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特殊教育;聾兒;個別教育計劃;步驟;人員;內容:實施
[中圖分類號]G76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0)03(B)—0024—02
每個聽力殘疾的兒童個體都存在著與其他個體不同的生理、心理,因此,對他們進行教育和訓練時,如果完全照搬普通學校的教育模式將很難奏效。而個別教育計劃是一項以適應聾兒差異為前提,以聾兒現有水平為基礎,以滿足聾兒個體發展需要為目的,采用不同的教育資源、不同的教學方式和不同的評價方法進行教育工作的策略與計劃。它可以使集體中的每一個聾兒都能得到適當的教育,取得盡可能大的進步。
一、個別教育計劃的步驟
1.進行教育診斷,確定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
教育診斷是通過觀察、測驗等多種手段,對學生進行的全面診斷和評價,它可以了解學生具體的發展水平和教育需要。
首先,教師要與聾兒家長互通情況,并觀察了解聾兒各方面的生理特征和行為特征,以此了解聾兒的發展需求。其次,幫助聾兒驗配合適的助聽器。這需要班主任、語訓教師、家長與專業技術人員的密切合作,以指導聾兒學習助聽器的使用方法,讓其能夠充分利用自身的殘余聽力感知正常強度的聲音或語言信號,達到康復的目的。最后,我們還要對聾兒進行聽力語言評估或測量。
2.制定長期教育目標和短期教育目標
長期目標是以促進聾兒適應學校教育為目的,根據聾兒現有的能力水平和特殊教育需要而制定的、在較長一段時間里所應達到的教育目標;短期目標則是指完成長期目標所需要的具體步驟。
首先,教師應根據該聾兒的各項調查表、聽力圖、評估記錄等材料建立聾兒檔案,實事求是地確定一個長期目標。之后,教師再在本班教育目標和教學要求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制定出分階段的短期目標和切實可行的個別教育計劃,這個計劃將在一定范圍內貫穿于聾兒的整個學習活動之中。
二、制定個別教育計劃的人員
聾兒個別教育計劃的制定并非只是語訓教師的個體工作,它是一項集體性的工作。可以說,為特殊兒童提供教育服務的所有教師、學生家長、學校管理人員、相關專業人員、學生本人(如果有必要的話)都是制定該項計劃的人員。
三、個別化教育計劃的主要內容
1.基本情況
它包括聾兒的基本資料(如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家庭狀況(如經濟條件、家庭氛圍、主要家庭成員、學生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情況)、聽力情況(聽力障礙級別)、有無其他特殊的生理體征或特殊的疾病,以及聾兒的智力狀況、目前的教育學習狀況、聽覺能力和語言水平的評估情況等。
2.確定教學目標
教師在制定長期目標時視野要寬廣而長遠,需以學生現有的能力水平為教育的起點,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即對學齡前聾兒進行德、智、體、美等方面教育的同時,指導聾兒建立并提高克服聽力損傷帶來的發展障礙的能力,努力促進他們的身心和諧發展,為他們順利進入小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階段目標則是在總目標的指導下對不同年齡、不同聽力語言能力的聾兒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使其能逐漸穩步扎實地提高聽力語言水平,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教學目標長則一年、兩年,短則一個學期、幾個月、甚至幾周。教師在制定每周活動計劃和每日活動計劃時,都需要慎重考慮個別教育計劃提出的重點。在整個教育計劃中,長期目標是綱、是方向,階段目標是目,是實現長期目標的途徑和手段。我們還可以通過分析把階段目標分解為若干具體的教學目標,并把具體教學目標繼續劃分為更小的主題目標或一節課、一個個別訓練的目標。不過,這些都需要根據教學中的實際情況而定。
例如,制定一個3歲6個月聾兒的聽力語言訓練計劃,時間是1個月。階段目標是學習認識部分水果,建立概念,培養衛生習慣。我們分解設置的具體教學目標是:
第1周——學習“蘋果、梨、香蕉、西瓜”,引導幼兒養成在吃東西前要洗手的習慣。
第2周——學習“橘子、桃、葡萄”,并學習一些剝皮知識,訓練簡單的生活技能。
第3周——學習“草莓、荔枝、獼猴桃”,復習以上兩個非智力方面的內容。
第4周——利用多種游戲形式進行鞏固復習。
四、個別教育計劃的實施
在實施階段,相應的教學記錄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對一些需要不斷測量、評價,再測量、再評價的教學內容,記錄就更為重要,它也是我們進一步修改和調整計劃的依據。
1.實施方式
我們倡導的個別教育計劃實際上是建立在集體教學基礎之上的,可以采取“集體一個別”或“小組一個別”的形式進行。當聾兒在集體學習中仍有困難或需要提高時,我們還可以安排他們到專門的訓練室對其進行個別的教學服務。這種一對一的教學活動,能針對聾兒的個體缺陷和集體學習中的不足進行補償,但它需要師資、單訓室、個別教學時間作保證。
個別語言訓練教師在語言訓練中要尋找可以提高聾兒自信心的鍛煉方法。即用鼓勵的方法提高聾兒使用聽覺的自信心,使其逐步養成運用聽覺學習和交往的習慣。
聾兒康復的成敗還與聾兒的家庭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康復中心需與家長進行具體詳細的交流,如每日家長接送孩子時可與班主任交流情況,也可以建立聯系本互通教學內容、完成情況、聾兒學習中的問題等。
另外,無論在教室、個別語言訓練室,還是家里都應精心布置語言環境,突出聾兒的個性特征。如教室里可貼掛有關課程和主題教育的圖片,還可組織聾兒共同設計和布置環境。
2.對每一個聾兒在訓練過程中的聽力、語言能力進行評估
實施個別教育計劃需要對聾兒的基本能力進行全方位的評估。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我們為聾兒制定合適的教育計劃,并在其能力的基礎上查漏補缺,提高能力。它不僅可以顯示出聾兒隨著時間和訓練的進程取得的進展,還可以精確地指出他們需要強化的部分和已經取得的成績,為計劃的實施和預計達到的目標奠定基礎。
3.對個別教育計劃的調整與修改
在對聾兒的個別化教育過程中,教師有時要根據所取得的進展和發現的問題對計劃進行適度的調整與修改,以滿足個體的特殊需求。如助聽器是否適合、家長是否配合教學、教育教學目標是否合適、教學方法是否適合聾兒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實施時間是否及時等。
實踐證明,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必須考慮到聾兒的個體差異,實施個別化教育,這樣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他們的聽力語言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以促進他們的身心和諧發展,為他們回歸主流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