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索Shy-Drager綜合征這一罕見疾病的臨床及影像特點。方法 回顧分析4例Shy-Drager綜合征的資料。結果 4例Shy-Drager綜合征患者均具有典型的體位性低血壓,伴隨其他自主神經癥狀、小腦癥狀、帕金森綜合征以及錐體系癥狀,其中1例頭顱磁共振發現異常的殼核信號。結論 Shy-Drager綜合征臨床表現多樣,影像學特點缺乏特異性,容易導致誤診,早期診斷的關鍵是重視臥立位血壓的測量。
[關鍵詞] Shy-Drager綜合征; 多系統萎縮; 病例報道
[中圖分類號] R54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5-99-02
Shy-Drager綜合征(SDS)又稱特發性直立性低血壓,是一種罕見的自主神經系統變性疾病。SDS、紋狀體黑質變性(striatonigral degeneration,SND)和橄欖腦橋小腦變性(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OPCA)是多系統萎縮(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的三個亞型,各亞型之間的臨床癥狀可交替重疊?,F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四內科于2006~2008年收治的4例SDS患者報道如下。
1 病例資料
例1男,51歲,因“頭暈1年半,加重伴行走不穩1年,反復暈厥3個月”于2006年11月14日入院。1年半前出現頭暈,遠距離行走后為甚,暈時有時如坐舟車,但無視物旋轉,1年前頭暈逐漸加重,以由臥位起立或行走后為甚,行走30m左右即需休息,伴有步態不穩,3個月前開始每次稍遠距離行走后均出現暈厥。伴雙手意向性震顫,左側肢體輕度乏力,陽痿,無汗。體格檢查:輕度構音障礙,肌力左上肢V(-)級,余肢V級,四肢肌張力正常,雙上肢腱反射活躍,左手共濟運動較差,雙下肢腱反射正常,雙側跟脛膝試驗可疑陽性,未引出病理征。臥位血壓120/80mmHg,立位血壓60/40mmHg。頭顱MRI:雙側半卵圓中心多發長T1、長T2點狀信號。
例2男,71歲,因“摔倒致左髖部腫痛、活動受限5h”于2007年4月12日入住我院骨科,診斷為左股骨頸骨折,行左股骨雙頭假體置換術后轉入我科。6年前開始出現頭暈,4年前出現雙手震顫,外院診為“帕金森病”,服用“美多巴”后因出現夢游而停藥,1年來頭暈加重,立位尤甚,并伴有黑朦。體格檢查:四肢肌力正常,肌張力對稱性齒輪樣增高,雙側指鼻試驗陽性,未引出病理征。臥位血壓105/70mmHg,立位血壓55/40mmHg。頭顱及頸椎MRI:左側中腦、右側額葉各一處長T1、長T2點狀信號,彌漫性腦萎縮;頸椎及椎間盤退行性改變。
例3男,53歲,因“頭暈、行走困難進行性加重6個月”于2008年4月4日入院。6個月前出現頭暈,立位時明顯,伴行走困難,走路呈醉酒步態,陽痿,四肢發涼,逐漸加重,四肢乏力,左側較明顯,3個月前出現小便失禁,1個月前需要依賴拐杖行走,1周前因頭暈摔倒后致左下肢疼痛。入院檢查發現左股骨頸骨折,轉骨科行左全髖置換術后又轉入我科。體格檢查:輕度構音障礙,四肢肌張力折刀樣增高,肌力右上肢V(-)級,左上肢Ⅳ級,右下肢Ⅲ級,左下肢Ⅲ(-)級,四肢腱反射亢進,雙側指鼻試驗陽性,左側踝陣攣陽性。收縮壓臥位110/70mmHg,立位80/50mmHg。頭顱CT:腦萎縮;頸椎MRI正常。
例4女,48歲,因“頭暈1年,伴左側肢體乏力、震顫4個月余”于2008年5月5日入院。1年前開始出現頭暈,伴有短暫天旋地轉感,時有耳鳴,四肢發涼,4個月前出現左上肢乏力、震顫,左下肢、右側肢體也相繼出現乏力、震顫,外院診為“帕金森病”,美多巴治療無效,曾出現尿潴留(無尿路刺激癥狀,尿檢無白細胞),經過數日留置尿管后又可自行排尿。體格檢查:舌肌震顫,四肢肌張力呈齒輪樣增高,以左側肢體明顯,四肢腱反射亢進,共濟運動良好,未引出病理征,行走時左上肢缺乏連帶擺動。血壓臥位140/85mmHg,立位70/40mmHg。頭顱MRI:雙側豆狀核對稱性T1低信號,T2像在低信號改變的同時伴有多發點狀的高信號(圖1);頸椎MRI:頸椎退行性變,C3/4、C4/5、C5/6椎間盤變性,C3/4、C4/5椎間盤中央型突出。
2 討論
2.1 一般情況
見表1。本研究所報道的4例SDS病例分別來自廣東揭陽、廣州市、四川和廣東河源,均為散發病例,無遺傳史。
2.2 發病率
未見SDS發病率的研究資料。50歲以上人群MSA的年發病率約(3~5)/10萬人[1]。關于各亞型之間的比例,Horimoto等觀察的42例MSA患者中OPCA16例,SND19例,SDS 7例[2];王勝軍等報道的28例MSA患者中OPCA12例,SND 5例,SDS11例[3]。
2.3 體位性低血壓
老年性直立性低血壓多發生在剛剛由臥位轉為立位時,站立數分鐘后即恢復正常,而且血壓下降的幅度不很大。SDS主要臨床表現為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與節前交感神經元變性有關。其體位性低血壓持續存在,嚴重時患者被迫采取坐、臥位,每次站立或行走均會誘發黑矇和暈厥,因而具有特征性,可以與低血容量、藥物、排尿等誘發的老年性直立性低血壓相鑒別。在Gilman提出的MSA診斷標準中,亦將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置于重要地位。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現,SDS患者臥位血壓正常,直立后不但血壓明顯下降,而且常伴有搏動聲的減弱。例2患者站立后血壓搏動聲極其微弱,多名醫生反復測量,均未能測到其立位血壓,后更換新的血壓計,在極安靜的環境下,才能聞及微弱的血壓搏動聲,測得血壓為55/40mmHg。
2.4 影像學特點分析
2.4.1 殼核T2低信號與腦萎縮 SDS的MRI可顯示對稱性殼核T2信號強度明顯降低,是由于鐵元素選擇性地沉積于殼核且伴有水分及毛細血管的增多,可有小腦和腦干萎縮[4]。董淼偉認為SDS的MRI表現缺乏特異性,主要為腦干、小腦、大腦半球萎縮,腦室系統擴大,也會有豆狀核萎縮及信號改變,但很少出現殼核外側縫隙樣T2高信號[5]。Lewinski等比較了MSA、帕金森病和健康人的影像,結果在發現T2殼核背外側的低信號,具有很高的特異性(>0.91),但敏感性較差(0.64~0.69),如果結合水抑制翻轉恢復序列(FLAIR),則特異性可增至0.97[6]。我們在病例4中發現了異常的殼核信號。
2.4.2 十字征 丁美萍、夏程相繼報道了OPCA患者的腦橋“十字征”[7,8]?!笆终鳌敝窽2加權像上腦橋的十字形異常高信號影,機制是腦橋核及橋橫纖維變性,膠質增生致含水量增加,而由齒狀核發出構成小腦上腳的纖維和錐體束未受損害。Horimoto等發現SDS也會出現腦橋十字征,只是較OPCA患者出現晚且出現率低[2]。本研究中未發現腦橋十字征。
2.4.3 擴散張量成像 近年有學者探討了MR擴散張量成像(DTI)部分各向異性分數值(FA)在MSA診斷中的價值。陸菁菁等發現MSA組FA值在蒼白球及黑質外1/3處明顯低于對照組,在尾狀核頭部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在殼核高于對照組[9]。Blain等發現MSA患者小腦中腳的擴散張量成像FA值顯著降低,從而與進行性核上性麻痹和帕金森病患者具有明顯區別[10]。DTI在MSA診斷上可能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潛能。
[參考文獻]
[1] 吳江. 神經病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05.
[2] Horimoto Y,Aiba I,Yasuda T,et al. Longitudinal MRI study of multiple system atrophy-when do the findings appear,and what is the course? [J].Neurol,2002,249(7):847.
[3] 王勝軍,遲兆富,吳偉,等. 多系統萎縮的臨床與MRI特征[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6,19(2):86-89.
[4] 陳生弟. 神經變性疾病[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58.
[5] 董淼偉. 頭顱影像學與多系統萎縮的診斷[J]. 人民軍醫,2007,50(9):564,566.
[6] von Lewinski F,Werner C,Jorn T,et al. T2-weighted MRI in diagnosis of multiple system atrophy.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clinicians[J]. J Neurol,2007,254(9):1184-1188.
[7] 丁美萍,宣夏清,毛善英. “十字征”和橄欖體腦橋小腦萎縮[J]. 中華神經科雜志,2004,37(2):168.
[8] 夏程,郎森陽.“十字征”和多系統萎縮1例報告[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6,32(1):22.
[9] 陸菁菁,王含,馮逢,等. 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用于多系統萎縮患者黑質紋狀體投射的初步研究[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6,22(7):990- 993.
[10] Blain CR,Barker GJ,Jarosz JM,et al. Measuring brain stem and cerebellar damage in parkinsonian syndromes using diffusion tensor MRI[J]. Neurology,2006,67(12):2199-2205.
(收稿日期:200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