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教學;開放;課眼;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題型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0)03(B)—0057—01
一、開放“課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文章有“文眼”,立題有“題眼”,教學也是如此,上課也要有“課眼”。“課眼”是一節課的精華所在,既是全部教學活動的再生點、立足點,也是破題開講的切入點,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教師板書課題時,問:看到“圓”字,你們想到了什么?學生有的說,什么叫圓?有的說,圓的大小是由什么決定的?有的說,在生活實際中,為什么有的東西要制成圓形的?教師見“課題”已有了“眼”,便開始切人文章內容:“同學們想知道答案嗎?現在大家翻開課本,按照上面的提示進行自學。”學生自學時,教師恰當點撥、啟發。實踐證明,學生通過畫圓、剪圓、折圓、畫半徑和直徑等操作活動,自主解決了疑難。
二、開放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開放教學內容,就是要創造性地應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和創新的有力依據。教師要善于把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并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新奇、有趣的數學問題、數學規律,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去審視、分析。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教師可以這樣教學:(1)活動前:為每個學生準備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共計5元。(2)活動開始:讓學生認識這些人民幣。(3)活動中:組織學生在教室里辦超市,模擬超市購物的情境。要求:a每個人購買的商品中必須有文具、食品、小玩具。b用所發的錢,看誰買的東西多,買后要進行評比。c要適時地進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4)活動后:集體討論,讓每個學生說出自己買了幾樣東西?每樣多少錢?還剩多少錢?(分別用元、角、分來表示)。
三、開放教學過程,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數學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對數學知識認識和發現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自己“導”的過程,也要重視學生“學”的體驗,關注學生“學”的情感、態度、方式,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索。如,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先讓學生拿出長方體學具,讓其觀察,并通過交流、討論回答下面兩個問題:長方體的面積與長方體的什么有關系?如何計算長方體的面積?學生的回答有的不全面,有的不正確。對此,教師沒有明確表態.而是引導學生通過測量驗證,之后再完善或者改正。實踐證明,由于教師合理地“導”、“放”、“扶”、“收”,不僅培養了學生探索的精神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
四、開放題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開放性的題目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教師可有意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開放性習題,選擇適當的時機,以靈活的方式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由討論,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要求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地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誘發其潛在的智力因素,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教學完“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后,給學生出這樣的一道題:“如圖,已知圓的面積是47.1平方厘米,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引導學生分析:(1)陰影部分的面積=正方形面積一扇形的面積。(2)扇形的面積=圓面積×1/4=47.1×1/4=11.775(平方厘米)。(3)正方形的邊長是圓的半徑,正方形的面積=半徑2。(4)半徑2:圓面積÷π-=47.1÷π=15(平方厘米)。(5)陰影部分的面積:15-11.775=3.225(平方厘米)。
總之,以教材為中心,讓課堂設計開放;以生活實踐為橋梁,讓教學內容開放;以自主探索為主要方法,讓教學過程開放;以思維發展為目標,讓題型開放,教學效果就更加明顯,學生的數學能力、創新能力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