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課堂教學;注意問題;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2.4[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0463(2010)03(B)—0018—01
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和現代教學手段的影響,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調整教學方法與策略,從而使課堂教學很失敗,教學質量很一般。下面筆者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成把握好“三講三不講”原則
許多教師在講課時總是面面俱到,唯恐學生聽不明白,滔滔不絕,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也講,忽略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干擾了學生的思維。這實際上是教師把自己的教學思路強加給了學生,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思路走,而一些容易混淆、容易出錯的知識點卻得不到解決。要改變這一不合理的現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握好“三講三不講”的原則,即只講易混、易錯、易漏的知識點,不講學生已經學會的、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學生怎么也學不會的知識。
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學得如何,在于學生是主動地學還是被動地學,也在于教師能否把學生擺在主體的地位。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自己手中的機器擺布,而應該把學生當作課堂舞臺上的主角,問題讓學生自己提,答案讓學生自己找,規律讓學生自己總結。教師一旦調動了學生主劫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教得輕松,學生也會學得有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為此,教師在授課時要做到“五個盡量”;盡量讓學生自己觀察,盡量讓學生自己思考,盡量讓學生自己表述,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盡量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才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避免“一呼百應”式的提問
有許多人將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被調動起來作為評價一節課優劣的標準,評判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被調動起來的標準就是學生是否能積極發言。為了迎合這樣的評價標準,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著力設計一些學生愿意說并且有能力說的問題。但是,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的思考也是一個極其重要且不可省略的步驟,而“一呼百應”式的提問恰恰忽略了這個步驟。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鴉雀無聲的尷尬局面,不少教師只好刻意簡化甚至省略掉這一環節。這樣,從整體上看,教師善于引導,學生發言積極,一堂課始終都很熱鬧,沒有冷場,然而實際上卻擠壓掉了學生的思考時間。問題的價值就是啟發學生,推動學生進行思考,如果一個問題學生無須思考就能直接作答,那么這個問題就沒有回答的價值了。所以說,這樣的“一呼百應”式的提問不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而是蒙騙了學生。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設計一些學生通過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問題。
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四多”和“五讓”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只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外因,而學生的“學”才是內因。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會學知識。一堂好課,教師講解的時間一般在20分鐘左右,而大量的時間要留給學生自己去練習、去思考、去領悟。教師講解的內容,學生不可能一下就能接受、就能消化,這需要一個學生認識、消化、掌握的過程,這個過程只有靠學生自己來完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組織上做到“四多”:給學生多一點預習的指導,給學生多一點自學的時間,給學生多一點活動的余地,給學生多一點提問的機會。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做到“五讓”:讓學生在教學情景中主動獲取新知識;讓學生自主提出和解決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規律、結論;讓學生帶著新問題走出教室;讓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這樣做能讓學生鼓起主動參與學習的勇氣,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課堂上做到“三講三不講”原則、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等策略絕不是削弱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相反,對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組織設計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