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物理教學;高考復習;表格;題型;單測曲線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0463(2010)03(B)—0046—02
經過高中兩年的學習進入高三,學生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給高三總復習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果采用傳統的按教材順序“炒冷飯”的方式分段復習,雖然有提綱、有層次,強調了重點、難點,但對學生來說卻感覺枯燥無味,提不起興趣,結果是“水過鴨背”收效甚微。如何改革這種傳統的復習模式呢?現就本人的一些做法和體會簡介如下。
一、利用表格使基礎知識系統化
在高三第一輪的雙基復習中,如果采用傳統的復習方法弊病有二:一是容易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基礎好的學生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而稍差的又覺得復習時線條太粗、速度太快;二是無法有效聯系知識的縱橫兩向。針對這種情況,我把每個單元的基本內容按順序、層次分類,設計成表格由學生自行填寫,讓其在填寫表格的過程中復習各個知識點。例如,在復習直線運動時,我將曲線運動結合起來列表(見下圖)。

將表格建好后,我讓學生分三段進行:1.在不翻看任何資料的情況下,憑自己的記憶填寫。2.在看書、討論的情況下補充填寫。(上述兩個過程可以讓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點通過歸納系統地填入表格)3.在此基礎上,我再通過適當的方式引導學生縱向深層次發展:①物體做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的條件;②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和勻減速直線運動的條件;③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平拋運動的條件。這些問題能幫助學生把運動和力聯系起來,既加強了知識的橫向聯系,又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這種復習方法除了能讓學生系統地掌握本單元的知識點,還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打破了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局面,使學生在課內、課外都能積極思考、人人動腦,真正地獲得學習的主動權;二是使學生能夠掌握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真正地把書讀“薄”;三是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縮短他們的復習時間;四是能促進教學相長,讓成績好的學生當起“先生”,課內外討論聲、辯論聲不斷,學習氣氛也日異濃厚。
二、分清題型,理清思路,走出“題海”
解題的目的在于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解題方法,培養技能技巧,提高解題能力。我在處理習題時的具體做法分以下三個步驟:
1.要求學生根據所填的表格歸納出本單元的知識點,再結合課本里的“練習”、“習題”,以及復習資料中的習題進行歸類,最終總結出本單元的主要題型。例如“直線運動”這部分內容,學生總結出的題型有:①運用運動學公式解題;②用函數圖象描述運動規律;③求變速運動的平均速度;④追擊問題;⑤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⑥剎車問題。
2.引導學生比較各類題型的特點及其在習題中所占的比重,找出“一般題型”、“重點題型”和“特殊題型”的等級差異。例如,在“直線運動”這部分內容中總結出的前3個為一般題型,4、5為重點題型,最后一個為特殊題型。
3.幫助學生掌握各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基本技巧。這一步是關鍵,更是總復習中的核心部分。以往,我們總是把學生推人“題海”,讓他們獨自“沉浸”其中。通過實踐,我改用了對習題分類精講、分層練習、分檔批改的辦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教學效率。
所謂分類精講就是教師按學生總結出的題型,將它們的解題思路分析清楚,使其掌握各類題的突破口,然后通過練習加以鞏固。而分層練習則是把課本和復習資料中的習題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必做題,第二個層次是選做題,第三個層次是思考題。必做題是為了鞏固當天所講的方法、思路而設置的。這類題要求每個學生都做,并在解題過程中思考自己解題時用了什么方法,是前面所講的哪一種類型。選做題是在必做題的基礎上,適當加大難度,讓學生通過解題熟練掌握各種方法。但是,為了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并不要求他們必須完成。思考題則是在以上基礎上為引導學生的思維縱向深層次發展而設計的。這類題綜合性強,涉及的知識面廣,主要是為尖子生準備的。最后的分檔批改是按學生的水平分成不同檔次,對中等以下的學生重點批改必做題,對中等以上的學生重點批改選做題,對尖子生重點批改思考題。
三、精選測試題,利用“單測曲線”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每個復習環節我們都要注意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大多數學生能及格,甚至有少數學生可以得高分,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增強參加高考的自信心。為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選題時注意題型和層次,多選一些“跳一跳就能解出”的題目。即把以前做過的一些題目稍加變通使學生看起來比較熟悉,但做起來又需動一番腦筋,從而引導他們積極思考。2.要求學生做到考后得滿分。即每次測驗后都要求學生把做錯的題重做一遍或整理在糾錯本上,找出錯誤原因,加深對這類題的理解;3.利用“單測曲線”來激勵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我制作了一種叫做“單測曲線表”的表格印發給每個學生,要求他們把自己的單元測驗成績畫在表格里,總復習完畢時再把各單元的成績連成一條曲線,使其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的薄弱環節,以便及時地進行查漏補缺。
此表格是這樣設計的:中間一條粗的水平線叫做平均成績線,這條線代表歷次測驗中全班的平均成績。若某單元考試的成績高于平均成績,就在這個單元的平均成績線上方畫一點;若成績低于平均成績,就在平均成績線下方適當位置上畫一點。在整個復習的過程中,我把全部內容分成12個單元,最后要求學生將12個點連成一條曲線,再根據自己的成績曲線,對低于平均分的單元重新復習,以便較好地掌握各單元的知識。
通過以上這三種方法的使用,學生告別了枯燥無味,最終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進入到了有效的高考復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