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歷史教學;愛國主義教育民族自尊心;社會責任感國家統一;民族團結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0)03(B)—0041—01
梁啟超曾說過,歷史是愛國心的源泉。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則是歷史教學永恒的主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其民族團結觀念具有重要意義。
一、進行民族自尊心教育
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情感集中地體現在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民族氣節)方面,其表現為對祖國山河及祖國歷史文化的熱愛之情,以及把個人的前途、命運同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并為祖國的獨立、富強而英勇奮斗的犧牲精神等。中國歷史上曾涌現出無數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和藝術家,他們為了國家的統一和富強,為了民族的興旺和發達,為了人民的安寧和幸福,嘔心瀝血、忍辱負重,以自己強烈的愛國熱情、卓越的聰明才智譜寫出了許許多多氣壯山河的篇章。他們的表現既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優良傳統,又喚起了后人對中華民族和祖國山河強烈而深沉的摯愛。
教師通過一系列相關史實對學生進行民族自尊心教育,則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通過歷史教學,應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作出貢獻的人生理想”。而在中華民族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先輩前賢所具有的社會責任感突出地表現在憂患意識、抵御外來侵略等方面。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始終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倚仗,它深深地植根于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其表現為中華民族各族兒女對國家、民族命運高度負責,無論是在國家危難時刻還是和平發展時期,都不忘自己肩負的責任。中華民族很早就形成了“以天下為己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先輩們出于對國家、民族的摯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不同的歷史形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了崇高的憂國憂民情感,甚至在必要時寧可舍棄一己之身也要為國效命。
抵御外來侵略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體現,其表現為中國人民不甘忍受任何外來的侵略和奴役,英勇抗擊一切外來侵略者,表現為無數先輩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自由拋頭顱、灑熱血。如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倭寇肆虐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為了維護東南沿海地區的和平與安寧,民族英雄戚繼光則率“成家軍”英勇抗倭;明朝末年,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寶島臺灣,并殘酷奴役當地民眾,民族英雄鄭成功則率部與荷蘭殖民軍英勇搏殺,最終迫使荷蘭駐臺灣總督率部投降,淪陷了38年的寶島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19世紀初期,西方殖民者對中國大肆進行鴉片輸入。1839年,林則徐則在廣東虎門點燃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熊熊烈火。此后,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左宗棠抗俄、甲午之戰、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等,都無不體現了中國人民抵御外來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在捍衛祖國獨立和領土完整的斗爭中,形成了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的民族心理,形成了自強不息、敢于同一切敵人血戰到底的戰斗精神,也樹立了無數光照日月、永垂青史的豐碑。
前輩的豐功偉績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教師深入發掘其實質,并結合當前我國國情,形象生動地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則可讓學生認清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從而使其積極投入到當前的學習之中。
三、進行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教育
中華民族歷來具有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國家分裂的傳統。雖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也出現過國家分裂的情況,但國家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即使在中國近代史上,香港、澳門、臺灣被從祖國領土中分割出去,但其回歸始終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目前,一國兩制的構想已在香港和澳門成功實施,臺灣回歸祖國的進程也在加速。同時,無數歷史事實也證明,新疆和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維吾爾族和藏族同胞同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搞分裂不符合中華民族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也違背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潮流。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統一是主流”這條主線,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教育,從而讓學生真正懂得,在中國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中,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都不得人心,也都不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