛生,2005,21(4):497.
[4] 廖偉,趙聰敏,溫思懿,等. 兒科臨床教學存在問題與思考[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4):86-87.
(收稿日期:20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