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特殊教育;智障學生;社會適應技能;培養;問題;步驟
[中圖分類號]G76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0463(2010)03(B)—0022—01
隨著對智障學生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怎么讓智障學生融入現代社會生活,成為白食其力的勞動者,已成為從事特殊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近幾年來,我校本著讓智障學生學會補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這一辦學宗旨,結合智障學生的身心特點,走出了一條以智障學生社會適應技能養成為核心的教學改革的路子,從而提高了智障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現行智障學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部分特殊教育學校仍然沿用普通學校長期使用的以學科課程為主的教學模式,但這種模式無形間卻忽視了智障學生的認知能力及其生活需要。對于智障學生來講,他們需要的是實用性很強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因此,對他們的教育應以社會適應技能養成為主,并輔之以讀、寫、算等一些學科知識的學習。
二、智障學生社會適應技能培養的基本步驟
1.教學目標的確定。社會適應技能培養的目的是利用智障學生有限的智力資源,使他們掌握盡可能多的實用知識和技能,以便在將來的生活和工作中做到自立或半自立。因此,教師應根據智障學生實際生活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即教會學生認識常見的社會事物;讓學生掌握最常用的字、詞、句及最基本的數學概念和計算方法;教會學生安排時間,使用貨幣等,使學生具備現代社會生活必需的能力,為他們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打下基礎。
2.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教師就要根據教學目標去組織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盡可能涵蓋學生生活技能養成、語言運用、活動訓練三個方面。如確定了“我會求助”這一教學目標后,教師可圍繞該目標分別組織“問路”、“著火了”、“撥打電話”等教學內容。在“問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使學生知道在迷路時要冷靜,要學會向可靠的人進行求助,并使用禮貌用語與他人進行交流,能正確表述所要求助的內容,從而培養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在“撥打電話”的教學過程中,對于中、重度智障的學生來說,教師首先要讓他們學會撥打自己家里和學校的電話。其次,在學生掌握撥打電話技能的基礎上,教師再讓他們學會使用一些常用的特殊電話號碼,如110、120、119等,最后,教師可通過實際訓練教會學生一些求助的方法。
3.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之后,教師還要注意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其應包括足夠的活動場地、充足的學、教具等。如確定“購物”主題教學內容后,教師可在教室內設立一個小型商場,其中要有貨架和商品,學生要有學具——“貨幣”。從而通過這種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4.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開展主題教學。(1)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組。學生由于病因、年齡、所處社會環境及學習經歷等的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組,區別對待。如進行“購物”主題教學時,教師可把學生分成兩組。通過教學,甲組學生應知道商品的名稱、作用及價格,并能夠準確找零等,乙組學生只要弄清買什么商品,購買商品后手中剩余的錢是多少這兩點就可以了。(2)合理利用教室的空間。教師要為智障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活動環境,如在教室中設置學習區、活動區、個別訓練區等,并充分發揮墻飾的作用,做到一切為主題教學服務。(3)依據主題教學內容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教師在選擇教學方式、手段時,要注重合理性、實用性。可依據每個主題涉及的內容及需要,采用對話教學、室內模擬教學、室外現場教學等方式,以使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不斷提高。
5.學生社會適應技能養成評價。教師主要可通過觀察、比較學生在參與主題教學活動前后的變化來評價學生社會適應技能是否養成。對能力較強的學生可通過筆試等方式進行檢測,對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可通過口試的方式進行檢測,但最終對學生能力養成的評價都應落實在學生的實際表現上。如評價學生是否掌握了“我會整理衣物”這一技能,教師就不能只注重學生的課堂表現,同時也要參考學生在家中的表現,請家長給孩子的表現打分,教師再將學生兩方面的表現綜合起來考查,這樣才能對學生有一個合理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