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0463(2010)03(B)—0034—01
如何聯系語文課堂教學實際,在傳統提問方式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而力求提問方式的創新與改革,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現實課題。筆者根據教學體驗,認為在課堂提問這一環節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教師為主導
提問是以教師為主導,巧妙激活學生思維的一種語言技巧。在語文教學中,提問必須恰當運用語言,以解決問題為歸宿或目的。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討論,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教師如何提問、提問什么、對哪些學生提問、在什么時候提問等,都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創造性,體現學生是運用語言的主體的原則。
二、以學生為主體
成功有效的教學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的多少來決定的。教師提問,必須以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并有效地學習為前提,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基礎水平、性格特點和反應能力等為中心。因此,以學生為主體是有效提問的前提。要在語文課堂提問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就必須主動尋找與學生思維相契合的點,這要視當時的課堂氛圍、學生學習的情緒而定問題、定提問方式。對思維契合點的尋找,往往能打破“滿堂灌”、教師問而學生不答或無話可答的被動局面。這就要求教師要巧妙切入,選準正確的突破口,瞄準教學要求與學生興趣的交匯點,又巧妙設計,使學生感到問題確實提到了點子上。教師還要允許學生在不打亂課堂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隨時提問,與教師適度辯論,甚至可圍繞某一疑難問題進行短暫的課堂討論,然后讓學生作結論。當然,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充分的知識儲備、較強的課堂應變能力和不怕被學生問倒的氣魄。一般來說,學生的提問是最有效的學習知識的方式,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應該肯定、贊揚,就是問題膚淺了點,或者有個別學生提出鉆牛角尖的問題,都不能輕易地否定。因為學生的問題反映了他們知識鏈條上的薄弱環節,教師應耐心引導他們自己動腦思考。
三、以教材為基礎
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以教材為依托、為根本,即所謂“以本為本,以綱為綱”,再依此而適當擴展,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及應用語言的能力。只有認真研讀教材上的課文、單元知識,對教材所涉及到的知識點能夠融會貫通,才能達到提高語文水平的目的。課堂提問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教材始終是其有力的依據,是保證其有效性的根本前提。教師要認真地鉆研教材,讀精讀透教材,依據教材內容而設問。高質量的問題是教師對教材內容精華的提煉和對學生的點化。因此,教師應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以基礎知識貫穿課堂的始終,并攻疑點、破難點,在注重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另外,設計的問題不能照本宣科,死搬教材中已有的模式,而應有所創新,有所變化,充分體現教師的能動性、創造性。問題應是學生在課文中找不到現成答案而又與課文、與以前學過的知識密切相關,但要力避與課本后的練習、參考書上的思考題重復。
四、以藝術為前提
提問是一種技巧,一門藝術。課堂提問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學生掌握書本上的固定知識,簡單地熟悉課文的內容、思路結構上面,而要借助其藝術化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其智力。因此,問題要有一定難度,又要新穎。同一問題,可從不同層面提問,從不同角度提問。同時,提出的問題要有開放性,由一個問題而導出許多問題,形成一個問題網絡,把知識系統地聯系起來,由此及彼,層層深入。因而,教師應努力追求提問的藝術化境界,讓學生回答問題時既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又能不自覺地順著教師的思路學習語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