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職語文;詩詞教學;參與式;信息技術;運用
[中圖分類號]C-633.3[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0463(2010)03(B)—0025—02
語文課程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文化基礎課,不僅能為中職生今后的繼續學習、日常生活和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基礎,還對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詩詞以其短小的形式、悠久的歷史、雋永的內涵、優美的文字、和諧的音律和獨特的審美情趣,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拓展空間和沉淀文化傳統、民族精神的沃土,更在內容上為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找到了切合點和突破口。
同時,“參與式”活動課能以小組為主要組織形式,以游戲、競賽、角色扮演等為主要教學方式,以多元、激勵為主要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質和諧發展為教學理念,使學生在自然輕松的學習環境,和符合自身條件的問題層次中愉快學習,從而在心理上對學習產生興趣。它的學習理念為中職語文的教學改革開辟了新的道路。
另外,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可以創設圖文并茂、生動優美的具體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情緒,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減少有礙學習活動的消極因素,創設更為開放的學習環境,增加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突出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可以說,現代信息技術在手段上為中職語文的改革開拓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通過筆者的實踐證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參與式”教學手段進行詩詞教學是激發中職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有效策略。
一、科學設計課堂活動,用任務驅動學生的課前準備
采用“參與式”教學手段進行詩詞教學的關鍵就是課堂活動的設計。這不僅關系到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成功與否,還決定著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情況。
首先,由于中職學校豐富的專業性質決定了不同專業的班級差異也比較明顯。這主要表現在男女比例差異大、學習需要差異大、專業興趣差異大、學習水平差異大,班風學風差異大等方面。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需從專業、班級特點和學習層次出發,尊重學生的整體興趣傾向和學習心理需要,把握學生個體的性格特點和特長方向,選擇適當的活動形式。其次,活動的設計要以中職語文大綱對詩詞理解、情感體驗、欣賞交流等方面的要求為依據,立足于詩詞文體和內容本身的特點,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和難度層次,使活動“萬變而不離其宗”。最后,活動的設計還應做到既要豐富靈活、活潑新穎、主題鮮明,有利于保持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還要內容和形式并重,體現層次性。須知,偏離了內容的活動即使看似形式豐富,也是違背了語文課程基本特點和目標的無效活動。同樣的,沒有層次變化的活動也是僵硬死板的。另外,教師在設計活動時還應遵從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理解到創造的原則,讓學生在層層推進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學習任務。
設計好科學合理的活動后,教師就可以開始布置任務,進行分組準備了。分組時,教師既要注意保持人數適當,以便開展活動,又要照顧不同特點和學習水平的學生相互搭配,保證各組人員結構的均衡。而布置的學習任務既要有各組統一的相同任務,又要有目標不同的分解任務;既要有必須完成的確定任務,又要有小組發揮的創新任務。然后,教師讓學生自己推選組長、分配任務和活動角色后,再引導其利用校園網絡平臺查找資料,收集整理信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針對職校生自覺性低、學習能力有限的特點,教師必須給予及時的指導和督促,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完成布置的任務。
二、在活動中以競賽展示,在評價中以激勵推動
課堂活動主要由營造氣氛、交流共享、理解欣賞和創造再現四個環節組成。
營造氣氛即通過小組起名、展示口號、特點推介等小組成員共同參與的活動形式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營造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
交流共享就是讓學生通過展示課前分組學習的成果,交流相關背景資料,完成信息資源的共享和融合,為下一環節的開展奠定基礎。
理解欣賞作為課堂活動的中心環節,是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習任務、構建知識體系和轉化能力的關鍵,也是檢驗教師的活動設計是否科學、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以圍繞理解和鑒賞展開的符合職校生學習規律的朗讀、填表、搶答、翻譯、感悟等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競賽活動為主,將集體展示和個人表現相交替,小組討論和個人發言相結合,使學生在緊張和興奮中完成學習。教師還要在活動之間巧妙地穿插總結、強調和補充,這既是對各個活動的過渡引導,又是針對職校生薄弱基礎的提升、深化和拓展,同時也保證了活動的流暢自然和科學實效。
創造再現則是在學生對詩詞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結合他們的特長和興趣,通過朗讀、表演、唱歌、跳舞、改編、書法、繪畫、演奏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再現詩詞意境,達到學習的內化,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推向高潮。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學習和興趣的融合點,更為其搭建了展示特長和能力的舞臺,提供了創造和發揮潛力的空間。
在這四個環節中,現代信息技術和評價體系是貫穿始終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展示內容、引起興趣、激疑設問、營造氛圍、創設情境、調動情緒,為課堂活動的積極開展提供媒體保障。而評價體系則以知識能力、協同合作、態度創新為基礎,以“激勵推動”為價值取向,以小組、個人為評價對象,將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評委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相結合,為學生保持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提供推力。
三、通過作業多向拓展,使課內外有機結合
如果說課前學習搭建了信息積累的平臺,課堂活動完成了知識的建構,那么課外活動就是課堂的拓展延伸和補充升華;如果說課堂學習是集體的參與和代表的展示,那么課外活動就體現了能力的分配和學習的個性;如果說課堂學習是有效時間的利用,那么課外活動就是無限空間的拓展。只有在課內外的往復循環中才能完善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養。因此,課外作業的布置應是圍繞課堂內容的擴展活動,課前、課內學習的空缺補充,以及學習形式的豐富和個性的展現。以第二課堂為陣地、以詩詞學習為中心主題的詩歌創作、主題論文、演講比賽、劇本排練、詩文朗誦、詩詞改寫、配樂演唱等都是很好的形式。這不僅可以激發他們參與的興趣,還能有效地促進今后的詩詞學習,形成良性循環,實現課內外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