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教學;師生關系;思維方法;生活認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0463(2010)03(B)—0020—01
數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師該如何讓小學生真正學好數學呢?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師應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發揮情感的作用,這樣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收到實效。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設愉悅的課堂氛圍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從傳統的管理者、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轉變,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我積極構建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努力成為學生學習上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并把滿腔的愛播撒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如在校外碰見他們,我總會微笑著向他們說聲“你好”,而在課堂上,我則自始至終地關注他們,并使用語重心長的話語教導他們,使他們認識到,在學校里不僅要學習知識,而且要學習做人的道理。通常我會利用課前一兩分鐘說說他們身邊的人和事,使他們能明辨是非,并適時地給他們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幫助他們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且想方設法讓他們帶著良好的情緒走進課堂。因為我知道良好的情緒作為一種學習動力,能夠激發起他們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而教師創設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則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為此,在課堂上我經常運用一些親切、催人奮進的話語激發他們的思維潛力,并通過各種新穎別致的互動活動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我則盡最大可能地做到師生間情感的融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喜歡上數學課。這些舉措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奠定了基礎。
二、摸清學生知識基礎,教給學生思維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摸清學生的知識基礎,這對于有的放矢地開展課堂教學,順利實現教學目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學生知識基礎的認識,教師不能僅局限于其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還要考慮到學生的一些生活體驗。如在學習“圓的面積”時,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圓形、長方形的東西接觸比較多,在教學中,我則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教學生把圓轉化成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在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教給學生具體的思維方法。數學的思維方法是學生在對已有數學知識本質把握的基礎上形成的,同時,這些思維方法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如在學習“圓柱的體積”時,當學生掌握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維方法后,那么在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時,他們也會主動地用這種方法去思考和推理。教師應不斷教給學生新的數學思維方法,并與學生充分互動,讓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三、利用學生生活認知,促進學生能力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僅是為了獲得一份知識,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加聰明。因此,教師就不能僅局限于書本上的例題講解,而是要讓學生把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使教學內容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如在學習“圖形與測量”時,我先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說一說對長度、面積和體積概念的認識。然后,我利用學生已有的這些生活認知進行課堂授課,讓學生懂得了長度、周長及面積的概念。同時,我還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相互交流、討論。最后,我則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學到的知識。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利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有意識地開發他們的潛能,促進他們人格的健全發展和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使其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