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高脂血癥胰腺炎(HLAP)的臨床及實驗室特點。方法 選擇近6年來收治的14例HLAP為觀察組,隨機選取同期膽源性胰腺炎(ABP)26例為對照組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觀察組以中青年男性發病為主,重癥胰腺炎發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35.7%VS11.6%)。觀察組患者均存在甘油三酯(TG)異常增高(18.7±1.52)mmol/L,血淀粉酶(AMY)正常或輕度增高(430.14±80.21)U/L,C反應蛋白(CRP)水平明顯增高(171.21±32.09)ng/L,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脂肪酶(LPS)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HLAP發病以中青年男性多見,病情較重,且發病時AMY升高不明顯,易造成誤診,應結合LPS、TG及影像檢查早期診斷;CRP在判斷胰腺炎的嚴重程度上有一定價值。
[關鍵詞] 胰腺炎; 高脂血癥
[中圖分類號] R5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5-124-02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高脂血癥胰腺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繼膽源性胰腺炎、酒精性胰腺炎后的又一大病因。本文選擇我院2003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高脂血癥胰腺炎患者,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試驗室特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組14例,男9例,女5例,年齡28~57歲,其中重癥胰腺炎5例,占35.7%;對照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齡33~72歲,其中重癥胰腺炎3例,占11.6%。
1.2 診斷標準
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及輕重分型均參照我國2003年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1]。高脂血癥胰腺炎符合:具有胰腺炎的臨床表現,且TG≥11.3mmol/L或TG在(5.65~11.3)mmol/L,但血清呈乳糜狀,并排除胰腺炎其他常見病因(膽石癥、酒精等)[2]。對照組:符合急性胰腺炎診斷,B超、CT或MRCP提示膽管結石。所有患者均排除與CRP改變有關的其他疾病。
1.3 方法
將兩組病人的臨床資料如年齡、性別、重癥胰腺炎所占比例及實驗室指標(AMY、TG、LPS、CRP)等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發病男性多,年齡低于對照組,重癥胰腺炎發病比例較高。兩組比較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化驗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甘油三酯、C反應蛋白均高于對照組,血淀粉酶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脂肪酶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一般資料中觀察組以中青年男性多見,可能與這一群體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煙、暴飲暴食、以車代步、缺乏活動等有關,這有待于更多臨床資料觀察驗證;而ABP中老年患者居多,這與龐春梅等[3]總結的膽源性胰腺炎為老年人胰腺炎的主要病因相符合。一般資料還表明HLAP中重癥胰腺炎的發病率較高。有關資料表明,高脂血癥引起的胰腺炎來勢更兇猛,被稱為暴發性胰腺炎[4]。這可能與高脂血癥引起胰腺炎的發病機制相關[5]:(1)高水平甘油三酯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同時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利于血栓形成,影響胰腺微循環,重者形成微血栓,導致胰腺組織缺血、壞死,而微循環障礙是胰腺炎發病的始動因子與病情不斷惡化的促進因子;(2)胰腺及胰周高濃度甘油三酯被脂肪酶水解,產生大量游離脂肪酸,脂肪酸對胰腺腺泡細胞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產生直接細胞毒作用,誘發酸中毒,激活胰蛋白酶原,導致細胞自身消化。
實驗室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TG明顯增高。錢鋮等[6]認為HLAP患者發病與高水平TG有關(機制同前),與膽固醇無關,且有學者研究發現,TG水平與胰腺炎的病變程度呈顯著相關性[7]。與對照組相比,HLAP患者血淀粉酶升高不明顯,研究表明高水平TG干擾淀粉酶活性測定[7],導致診斷時易誤診。CRP作為急性時相蛋白,在胰腺炎時可反映胰腺細胞損傷和壞死的程度,CRP與胰腺炎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可作為評估胰腺炎嚴重程度指標[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CRP較對照組升高,說明觀察組發病較對照組重,與一般資料結果相符合;兩組脂肪酶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脂肪酶主要存在于胰腺中,其含量是血清中的2000倍,小腸及其他組織含量較少,其他急腹癥不升高,器官特異性高于淀粉酶,故對淀粉酶不高的HLAP聯合檢測脂肪酶利于早期診斷。
由于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高脂血癥胰腺炎的發病率在我國也逐漸增高,有調查顯示廣州地區近10年高脂血癥胰腺炎發病率升高了2.6倍[9]。因此,臨床醫師應對此予以高度重視,血脂測定也應列為急性胰腺炎的入院常規檢查,以便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胰腺疾病學組. 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草案)[J]. 中華消化雜志,2004,24(3):190-192.
[2]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 重癥胰腺炎診治指南[J]. 中華外科雜志,2007,45(11):1211-1213.
[3] 龐春梅,舒建昌,張文茹,等. 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外損害的臨床研究[J].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6,15(2):147-149.
[4] 蕭樹東.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M]. 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4:884- 885.
[5] 王剛. 高脂血癥急性胰腺炎的研究進展[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5, 14(11):857-858.
[6] 錢鋮,劉明東,鄒曉平. 高脂血癥急性胰腺炎臨床特征[J]. 中國胰腺病雜志,2009,9(2):90-91.
[7] 張國志. 高脂血癥急性胰腺炎[J]. 中國綜合臨床,2009,25(2):223-224.
[8] 馬建黨. C反應蛋白與淀粉酶、脂肪酶聯合檢測在急性胰腺炎診斷中的價值[J]. 中國醫學創新,2009,6(14):121-122.
[9] 賈林. 高脂血癥胰腺炎的臨床特征及其診治[J].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斷,2007,112(3):199-201.
(收稿日期:2009-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