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練習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0)03(B)—0052—02
課堂練習是檢查學生學習狀況,反饋教學效果的標尺,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那么,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該注意些什么呢?
一、目標明確,強調練習的針對性
設計練習時,目標要明確,要能體現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只能有一個目標。如果目標過多,就會造成各方面的相互干擾,達不到練習的目的。例如,為了讓學生體會《夏明翰英勇就義》中人物語言對人物品質的作用,教師設計了下面的練習:(1)夏明翰( )地回答:“我可以犧牲生命,但決不能放棄我的信仰!”(2)夏明翰( )地回答:“我姓冬。”(3)夏明翰( )地回答:“我們的人都在我心里。”(4)夏明翰( )地說:“給我拿紙筆來!”這個練習要求按課文內容填寫夏明翰說話時神態語氣的詞語,進而讓學生體會其精神品質。學生從( )里所填寫的“毫不含糊”、“鎮定”、“斬釘截鐵”、“大聲”等詞語中很自然地體會到夏明翰熱愛真理、藐視敵人、視死如歸、堅貞不屈的崇高品質,這樣的練習具有明顯的針對性。
二、形式多樣,講究練習的趣味性
練習的形式多樣,便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說話課《說秋天》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讓學生課前到大自然中尋找一樣表現秋天的事物,再把它畫在紙上剪下來。上課時,教師在黑板上貼上一張白紙,讓學生將自己剪下的畫貼在白紙上,同時還要學生說一句贊美秋天的話。學生有的貼出一行大雁,說:“秋天到,大雁排成‘一’字,飛向溫暖的南方。”有的在白紙上貼了一棵大柿樹,說:“秋天到了,柿子熟了,黃澄澄的柿子壓彎了樹枝的腰。”有的在白紙上貼了一盆菊花,說:“秋天到了,五顏六色的菊花開了,多美呀!”還有的在菊花旁貼了兩個身著秋裝的孩子,并說:“秋天到了,天氣涼了,幼兒園的小朋友穿上了暖和的毛衣,正在觀賞菊展。”實踐證明,這樣的練習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訓練說話的目的也達到了。
當然,練習的形式也要因文而異。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可讓學生動手做實驗;教學古詩詞,可以設計“詩文配畫”的練習,如,教《游子吟》,可讓學生為課文畫插圖;教學《負荊請罪》等故事性比較強的課文,可讓學生編演課本劇。
三、層次分明,實現練習的全效性
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層次,即設計的練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目,使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飽”、優等生“吃得好”。比如,教學作文指導課《我喜歡的一個電視劇人物》時,可以設計練習題讓學生先選電視劇,再選劇中人,最后選人物的典型事,并以某一電視劇為例引路,然后按學生的實際把學生分為低、中、高三組,讓他們分別擬自己的“三選”提綱。甲組(優):按“三選”列提綱,不得再選此劇,要獨立另選電視劇。乙組(中):按“三選”列提綱,可以選此劇,但要另選劇中人物。丙組(差):按“三選”列提綱。可以選此劇,也可以選此劇人物,但要另選典型事件。在這個過程中,優等生、中等生創作,差生仿作,他們各自從自己的起點向著同一目標邁進。這樣,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
四、重視感悟,突出練習的思考性
課堂練習從它的監測評估功能來看,要具有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發展的功效。因此,設計的練習要有助于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綜合理解程度,包括詞句理解、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悟等方面。例如,在教學完《爬山虎的腳》和《詹天佑》兩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分別設計這樣的練習:(1)根據下面這段話,再加上你的想象,把爬山虎的腳畫出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2)根據文字敘述,發揮自己的想象,分別畫出居庸關和八達嶺的山勢及開鑿隧道的簡明示意圖。“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詹天佑決定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八達嶺隧道長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關隧道的三倍長。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決定采用中部鑿井法。先從山頂往下打一口豎井,再分別向兩頭開鑿,兩頭也同時施工,把工期縮短了一半。”上述兩道練習題一改以往機械記憶式的文字敘述和猜謎式的選擇填空,要求學生“畫”出答案來。如果不認真閱讀課文,不用心思考,就不能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就不能把答案“畫”正確。題(1)所引的四句話,依次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形狀:“枝狀”、“六七根”、“細絲”;顏色:“嫩紅”。忽略上述哪一個細節都會“畫”錯。題(2)所引的四句話采用對比的方法介紹了兩個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因為居庸關“高”,所以采用的方法是“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因為八達嶺“長”,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中部鑿井法”。山勢的不同特點和開鑿的不同方向都要正確地“畫”出來,如果不能抓住關鍵詞語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畫”不正確的。
五、創新練習,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創新性的練習,是指那些能運用已有知識經過思維的發散和集中得到不同結果的練習,這種訓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教學《蝙蝠和雷達》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幾道填空題:(1)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 )用它來( );(2)我知道( )的發明,用它來( )是從( )得到啟示的;(3)我覺得可以從( )得到啟示,來發明( )用它來( )。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續寫。例如,學習了《凡卡》后,讓學生續寫《凡卡的信寄出以后》;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樣一句話,省略號省去了哪些內容,可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又如《火燒云》一課,當學習“火燒云顏色變化多”時,抓住課文中“還有很多說也說不出,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這句話讓學生幫作者說出來。
(2)遷移。學習《桂林山水》中對漓江水、桂林山的描寫的語句后,出示下列練習:這里的花真多呀,( )。這里的花真美呀,( )。這里的花真香呀,( )。
(3)求異。如,學了《電腦管家》一文后,讓學生說說你還想發明一種怎樣的電腦。學了《小白兔搬西瓜》《稱象》等課文后,可以讓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
(4)拓展。如,學了《青蛙的眼睛》《蝙蝠和雷達》后,教師可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人類還從什么動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啟示,發明了什么?想象人類還可能利用仿生的原理發明什么?促使學生拓展知識、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總之,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益,培養學生的創新熊力,就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題,使課堂練習內容多元,形式多樣,讓學生在練習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