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外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0463(2010)03(B)—0029—01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強化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從而使課外閱讀成為實施大語文教學觀的重要渠道。有調查表明,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同他們的語文學習成績有極顯著的正相關性。筆者通過采取以下的閱讀策略,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一、以“讀”為本,使學生“遵路”、“入境”、“悟神”
這里所說的“讀”,絕不是流于形式的,不是搞些小花樣就可以解決的。“讀”應該是入情入境的“讀”,是全身心投入的“讀”,是積極思考的“讀”。學生只有把書讀熟讀透,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感悟作者的情懷,才能和文本之間有一個心靈的對話。葉圣陶先生在著名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這一語文教學思想,歸結起來就是要“遵路”、“入境”與“悟神”。
二、促進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
閱讀是學生體驗的過程,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讓他們獲得與眾不同的感受,真正實現與文本的對話。葉圣陶先生談到閱讀教學時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見,閱讀教學絕不能僅僅著眼于書面文字,而要通過作品的語言,讓學生全面地審視和把握作品的顯性意義,品味、感悟作品的內在意蘊和情趣,從而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學生讀書、感悟的過程是個性化的體驗過程,不能由教師的提問、分析替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創造性地閱讀。另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應該是引導、鼓勵、幫助,而不是代替、包辦、灌輸。
三、重視情感體驗,完善學生人格
以習得一種語言為學習目標的閱讀教學,還擔負著構筑學生“精神家園”、塑造學生人格、凈化學生靈魂的重大使命。閱讀就是學生滿懷深情地踏上語言的橋梁,默默地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獲取智慧和情感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把握閱讀的這個獨特作用,讓學生了解字里行間的理趣、意趣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文本中的美好形象、高尚品德、英雄事跡都應該成為學生獲得美好體驗的材料,從而讓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四、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因此,閱讀不能僅限于課堂,要向課外拓展。所謂閱讀課內外有機結合,實際上是課內得法課外用法,這才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所在。教師要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獲得全新體驗,感受閱讀帶來的樂趣。教師要善于給學生推薦好書,讓學生學會品讀好書,獲得一個比課堂更大的、更吸引人的、全新的閱讀空間。
美國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曾指出:“如果你能引導孩子迷上讀書,那么你所影響的不僅是自己孩子的未來,而且直接影響著整個下一代孩子的未來。”只有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啟迪學生的心智,讓學生愛上讀書,把讀書作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讓書成為他們一生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