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報道2例解離性動脈瘤,通過介入栓塞載瘤動脈治療,并對患者進行了隨訪,意在探討介入栓塞載瘤動脈是否可以作為治療解離性動脈瘤的一種方法。
[關健詞] 動脈瘤;解離性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4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6-112-01
我們于2005~2006年對2例不適合手術治療的解離性動脈瘤,均采用介入栓塞治療,患者治愈出院,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病例1,女性,39歲。以無誘因突發劇烈頭痛,以頭枕部、頸部脹痛1h入院,病來無意識障礙,惡心、嘔吐2次,為非噴射狀,為胃內容物,無肢體活動障礙,無大小便失禁,無抽搐,未處置急來醫院,行頭CT檢查示“蛛網膜下腔出血”收入院。查體:BP150/95mmHg,P88次/min,神清,查體合作,遵囑動作,雙瞳等大正圓,光反射(++),2.5mm無眼瞼下垂,無面癱,頸強(++),四肢肌張力正常,雙Babinski征(-)。經DSA檢查確診為大腦前動脈解離性動脈瘤,應用彈簧圈及組織膠將載瘤動脈及動脈瘤栓塞,術后抗凝治療1周。患者下肢輕癱4d,1周后復查DSA好轉出院。
病例2,女性,73歲,以“無誘因突發劇烈頭痛,頭額部脹痛1.5h”入院,病來無意識障礙,無惡心、嘔吐,無肢體活動障礙,無大小便失禁,無抽搐,未處置急來醫院,行頭CT檢查示“蛛網膜下腔出血”收入院。患者3年前曾行大腦開顱動脈瘤夾閉術。查體:BP160/100mmHg,P86次/min,神清,查體合作,遵囑動作,雙瞳等大正圓,光反射(++),直徑2mm,無眼瞼下垂,無面癱,頸強(++),四肢肌張力正常,雙Babinski征(-)。本次入院經DSA檢查診斷為大腦后動脈解離性動脈瘤。應用彈簧圈將載瘤動脈及動脈瘤栓塞,術后抗凝,無癥狀后出院。6個月后復查DSA證實側枝循環建立。
2討論
解離性動脈瘤好發于椎-基底動脈,其次是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較少見。解離性動脈瘤的病因學和自然史還不很清楚,有假說認為是血管的彈力基層較廣泛的斷裂所致。解離性動脈瘤的治療目前仍存在著爭議,開顱手術的方法包括動脈瘤夾閉,動脈瘤包裹術,切除病變的動脈輔助搭橋手術及動脈瘤曠置術。這些方法雖解決了動脈瘤又保持動脈瘤的通暢,是一種不錯的治療方法,但它們僅局限性包裹動脈瘤,不能完全包裹解離動脈瘤,而且包裹解離動脈瘤不能從根本上阻止病變動脈解離的延伸。另外由于動脈瘤位置的原因,切除病變動脈輔助搭橋手術操做極其困難且并發癥較多。動脈瘤部分曠置達不到根本解決動脈瘤的要求,動脈瘤完全曠置會造成部分腦組織完全缺血。帶膜支架治療解離性動脈瘤是一種較理想的治療方法。通過介入栓塞載瘤動脈治療解離性動脈瘤,既阻止病變動脈的進一步解離,又不引起供血區的腦組織完全缺血。動脈瘤及其載瘤動脈的介入栓塞方法,容易引起人們對供血區腦組織缺血的擔心。但是我們知道,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有時會引起腦側枝循環的建立。我們的2例病例提示,介入栓塞載瘤動脈及動脈瘤,腦組織可建立起側枝循環。但我們必須指出,我們對腦側枝循環建立的機制還不十分了解,這有待于更多病例的積累。
我們的2個成功病例說明介入栓塞載瘤動脈及動脈瘤是行手術治療解離性動脈瘤困難時的一種比較理想的選擇,但是由于支架的硬度,支架有時很難到達治療所需的部位,這就要求行介入栓塞動脈瘤之前應該準確判斷該支架是否能到達所需要的位置。
[參考文獻]
[1] 王忠誠. 神經外科學[M]. 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83- 631.
[2] 李茂全,徐克. 臨床血管介入治療學[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5:34-63.
[3] (美)波頓(Borden,N.M),臧培卓. 腦血管解剖及病理三維血管照影圖譜[M]. 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9,73-143.
(收稿日期:2009-11-26)