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B
[文章編號]1004—0463(2010)03(B)—0040—01
思想政治作為初中的基礎學科之一,實施創新迫在眉睫。如何在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筆者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思考。
一、革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作為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教師應具備創新精神,用創新的思維進行教學,用創新的理念落實教改,用創新的手段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方法上要求新求實,只要不違反科學性的原則,若能沖破原有的條框限制,打破思維定式,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勇于實踐,大膽創新,便可以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比如,筆者在講授八年級《智力成果權》這一課時,課前讓學生收集大量的資料、信息,通過讓學生辯論的方式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通過討論,學生不僅對本課的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另外,教師應把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交給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學生的長處,引發學生創新的潛質。在講授《作友好往來的使者》這一課前,筆者找來幾個后進生,把小品所要表達的意思交待給了這些學生,要求他們表演一個和課文內容相關的小品。課堂教學過程中,這幾個學習并不起眼的學生表演得相當出色。這樣,這些學生不僅認識了自己的優勢,信心倍增,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營造學生“敢問”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大膽懷疑、大膽發問,營造學生“敢問”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誘發學生探索的動機,激發學生創新的意識。在傳統教學中,課堂上學生是不能隨便提問的。對學生的提問,教師有“兩怕”,一怕打亂自己的教學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學生的問題有損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從而不敢激勵學生提問,甚至是壓制學生提問。經過若干年的“壓制”,學生變得不但不敢問了,而且也不會問了。這就需要教師樹立起學生“我能問”的信心。
引入競爭體制,進行合理評價是樹立學生信心的鑰匙。教師可以讓學生比比誰提出的問題數量多、質量高,這樣既能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現行的思想政治活動課,是根據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提出的新要求,是能力要求的最高層次。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形式,能讓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運用“所學”解決“所用”。新的《課程標準》規定:“用于開展學生課堂活動和相關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少于總課時的20%。”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轉變觀念,勇于創新,使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接受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比如,可以開展討論、辯論、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等形式的活動課,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達到一種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活動,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基礎。
總之,創新作為時代的產物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新形勢下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主要任務,教師教學方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改革的成敗。廣大政治教師都應生動適應教改的新要求,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放在首位,作為教改實踐的基本要求去抓,把它當作新的使命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